战后苏联从中国东北延期撤军的美国因素

2013-04-10 19:19赵成蓉
史志学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斯大林苏联东北

赵成蓉

战后苏联从中国东北延期撤军的美国因素

赵成蓉

1945年《雅尔塔秘密协定》规定苏军须在战后三个月内撤出中国东北,但因美国插手中国事务加上美苏冷战已露端倪,为阻止美国进入东北和避免美蒋合作造成不利影响,苏联曾数次延缓撤军,美军在中国华北的长期驻军更使苏联撤军问题复杂化。本文拟从影响苏联延缓撤军的美国因素作一简要分析。

苏联 美国 延期撤军

战后苏联并没有按照《雅尔塔协定》的规定如期从东北撤军,反而三次拖延撤兵时间。其中除其自身因素外,美国千方百计地向东北渗透,与蒋介石“亲密合作”以及在中国华北等地长期驻军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刺激了苏联,为保全在东北的利益,斯大林不会轻易让步,这就注定了苏联撤军不会“一帆风顺”。

一、阻止战后美国染指东北

二战后期,美国为了减少自己的损失,在《雅尔塔协定》中作出了较大的妥协与让步。不过美国的这种妥协不是没有限度的,其底线就是满足苏联获得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的愿望,并承认苏联在东北享有某些优越的经济利益。罗斯福作这种妥协部分地是由于他相信,凭借美国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力量,完全可以通过自由竞争,在东北获得美国希望取得的利益。只要东北不被苏联独家垄断,美国就不愁没有发展空间。所以对美国来说,这只是一种权益之计,绝不会把东北这片宝地拱手让给苏联,也不允许苏联“扶植”中共占领整个东北。把东北掌握在自己手中,既有利于与苏联的对抗,又可增强对付日后强大起来的日本的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设法一点点渗透到东北,其一直在中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被首先抬出来,东北地区也不例外。战争结束之后,美国拒不承认《雅尔塔协定》中有过关于美国不得进入东北的任何规定,坚持东北必须实行“门户开放”。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与其说是纯粹的商业目的,不如说更多的是从战略角度考虑,因为美国需要利用中国作为“在亚洲对抗苏联的平衡器”,而不包括东北的中国将不可能起到这个作用。

但是对苏联而言,在满洲有一种特殊“情结”,而且这种“情结”始自沙皇时代,斯大林除了继承衣钵外,把满洲这张牌拿在手中还有其他多种用途,他通过8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满洲取得了军事和经济的特权,并以此打开了中国东北门户。对旅顺军港的使用,使苏联有能力加强其在东亚的安全政治地位,即可防御也可进攻,从而也获得一个对抗美国强大的太平洋舰队的平衡力量。部分拥有满洲铁路和相关的土地与企业,还有在大连的特权,苏联就更加便于加强其影响,并为今后控制满洲经济获得有利的地位。“苏联在满洲的军事存在同时也被斯大林拿来作为一张与华盛顿和西方国家进行争斗的中国牌而加以使用”,东北之于苏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早在1945年中苏谈判时,斯大林就已猜到美国想通过经济渗入东北的意图。当时宋子文就是在美国的授意下,企图最大限度限制中国长春铁路公司的业务范围,只留给苏联主干线,为铁路服务的企业也从该公司脱离出去。在苏联与国民政府进行经济谈判时,美国不但在背后坐镇指挥还三番五次发表照会,指责苏联的要求超出了《雅尔塔协定》。美国企图利用其占优势的经济实力在东北发挥作用以限制苏联的影响,但苏联决不允许在自己的地盘上,有丝毫美国影子的存在,所以在占领东北期间,为了阻止美国进入东北,苏联设法扩大自己的利益,以取得在东北的经济垄断地位,不会冒着让美国渔翁得利的风险及早撤出东北。

二、避免美蒋合作造成的不利影响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当时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也是《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者,理所当然,接收东北地区的主角绝对是国民政府。但当时国民政府的困境,连美国总统杜鲁门都看得很清楚,他曾说:“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长江以北则连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都没有。”“要拿到华北,他就必须同共产党达成协议,如果他不同共产党及俄国人达成协议,他就休想进入东北。”鉴于此,国民政府要想顺利接受东北,除了要与苏联搞好关系之外,不得不依靠美国,此时的美国也正需要国民党。美国虽然在美苏交易中不得不承认苏联在东北的特殊权益,但美国绝不甘心把这只肥鹅拱手送入苏联口中,放弃在东北的利益。因此,苏军进入东北后,白宫对苏联在东北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关注。华盛顿虽然嘴上不说,但它对莫斯科与延安的关系一直存有戒心,苏联不让美国染指东北更使美国政府怀疑苏联的意图。在这种极其微妙的形势下,为了抵制莫斯科的影响和打破其对东北的垄断,华盛顿没有更多的选择,只能寄希望于国民党身上,支持蒋尽快控制东北。因此,自二战结束之后,华盛顿的决策者便打起帮助蒋接收东北政权的旗帜,尽力为蒋运兵,使蒋有力量占领东北。

美国帮助运送国民党军队的重点就是东北地区。1945年11月11日,31艘美国军舰从海防把国民党第52军运到秦皇岛登陆,又把集结于上海的第13军运到秦皇岛,这两个军立即攻占了山海关,进入东北,先进至锦州,再进至沈阳。同时,美军继续运送后续部队,12月下旬,美舰从上海运送从南京过来的国民党第6军,从广东运送新一军,都经由秦皇岛登陆后进入东北。此外,还有第71军和几个交警总队,也由军舰运到东北,短短几个月中,美国用海、空帮助蒋介石运送的军队,总数在14个军,约50万人。

美大力助蒋向东北运兵,苏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任美蒋自由发展,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其实早在蒋经国访苏时,斯大林就曾经告诫过,绝不让一个美国兵出现在东北,但此时美国却利用国民党向东北大力渗透,这极大地刺激了斯大林。苏联担心美国势力随着国民党进入东北,所以苏联逐渐改变了积极协助蒋介石接手东北的态度,对国民党进入东北给予百般阻挠并拖延从东北撤军。

美国这时除助蒋向东北大量运兵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1945年底派马歇尔来华调停,但这个建立在不公正基础上的调停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马歇尔来华之前,在同杜鲁门探讨对华政策之时,曾提出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如果蒋硬是不肯做出合理的让步,从而造成统一中国的努力破产,美国是否真的放弃对蒋的支持?杜鲁门的答复是:“果真如此,美国仍将继续支持蒋介石,尽管这样做意味着美国政府不得不收敛他的骄傲,并在很大程度上收回他的政策,但美国没有别的选择。”马歇尔同意杜鲁门的立场,因为他们的看法是一致的:如果真的放弃对蒋的支持,那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个分裂的中国和俄国人可能在满洲掌权的悲剧性后果,这会使美国参加太平洋战争的目的无法达到,还有以往在中国的一切努力也将付诸东流。马歇尔到中国后,就是在他和杜鲁门商定的上述方针的指导下开展其活动的。不论是在华北还是在东北,尤其是在东北内战期间,许多国民党军队就是由美军运送到前线的,美国还自己带头破坏好不容易达成的“整军协议”所限的在东北的兵力不能超过5个军,在6月之前就运了7个军。而且在此期间,美军顾问团正式成立;《租借法》也再次延长;国会通过海军部提出了《援华法》包括移交不超过121艘美舰等等。总之,从美援的数量上来看,美国帮助国民党打内战的相当大部分物资就是“调停”一年中所做出的决定或支付的。

美国不仅直接帮助蒋向东北运兵,而且在国共两党东北内战期间还通过表面上公允的马歇尔调停,暗地里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美国的这种对国民党的“情有独钟”,极大地刺激了斯大林的敏感神经,斯大林最担心的就是美国向东北的渗透,导致东北最后落入美国之手,那他之前所做的努力也都付之一炬了。斯大林不会任由这种形势发展,所以在苏联还在东北占有利地位之时,就要采取措施来制止美国势力的扩展,除延缓撤军外还利用中国共产党来对抗美蒋,争取在与美蒋的对抗中占据优势。可以说,美国对国民政府的偏爱不仅没有帮到蒋介石,反而更加深了苏联与国民政府之间的不信任。

三、对美国拒绝从华北撤军的反应

原本并无在中国作战任务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战争结束一个月后,突然以帮助遣返日本俘虏的名义在靠近东北地区的华北沿海地区大批登陆,进而更直接帮助国民党军队向东北挺进,这种情况不能不使苏军高度紧张。对美军的在华行动,苏联做出了严格的空间限制和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就是美军的行动不能涉及东北,时间限制就是美军在华北的期限不能超过苏军驻扎东北的时间。但是当苏军撤退期限临近时,美国政府却回避美军是否撤退和何时撤退的问题,因此苏联就不能无动于衷了。

1945年12月中旬召开的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本来并不包括美军驻华问题,但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第一次与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会面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贝尔纳斯回答说美军是应中国政府要求,协助解除日军的武装。在会议上,莫洛托夫要求把美军从中国撤军问题列入议程,贝尔纳斯表示反对,只提出把苏联对满洲的控制权交给中国政府问题列入议程,莫洛托夫不同意。鉴于美国的强硬态度,苏联决定把问题公开化。12月19日,《真理报》刊登一篇文章,严重谴责了驻华美军。12月21日,苏联又向美国代表团提交了一份备忘录,题目是《关于驻华美军》,重申了苏联的基本观点即反对其他外国军队帮助解除在华日军武装,要求美国同意和苏联商定一个最迟不得超过1946年1月的日子,双方同时从中国撤军。12月23日,斯大林会见贝尔纳斯时又谈起驻华美军问题,斯大林实际上反对用美军来遣返日军,但他的说法要婉转的多。斯大林表示,他并不反对美军驻在中国,只是希望被告知有关美军的行动;同时也强调,如果蒋介石一味依赖外国军队,他将会失去自己。由于苏联抓住美军驻军问题不放,反复与美国讨论这一问题,美国最终在三国外长会议上在关于中国问题的协议中做出承诺:一等到解除日军武装及遣送回国的任务完成,或是中国政府不需要美军的协助也能执行此种任务时,美军就撤出。协议还说:“苏美两国外长对于两国军队应在完成任务及责任时,尽早撤离中国一事,彼此意见完全一致。”

苏联的目的只达到了一半,美国没有接受与苏军同时撤军的要求,这使苏联仍然不能解除忧虑,在为美军可能常驻在中国而不安。不过,苏联也为自己的延缓撤军征得了美国的同意,名正言顺继续留在东北,同时也为其进一步巩固在东北的利益赢得了时间,推衍撤兵时间更使中国共产党有了能先期占领东北的机会。

四、结论

除了上面谈到的因素之外,美国与苏联在伊朗、阿富汗问题上的冲突,以及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把苏联排除在外等,这些都深深刺激了斯大林。其实苏联从东北撤军问题,按其性质来说,本属中苏双边关系的事件。但由于从源起的那天就带上了某些美苏冷战的痕迹,是美苏在远东划分势力范围的产物。因此,战后随着冷战的不断加剧,这一问题也就不可能一帆风顺。美苏两国从根本上都想控制东北这一远东最重要的战略基地,从而在远东造成有利于自己的战略态势,以最大限度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美苏在东北问题上的矛盾,从根本上讲是难以调和的,因而其冲突和斗争也就难以避免。所以,美国是撤军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同时亦是造成中苏撤军交涉曲折复杂的重要因素。

[1](德)迪特·海因茨.中苏走向同盟的艰难历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2]乌斯季洛夫,扎哈罗夫.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纪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3]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

[4]孔其明.和谈、内战交响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5]项立领.中美关系史全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孔其明.和谈、内战交响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7]向清,石志夫,刘德喜.苏联与中国革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赵成蓉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硕士研究生

(责编 陈锦慧)

猜你喜欢
斯大林苏联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斯大林猝死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