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小菁 张期民 高红/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062
RDA在中国实施面临的问题**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源描述与检索》的中文化及其应用研究”资助(编号:11BTQ004)。
□ 胡小菁 张期民 高红/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062
《资源描述与检索》(RDA)在中国实施面临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RDA与我国编目实践的兼容性,版权与国家标准,RDA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与实施结果,RDA在工作与用户界面的实施效果,经济及其他因素。西文编目需要率先考虑实施RDA的问题。
RDA,实施,中国
《资源描述与检索》(RDA)是取代《英美编目条例(第二版)》(AACR2)的元数据内容标准。RDA以国际化为目标,因而从编制以来,一直受到国际编目界的关注。随着2013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德国五个编制国的国家图书馆开始全面实施RDA,已经或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跟进采用RDA。
RDA能否在我国得到实施、可以采用何种方式实施,是个涉及较广范围的复杂议题。2012年7月,在国家图书馆主办的“RDA在中国的实施和挑战”研讨会上,十多位专家围绕RDA在中国实施的主题,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这个问题,也让我们有机会对此问题获得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大致上,RDA在中国实施面临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编目实践涉及文化习惯与编目传统、政策导向等因素。政策层面上看,编目规则不同于分类法,基本上不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采用国际标准有利于书目及规范数据的国际交流,也符合我国一直以来的政策。
RDA作为一部编目规则(或曰内容标准),基于国际图联(IFLA)的《国际编目原则声明》(ICP)和“功能需求”系列模型,在理念与结构上对AACR2及《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可以说是一种颠覆。对于在原则上依据ISBD和AACR2的我国现行编目规则[1],自然会有距离感。像英美的广大编目人员一样,需要更新思维去适应新的模式。
同时,由于在制订与修订我国的编目规则时,在“内容上尽量采纳国际标准”的前提下,政策上还有“体现中国文献编目特色”的考虑[1],因而RDA与我国编目规则的差异会比与AACR2的差异更大,对中国文献编目的兼容性与适应性有待考察,需要加以细致的研究。
随着中国的发展及与国外文化交往的普遍化,当年在翻译出版AACR2上曾经困扰我们的版权问题不会再成为一个重要的障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成功引进RDA中译印刷版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对于一旦采用RDA,是否有可能将其作为GB国家标准,由于涉及国家标准的版权,则需要另外考量。
我国现行的编目国家标准是基于ISBD系列的GB3792系列。在2012年3月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文标会)举办的“文献著录ISBD统一版专家研讨会”上,与会者在认同“RDA成为国际标准的可能性很大”的前提下,考虑到目前直接采用尚显超前,而现行标准已因ISBD更新到了统一版而需要修订,因而决定依据统一版申报新的国家标准[2]。目前新标准已定名为“信息与文献——资源描述”上报。
实际进行中文文献编目时,并非直接参照国家标准,而是采用基于国际通行编目标准和国家标准的编目规则(主要是《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及其他细则。由于有多种参考依据,因而实际上并不完全遵照国标。
就ISBD本身来说,也并非ISO系列的国际标准。这或者可以提示我们换一个角度考虑标准问题——是否需要资源描述与检索领域的GB国家标准?以AACR2为例,它一直是很多英语国家的编目标准,但在标准制度完备的英美,并没有纳入所在国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体系(比如美国的ANSI/NISO)。类似情况在我国图书馆界也不鲜见,如《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和CNMARC都非GB标准,但并不影响其在国内图书馆的广泛采用,成为事实上的国家级标准。
RDA由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四国编制,以走出英语国家、成为一部全球化的标准作为目标之一,因而在内容设计上考虑了国际范围的应用:(1)所用语言文字、数字、日期与计量单位可由数据创建机构决定;(2)大量的交替、可选、例外等方式,提供本地化选择。在正式发布后,又通过持续不断的维护修改,消除其中遗留的偏向英美的规定。
与此同时,RDA在编制与修订过程中,一直公开征求并接受包括非编制国机构在内的意见反馈,其开发联合指导委员会(JSC)也为承诺采用与积极参与修订的国家敞开了大门,德国国家图书馆成为首个创始编制国以外的成员[3]。
随着RDA多语种翻译的完成,RDA的联机版(RDA Toolkit)也将实施多语言界面,并可加入本地化内容(国家级实施细则),实现RDA正文与国家级实施细则间的双向链接[4]。
上述举措,为RDA在世界范围的采用打下了基础,也是它被看作未来国际标准的重要原因。目前最积极的利用群体在欧洲,欧洲RDA兴趣小组(EURIG)正积极参与提出修订建议,荷兰与芬兰这两个非编制国已决定分别在2013年和2015年采用RDA[5]。同时,JSC还在其他地区进行推广,仅2012年就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马来西亚、新西兰及拉美4国举办了讲习班和研讨会[6]。目前新西兰[7]和马来西亚[8]都宣布在2013年开始实施RDA。另外,日本国会图书馆[9]、台湾中央图书馆[10]等也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同步,在2013年3月31日前后,开始在西文图书编目实施RDA。
RDA是不是能够成为一部真正的国际标准而得到普遍采用,除了在内容、维护机制、发布工具、推广等方面的努力外,还取决于采用RDA后,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图书馆资源的揭示与发布,即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馆员工作界面以及读者使用界面,其呈现的效果对图书馆及其用户有没有吸引力,也就是实施效果问题。
RDA采用了基于ICP的多条原则,如通用性、经济性和表达性,为改善资源揭示的效率提供了可能性。尤其是“表达性原则”,即通俗所称的“Take what you see”(照录所见),在操作层面,为直接采用其他来源的元数据(包括资源内嵌元数据)铺平了道路。RDA中列出的众多的术语表,可以实现录入选择而不必逐字输入,也有助于提高人工编目的效率。
RDA完全建立在FRBR的三组实体及其关系的架构上,可以实现按第一组实体的作品、内容表达、载体表现和单件四个等级展示图书馆资源,并全面展示三组实体间的关系,也为图书馆资源进入新兴的关联数据及语义网环境提供了很好的框架。
以上所有这些优点,或者说RDA承诺或暗示的前景,对图书馆界来说,都有赖于所用自动化系统的更新。在RDA于2010年6月正式发布后,美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国家测试及数据分析,测试报告的结论是RDA实现或部分实现了以下目标:用于所有类型资源和所有类型内容;让用户能够根据他们的信息需求,查找、识别、选择、获取资源;独立于储存和交换数据的媒介、格式和系统。在对RDA基本认可的同时,报告另外提出要求在未来一年半到两年间开始取代MARC格式的工作[11]。目前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基本上围绕MARC建立,MARC前景不佳,取代MARC的元数据标准(比如BIBFRAME)尚未确立,阻碍了系统改善的进程。虽然重要的图书馆集成系统厂商都承诺支持RDA,但只有VTLS公司实际上在做FRBR化工作,也宣布了新系统,但只是孤例,至今仍未见图书馆上线使用。
要使RDA的优势得以发挥,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等待元数据标准尘埃落定。在此之前,对RDA持观望态度的现状较难从根本上改变。
RDA首先以联机工具形式发布,采用年订购方式,按并发用户计费(最低价为单用户$195/年)。2010年11月出版活页印刷版,由于篇幅大,费用也不低($150)。对图书馆来说是个不小的经济负担,对于中小图书馆尤其如此。
费用问题不单在我国存在,在RDA的开发国也存在。因此JSC决定开发简本,暂名“RDA基础版”(Essential RDA),基于RDA工具包的“核心元素”和“基本指引”,除印刷版外,还将有电子书或类似的脱机电子产品[12]。简本的出版,无疑将减轻小型图书馆在经济上的压力,有助于推广RDA的应用。如果我国采用RDA,中文印刷版及未来的简版、电子书版的需求相信会比联机版更高。
经济方面的另一个问题是编目人员的培训。无论外包还是由图书馆自己编目,如果采用新的编目规则,都需要对从业人员重新培训。不少图书馆可能受经济状况制约,无法承担培训费用。目前美国国会图书馆等机构提供了大量免费的RDA网络培训资料,未来我们也可以考虑提供网络公开课程,以减少编目培训的经济压力。
从经济方面考虑,也不全是负面影响。随着2013年RDA在美、英、加、澳、德等国的实施,大量采用RDA编目的数据出现,对于目前普遍以套录为主的编目工作来说,坚持不采用RDA,反而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据统计,2012年3月初,WorldCat中有337字段的书目记录已有近20万条[13]。337是为RDA而增加的媒介类型字段,非必备,由此可见RDA数据的增长势头。这种状况虽然对中文编目没什么影响,但对西编必然会是很大的冲击,逼迫着我们跟进采用RDA。
上述5个方面的问题中,RDA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与实施,以及其在工作与用户界面的实施效果,取决于RDA本身的进展。如RDA从发布到实施,在编制国费时近3年。由于存在文本翻译、人员培训等一系列问题,RDA在世界范围的推广实施必然是一个不短的过程。
2012年年中,RDA中文版得到授权、开始翻译,这是RDA在中国进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不过此次中译版的“主要目的是供研究与评估其在中国图书馆的使用”[14]。换言之,这是一个帮助大家了解与研究RDA的版本。RDA正文中有很多取值词表(术语清单),其准确翻译也有待更多的规范化工作。此次中译本对样例只翻译了说明部分,没有翻译例子本身,也不适合直接用于中文编目。中文版出版后,应该会首先用于西文编目。毕竟西文已经并将越来越多地套录到RDA记录,需要率先考虑实施RDA的问题。
对我们来说,目前要做的是对RDA在我国应用的适应性进行分析研究,为最终的决策打下基础。未来如果RDA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而我们对RDA在我国的适应性也有了全面准确的认识,就需要文标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及大型联合目录(如CALIS)等专业机构从版权、费用、人员培训等角度综合考量与组织协调,决定是直接采用还是参照编制新的编目规则。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修订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2版[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前言1.
[2]ISBD统一版工作会议[J].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报,2012(2):5-6.
[3]胡小菁.RDA的国际化设计与本地化实施[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1).
[4]RDA Toolkit Development.RDA-99 Display RDA in multiple languages in RDA Toolkit [OL].(2012-07-11)[2012-08-01].http://www.rdatoolkit.org/development/ RDA-99.
[5]GRYSPEERDT K.EURIG survey on adoption of RDA-2012: report [OL].(2012-07-20)[2012-08-01].http://www.slainte.org.uk/eurig/docs/EURIG_Survey_2012_v 1_Final.pdf.
[6]蒂利特.RDA与中国:编目的国际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
[7]TODD C.RDA (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in New Zealand.NZ-Libs mailing list [OL].(2012-11-30)[2013-04-20].http://list-archives.org/2012/11/30/nz-libslists-vuw-ac-nz/rda-resource-description-and-access-in-new-zealand/f/5118004718.
[8]The Star Online National Library to go digital by June [OL].(2013-03-26)[2013-04-20].http://thestar.com.my/news/story.asp?file=/2013/3/26/nation/ 20130326171209&sec=nation.
[9]国立国会图书馆.2013年4月から洋图书等にRDAを适用します[J].NDL书志情报, 2013(1).
[10]台湾中央图书馆.国图西文数据采用RDA计划[OL].(2013-03-01)[2013-04-13].http://catweb.ncl.edu.tw/flysheet_admin/new_file_download.php?Pact=FileDow nLoad&Pval=1385.
[11]RDA Test Coordinating Committee.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U.S.(9 May 2011, revised for public release 20 June 2011)[OL].[2011-07-01].http://www.loc.gov/bibliographic-future/rda/rdatesting-finalreport-20june2011.pdf.
[12]2012 JSC Annual Report [OL].(2013-01-18)[2013-01-27].http://www.rda-jsc.org/2012JSCannualreport.html.
[13]TSLL TechScans.MARC Usage in WorldCat [OL].(2013-03)[2013-04-01].http://tslltechscans.blogspot.com/2013/03/marc-usage-in-worldcat.htm.
[14]RDA News.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Publishing and ALA Publishing reach agreement on Chinese language RDA [OL].[2012-08-01].http://www.rdatoolkit.org/ content/425.
Issues around Using RDA in China
Hu Xiaojing, Zhang Qimin, Gao Hong/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 Shanghai, 200062
There are five issues in using Resource Description & Access (RDA)in China.That is: the compatibility of RDA and cataloging practice in China, copyright and national standards, results of promo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RDA worldwide, effect of implementation of RDA in librarian and patron interfaces, and economic problems.Western language cataloging will be the first to be considered to use RDA in China.
RDA, China
10.3772/j.issn.1673—2286.2013.07.003
胡小菁,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文献编目等领域。E-mail: xjhu@library.ecnu.edu.cn
张期民,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献编目。E-mail: qmzhang@library.ecnu.edu.cn
高红,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文献编目。E-mail: hgao@library.ecnu.edu.cn
2013-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