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英,刘卫东,苑 斌
(1.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北京 100053;2.山东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3.山东黄河河务局,山东济南 250013)
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刘 英1,刘卫东2,苑 斌3
(1.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北京 100053;2.山东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3.山东黄河河务局,山东济南 250013)
在新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给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带来较大影响。通过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及非货币资产交换、关联交易等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分析,提出全面披露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制定应用规范、加强制度监管等建议,以有效控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自2007年1月1日起,我国实施新会计准则。相对于旧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最大的区别之一是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并且把出自于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做了推广应用。总的来看,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17项具体准则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广范围、大力度的应用对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企业会计及财务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思想可追溯到约翰·B·坎宁通过经济学计价理论给资产做出的定义,他在1929年编著的《会计中的经济学》中提出,最好采用未来现金流量对资产进行计价。公允价值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属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1970年第四号报告书中,公允价值是指在含货币价格交易中获得资产时所包含的货币金额,以及在不含货币或货币要求权转让中交换价格的近似值[1]。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开始盛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首次发布了将公允价值运用于金融工具的公告,并于世纪之交公布了若干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的财务会计准则。2006 年 9 月《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正式发布,表明公允价值计量的标准得以形成,由此解决了各种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不协调、不一致的问题。
受美国及其他国家或地区制定公允价值准则的影响,我国于1998年6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会计准则首先提出了公允价值的概念,随后颁布的《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性交易》等会计准则则直接使用了公允价值计量。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只是资产等价格变动的集中趋势,所提供的信息不够完整,同时由于未来现金流量的数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具有不确定性,公允价值计量的操作难度较大;加之1998—2000年出现了大量企业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乱象,为此2001年我国对上述会计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明确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成熟,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和透明度不断加强,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使用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17项具体会计准则均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同时为了避免再次发生企业滥用公允价值操作利润等问题,新会计准则按照谨慎原则对公允价值使用明确规定了相应的限制条件[2]。
盈余管理是会计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目前盈余管理仍缺乏一个权威的或者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定义。
盈余管理早期被理解为一种“披露管理”,旨在有目的地干预财务对外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Scott在《财务会计理论》中提出,盈余管理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会计政策选择。Healy和Wahlen(1999)通过分析盈余管理的动机和后果,对盈余管理的定义进行了拓展,明确了盈余管理主要是为了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和经济契约的后果,指出盈余管理既可以利用专业判断调整账面盈余,也可以构造真实交易操控企业利润[1]。
我国学者魏明海[3]认为,盈余管理是为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执行结果,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在具有一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选择空间时使其自身利益或者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一般通过合理变更会计估计、会计职业主观判断、选择运用会计方法、控制交易事项时点以及调节关联交易进行财务报告的修正,以达到增减利润、平滑利润以及稳定股价等目的。
3.1 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一般有市价法、类似项目法、估价技术法三种方法。市价法是指引用计量项目的市场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所采用的市场价格最好是活跃市场中相同项目、距离时间最近的交易价格。在不同的交易环境和交易条件下,实际上会产生不同的交易价格,这就需要执行主体进行判断和选择,也为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类似项目法是指不存在或无法找到计量项目的市场价格时,将与该计量项目相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实际上类似项目的确定会受到操作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这同样为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空间。估价技术法是指计量项目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价格信息时,采用适当的估价技术确定该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在资产或负债估价过程中,未来现金流量的数额或时间、无风险利率、不确定性价格等估计都涉及较多的人为因素,尽管会计准则作出了不少限定,但是企业有选择估价假定和模型的自由,因而无法保证企业进行合理地公允价值计量。
上述三个计量方法中,类似项目法、估价技术法带有明显的估计性质,市价法确定公允价值的计量依据相对客观,因为市场价格是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的最佳估计,是最公允的输出变量[4]。由于会计主体并未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实际交易,公允价值计量的市价法实际上也是估计的。另外市场交易价格是一个随机变量,即便交易双方都掌握着充分的市场信息,但由于存在供需不平衡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不可能每个场合都能形成公平交易。从公允价值内在实质来看,由于基于主观判断的定性因素要大于具有量化标准的定量因素,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都需要人为的判断,因此公允价值本身公允不公允其实很难断定。更何况,目前我国并不完全具备采用公允价值的经济环境,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部分领域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间交易行为不太规范导致大多数资产和负债难以找到市场价值;其次,我国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较多,而且部分关联交易具有特定目的,交易价格往往有失公平;再者,我国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可信度较低,企业资产评估作假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有较大的操纵空间,可成为其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例如,上市公司在估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方面灵活运用,可以按照自身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对未来收益的估计以及折现率的确定进行人为调整,或者与相关资产评估人员合谋,从而得出符合自身利益的资产公允价值。
3.2 具体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设置了严格的限制条件,但是谨慎的规定仍为企业操纵与控制公允价值留下了余地。公允价值应用是否具备前提条件,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专业判断,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自身利益自主选择使用或者放弃使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应用条件的不确定性与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已是不争的事实。
3.2.1 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将会使上市公司投资的未实现利得显现,从而提升公司利润。因此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初始阶段将金融资产进行有意识的分类,在会计期末根据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当期利润,实现盈余管理。
在采用估值技术确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时,需要尽可能使用市场参与者在金融资产定价时考虑的所有参数,而新企业会计准则没有明确界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期间,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有可能发生波动,也就会影响企业利润变化,但是该项投资损益并没有真正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以直接影响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为企业调整账面价值、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
3.2.2 投资性房地产计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投资性房地产按照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如果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条件是当地的房地产交易市场活跃,而且企业能够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则应当采用公允价值属性进行后续计量。在房地产市场中,处在不同地理位置、具有不同用途、甚至是具有相同用途但位于不同楼层的房地产交易价格相差甚远,而新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说明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具体标准,因此公允价值的重新引入对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必将产生重大影响。我国企业投资性房地产原本大部分以历史成本计价,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景气度不断提高,房地产市场也日趋完善,如果调整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数倍溢价将在企业损益表中得到确认,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财务数据,从而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
3.2.3 债务重组计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并且列入当期损益,改变了以往将由于债权人让步造成债务人被豁免或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为部分上市公司特别是ST及*ST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带来了机会。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的规定极为谨慎,强调债务人确实处于财务困境,而且凸显债权人让步的本质。但由于公允价值的取得存在一定困难,企业大股东仍可以通过操纵债务重组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在债务重组中双方有着共同利益,都希望提高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从而减少债权人的损失、美化债务人的营运能力,即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越高,债权人的损失就越小,债务人的营业利润就越大,其营运能力也就越好。债务重组双方共同的利益诉求成为利用债务重组调整损益的主观需要。实际上用于清偿债务的非货币资产公允价值存在大量的人为估计,不确定性较大,债务重组双方完全能够通过调整估计参数以改变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这就为利用债务重组调整损益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
3.2.4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关联交易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情况下,企业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前需要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详细测算,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而且换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难以十分可靠地计量和确定。因此,上市公司可能会人为安排不必要的交易,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与此同时,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存在大量的估计,这也加大了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许多上市公司关联方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开展交易,交易价格完全取决于相互需要,使得利润能够在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发生转移。尽管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在关联交易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限制,但难以保证上市公司不利用关联交易中的公允价值计量调整企业损益。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有效增强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能够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充分的信息,但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应当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与监管,以有效控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4.1 借鉴国际经验全面披露公允价值计量信息
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向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多的公允价值信息尤为必要。当前我国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只有少数具有活跃市场,而且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和技术也不够成熟。因此,应当通过全面的信息披露以弥补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缺陷,以尽量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知情权。
美国颁布的《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具有3个特点:①资产和负债连续和非连续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有所区别;②强调披露公允价值计量范围、计量方法以及计量对收益的影响;③要求本期所有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以列表方式集中披露。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也强调披露估计公允价值的输入变量,提供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投资、信贷等决策的信息。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刚刚起步,应在借鉴国际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扩大公允价值披露的范围、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质量,从而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好的决策服务。
4.2 制定全面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规范
相对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较大。出于保障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考虑,应尽快制定全面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规范,详细规定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和确定方法,以有利于公允价值计量实务操作。现值作为公允价值在资产和负债没有活跃市场时的一种估计,其合理、准确性直接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应努力研究现值计量技术,认真总结国内外现值计量研究成果,从而为不存在市价时的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理论依据。
4.3 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内、外部监控
大多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会计准则都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条件,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商业实质要求、投资性房地产的投资性要求等。然而,如果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措施不到位,任何规定和标准都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增加决策的复杂性、导致行为的不规范。因此,相关监管部门要转变审计思路、升级审计技术、加强审计监管。在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前,应当对其使用条件进行严格审查,如进行大额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实质性审查,主要集中在交易商业实质和交易价格公允性的判断上,通过强化相关交易的实质性审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公允价值的滥用。在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之后,还要着重审计财务报告中的公允价值部分,而且审计人员必须改变传统的历史成本信息审计思路,由账项审查拓展到资产评估、风险分析等领域。
4.4 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会计人员是运用公允价值的主体,也是企业开展盈余管理的一线人员。因而,控制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理解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制度和规定,提高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进行判断处理的能力。
[1]刘卫东.基于公允价值视角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9):37-42.
[4]葛家澍.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6(9): 7-14.
F275.2
A
1003 -9511(2013)04 -0032 -04
2013-04 -20 编辑:张志琴)
10.3969/j.issn.1003 -9511.2013.04.008
刘英(1960—),女,山东聊城人,高级会计师,从事财务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