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宏翔
(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云南昆明650228)
西部地级市环境监测站转型期视野中的环境统计组织体系建设探讨
丁宏翔
(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云南昆明650228)
通过总结西部某地级市 “十一五”环境统计组织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地级市环境监测站历史性转型期视野出发,提出地级市的环境统计组织建设应该依托于环境监测站的建设与发展,全力推进环境统计工作和环境监测的协同发展。
环境统计;环境监测;转型期;组织建设
“十五”末期,西部某地级市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明确了地市级环境统计综合年报的技术支持单位为同级监测站,从此环境统计工作与环境监测亲密结缘、相伴而行。历经 “十一五”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压力式推进,环境统计工作在“十二五”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更高要求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同一时间节点上,环境监测部门也面临监测行政管理与技术支撑的分离,完成 “技术的龙头”的历史性转型要求[1]。作为技术工作依托于环境监测站来完成的环境统计,需要进一步理清环境统计与环境监测之间的关系,明确工作思路,以促使两个事业的良性协同发展。
1.1 地市级环境统计组织体系未能有效建立
“十一五”期间,地市级环境统计综合年报工作均明确由地市级监测站负责,部门与人员较为稳定,但是在区县一级,统计部门与人员还是未能固定,负责单位分别有监测、监察、局机关等。部门差异大,人员的变动频繁,如 “十一五”五年间,某市14个县区只有2个县区做到了部门与人员保持稳定。环境统计组织体系的缺失,造成了环境统计队伍的技术水平长期在较低质量徘徊。
1.2 环境统计人员未能全程参与到污染源普查工作中,失去了技术水平得以提高的宝贵机会
2008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一次污染源普查,这是 “十一五”期间一次重大的国情调查,也是环保领域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然而在普查中,环境统计人员普遍未被纳入普查技术组,某市14个县区只有5个县区的统计人员全程参与普查工作,其余人员均是在数据验收尾声参与了对数据的部分会审工作。作为全国性的第一次普查工作,参与其中能够对比环境统计与普查的区别,更能进一步发现环境统计的不足,也能通过普查提高数据调查水平,遗憾的是,因为未把环境统计与污染源普查视为有机的统一体,采取了不同的工作部署,使环境统计人员失去了技术水平得以提高的宝贵机会。
环境统计存在的问题,都是与环境统计组织体系未能稳定建设有关。国家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再次被明确为以环境监测站为主进行,明确表明环境统计的组织建设必须依托于环境监测站进行。
2.1 环境监测是环境统计的基石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石,环境统计也不例外。无论是环境统计,还是污染源普查及其动态更新调查,实际监测法都是核算污染物产排量的主要手段,而且核算方法之一的污染系数法中关键的排污系数的确定也离不开实际监测,在线监测数据也需要监测部门进行比对监测才能得以通过有效性审核被使用于核算。在2010年的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技术规定中,也明确了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要优先使用符合规定的在线监测数据和监督性监测数据[2]。
2.2 地市级环境统计组织体系的建立与稳定必须依赖于同级环境监测站
现在我国环境统计综合年报工作在国家、省、地市三级均由环境监测站负责,组织体系的条状管理形态业已成型,今后应该向下延伸到县级,以求形成完整的工作链条。环境监测站在地市级环保局所属机构中,具有人员数量较多、同污染源最为“亲近”等先天条件,因而最有优势来承担环境统计工作。而且环境监测站承担的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能使隶属于监测站的统计人员直接获取工业污染源、污水处理厂等环境统计重点调查污染源核算所需的基础数据。
2.3 地级市环境监测站的转型有必要吸纳环境统计工作为日常工作之一
虽然环境保护事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但是在现行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和环境监测管理模式下,环境监测形势却不容乐观[1]。环境监测人员自嘲为 “环保农民”,幽默地把环境监测称为“环保事业的第一产业”,形象地隐喻环境监测工作的繁重、环境监测人员的艰辛以及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困境。
按照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地市级环境监测站历史性转型期管理体制和职能定位的研究,各地市级监测站在历史转型中,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保现状趋势的实际情况,本着 “因地制宜、整体设计、分层定位、逐步推进”的原则,以履职型、拓展型、创新型作为转型不同阶段的定位目标,循序发展,稳步提升监测的技术支撑、技术监管和技术服务能力[1]。但是无论以何种类型定位,环境监测都要以 “三个说清”为目标,要说清污染源状况、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这些都须通过环境统计全面获得区域内污染排放状况,因为仅凭重点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数据是无法全面反映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情况的,只有通过统计技术与手段才能实现该目的。
把环境统计工作纳入地市级环境监测站日常工作,也就是把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体系建设与监测体系建设两大能力建设统一到环境监测部门负责实施,这样能凭借国家对环境统计建设的投入与支持,拓展与创新环境监测站的工作领域,破除西部地市级环境监测站囿于就监测而监测的发展困境。
3.1 通过行政规章把环境统计工作赋予环境监测站进行
通过修订 《全国环境监测条例》或者 《环境统计管理办法》,把环境统计组织体系建设纳归环境监测站管理,进而把环境统计工作固化、内化为环境监测站的日常工作中。
3.2 环境监测站要把环境统计作为重要工作进行
环境监测站的管理者要充分了解环境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理解监测与统计两者之间密切依存的关系,组织与投入更多的人力、更大的物力参与环境统计工作,指导与加强环境统计科研,推进环境统计与环境监测的协同发展,努力实现 “三个说清”。3.3 实现市县两级环境监测站垂直管理,促进环境统计和环境监测的发展
环境管理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体制模式,造成区域流域环境管理联动难以有效实施,同时,也在环保系统内形成部门间的隔离性和上下级间的断裂性[1]。环境监测和环境统计均需要打破这种格局,尤其是在环境统计中,县区技术力量较为薄弱,实现环境监测站垂直管理,能够形成合力解决技术难题,并能排除地方利益对环境统计数据和环境质量数据客观性的干扰。
环境统计组织体系密切依托于环境监测站建设,把环境统计工作职责通过行政规章固化、内化为环境监测站的日常工作,是环境统计与环境监测两者间密切依存关系的客观需要,更是西部地市级环境监测站发展、转型的现实之选。只有抓紧时机把握环境监测站历史性转型的契机,才能最大程度地推进环境统计和环境监测两项事业的协同发展。
[1]王延军.地级市环境监测站历史转型期管理体制与职能定位探讨[J].环境监测与管理,2010,22(6).
A Discussion on Organisational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a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s at Western Prefecture-level C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DING Hong-xiang
(Kunming Municip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Kunming Yunnan 650228 China)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organizations of one western prefecture-level city during the"Eleventh Five-Year",in view of the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it is suggested to align the organisational establish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with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and to accelerate the synchronized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transformation period;organizational establishment
X83
:A
:1673-9655(2013)02-0137-02
2012-11-02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水专项)—— “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支撑技术研究与平台建设”课题(2010ZX071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