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刘 梅,陈 佳
(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天津 300074)
社区——作为现代都市中最基本的生活单元,广泛地集合了不同年龄层次、全国不同地域、不同受教育程度和不同职业背景的社会成员。居住其中的社区居民人群类型覆盖全面、素质提升需求趋同,是我国环保科普工作的重点人群[1]。研究设计社区居民环境科学素质达标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专题环保科普活动,能够有效引导社区居民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笔者对社区居民这一重点人群界定为:年龄在18 至69 周岁,生活在城镇居民区内,接受过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成年公民。社区居民的人群特点是已经形成较为固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知识储备与社会经验都相对丰富,但同时其注意力时间较短,遗忘速度快,学习、接受新知识往往带有具体、功利的目的性。因此,应以成年人的具体经验为出发点,弱化纯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衣、食、住、行、用、文娱等日常生活环节,选择对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和工作能产生实际指导意义的环境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环境科学行为能力与环境科学意识导向等内容,对社区居民提出具体的达标要求[2]。本项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是在社区居民已经成熟的知识体系之上,引导他们重新去感受与认知自己身处的环境与环境问题,追求应享有的环境权利,承担应担负的环境义务,使其自觉、自愿地为保护环境付出时间、空间和经济的代价。
研究设计环境科学素质达标要求与重点、难点内容,根本目标是提升社区居民整体的环境科学素质水平,帮助社区居民掌握基本的、具实用性的环境科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积极、正面的环境科学意识,在个人生活与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环境行为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够正确解读环境公共事件、新闻,并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不盲目跟从;表现出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较强的适应能力、改造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面对日常生活中涉及环境的相关问题时,能够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并采取恰当的行为;在面对社会公共生活中涉及环境的相关问题时,能够围绕科学技术对环境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价值做出合理的判断;有能力规范自身的公共行为,有能力参与环境保护、环保科普等公益性社会活动。
环境科学素质由环境科学知识与方法——“知”、环境科学行为能力——“行”、环境科学意识——“意”构成。公民素质养成的一般规律是知、行、意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实现素质水平的螺旋式上升。社区居民环境科学素质的养成也不例外,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其达标要求的设定特别强调社区居民应在积极、正面的环境科学意识引导下,完成个人生活与社会公共生活中环境保护的知行合一。
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定量和跨学科的学科,其中涉及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不仅包含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天文等内容,还有大量的政治、历史等社会科学内容。而社区居民作为普通百姓无法也没有必要全面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其环境科学素质达标要求在内容选择与设计上应有选择性地进行梳理和摘取,既要满足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同时紧密围绕衣、食、住、行、用、文娱等生活环节,做到不脱离实际、能指导生活。
帮助社区居民正确认识环境容量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环境质量与人类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了解所在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与成因;了解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掌握自然现象的观察方法,对动物、植物、水、空气、岩石等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描述,并利用照片、图画、文字等形式进行记录;探索人类以外动物、植物的生存需求;树立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环境科学意识,并在其指导下,在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完成生态保护的实践。
重点与难点:帮助社区居民掌握生态平衡与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环境质量与人类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帮助社区居民正确认识我国自然资源及利用的基本特点;正确认识“低碳生活”与节约资源之间的关系;了解科技进步在节约资源、开发资源、利用资源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掌握碳排放计算公式,并应用其计算自己衣食住行的相关碳排放量,指导相关生活行为;树立资源节约的环境科学意识,并在其指导下,完成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中节约资源的实践与探索。
重点与难点:帮助社区居民掌握“低碳生活”与节约资源之间的关系,在个人生活与社会公共生活中践行“低碳生活”。
帮助社区居民正确认识雾霾等典型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危害与成因;正确理解绿色消费与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了解科技进步在监测、治理大气污染等方面起到的作用;掌握并运用应对雾霾等恶劣天气的基本方法;树立绿色消费、循环使用的环境科学意识,并在其指导下,在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完成保护大气环境的实践与探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为保护环境做出努力和改变。
重点与难点:帮助社区居民掌握绿色消费与保护大气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个人生活与社会公共生活中践行绿色消费与循环使用。
帮助社区居民正确认识水体富营养化等典型水环境污染问题的危害与成因;正确理解绿色消费与减少水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了解科技进步在监测、治理水环境污染等方面起到的作用;掌握影响水环境质量部分主要指标的检测或实验方法;掌握并运用安全饮水的基本方法;树立绿色消费、循环使用的环境科学意识,并在其指导下,在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完成保护水环境的实践与探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为保护环境做出努力和改变。
重点与难点:帮助社区居民掌握绿色消费、循环使用与保护水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个人生活与社会公共生活中践行绿色消费与循环使用。
帮助社区居民了解土壤污染的基本特点,熟知土壤自净能力的有限性含义;正确认识土壤重金属和农药污染的危害,掌握重金属和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了解土壤污染的综合防治途径;掌握并运用安全食用农产品的方法;树立绿色消费、农业清洁生产的环境科学意识,在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完成保护土壤环境的实践与探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为保护环境做出努力和改变。
重点与难点:帮助社区居民掌握绿色消费、农业清洁生产与减少土壤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在个人生活与社会公共生活中践行绿色消费与农业清洁生产。
帮助社区居民正确认识固体废物资源性的特点;了解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正确理解绿色消费、循环使用与减少生活垃圾之间的关系;掌握不同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方法;掌握废弃资源再利用的简单原理、方法与技巧;树立绿色消费、循环使用、分类处理的环境科学意识,在其指导下,在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完成合理处理生活垃圾的实践与探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为保护环境做出努力和改变。
重点与难点:帮助社区居民掌握再生资源的意义,绿色消费、循环使用与减少生活垃圾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在个人生活与社会公共生活中践行绿色消费与循环使用。
帮助社区居民正确认识日常生活中有可能接触到物理性污染的来源、途径与误区;正确认识自我保护的方式、方法,避免生活环境中不当使用家用电器等造成的危害;主动了解国内外著名的重大物理性污染事件,并比较事件中人们的应对措施,指导自己的具体行为;简单掌握物理性污染的基本检测方法和防护方法;树立科学认知、理性应对的环境科学意识,能够理性应对物理性污染公共事件,通过正规渠道反映自己的诉求,并在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完成减少物理性污染、加强自身保护的实践与探索。
重点与难点:帮助社区居民能够科学认知物理性污染,理性应对物理性污染。
帮助社区居民去关心环境,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理解科技进步在环保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正确认识自己的环境权利与义务;掌握一定的环境科学方法,能够合理地看待环境问题,最终形成科学解决环境问题和参与公共环境事务的能力;树立共建共享的环境科学意识,愿意为改善环境质量付出时间、空间和经济的代价,完成社会公共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实践。
重点与难点:在个人生活与社会公共生活中追求环境权利,履行环境义务。
[1]李婧,李娜,袁玮.重点人群环境科学素质提升路径研究[J].天津科技,2012(6):74-75.
[2]李娜,李婧,袁玮.浅议环境科普工作中环境科学知识要点的主题选择[J].天津科技,2013(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