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君 董存琴
(贵州省赤水市林业局 赤水 564700)
贵州省赤水市是我国著名竹子之乡,竹林总面积、人均占有竹林面积分别居全国县级行政区域的第二和第一位。经十数年的发展,竹产业已成为地方主导产业,现全市竹业综合收入占GDP总量的50%左右,财政和农民收入50%以上来自于竹业。竹产业的发展在赤水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研究竹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应对措施与策略,对促进赤水市竹产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土地肥沃、水热充沛、生态环境多样,孕育了赤水市种类繁多,蕴藏丰富竹类资源。世界上的3大类竹类,即散生竹、丛生竹、混生竹均有分布,现已查明的乡土竹类有11属34种;近年从市外省外引种有麻竹、撑绿竹、雷竹、早园竹、越南巨竹等外来竹种276余种[1],并均已正常生长。至2010年,全市竹林面积达8.35 万hm2,人均占有竹林面积270 m2,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中,竹林总面积、人均占有竹林面积分别居第二、第一位。其中,毛竹面积3.27 万hm2,蓄积量约1 亿株,年采伐量可达700 万株;其它竹面积5.09 万hm2,年采伐量可达60 万t以上。丰富的竹林资源是赤水市坚定竹产业发展的基础。
作为竹子之乡,赤水市民间有悠久的种竹育竹历史,林农总结并掌握有较为丰富的种竹育竹经验。20世纪中期确立竹产业为主导发展产业后,资源培育方面非常注重技术总结、技术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10多年来,完成竹林培育方面的技术研究10余项,推广乡土竹种丰产栽培技术、绿竹丰产栽培技术、短周期竹浆原料林培育技术等实用技术多项,制定并推广主要经济竹种营造与培育技术地方标准,坚持实施竹林低产林改造、丰产林培育工程,积极开展竹林培育技术培训及技术咨询。通过技术研究及新技术推广应用,竹林培育现已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主要竹种造林成活率一般可达90%以上,主要竹林低产林改造、丰产林培育具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和经验。
经10余年发展,赤水的竹产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全市现有注册加工企业13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年加工产值1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2家。竹材、竹笋加工利用率分别达95%、60%以上,初步形成竹建材、竹装饰板材、竹工艺品、全竹造纸、竹家具和竹笋加工6大系列产品300多个品种,其中10多个系列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了国家专利,产品销至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日本、韩国、加拿大等17个国家和地区[2,3]。
一是引导龙头企业牵头、农民自愿联合筹建了竹产业专业合作社(全市注册成立的竹产业专业合作社已达14个),提高了竹农进入市场和竹业的组织化程度;二是积极鼓励有规模、有能力的企业申请自营进出口权,拓展了竹产品外销渠道;三是加强产地交易市场和贩销队伍建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卖竹难的问题。
大力造竹育竹,迅速提高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质量,使赤水市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调查监测显示,2009年,赤水河出境泥沙含量比2000年降低62%,每年排入长江泥沙量减少近400万t;竹材开发利用每年替代木材50万m3以上,相当于每年有3 333.33 hm2森林得到保护;城区大气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乡镇优于国家一级;水源达国家一、二级水质标准;多年未发生大旱和洪涝灾害。赤水的山更青、水更秀、阳光更明媚、姑娘更美丽。
竹产业发展,加快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进程,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全市已形成以生态竹产业为支撑的旅游、加工、饮食等新型产业结构。目前,全市竹业综合收入占GDP总量的50%左右,财政和农民收入50%以上来自于竹业。竹产业正逐步成为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第一大产业。
资源培育方面,虽然非常注重技术研究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已完成一些技术研究项目,推广了一些实用技术,并坚持实施竹林低产林改造、丰产林培育工程,但由于竹农集约经营理念尚未形成、竹林培育技术还不完善、竹林培育经济效益还不显著及竹林培育政府扶持资金还较缺乏等诸多原因,竹林培育实用技术推广、集约经营管理的实施面还很窄,竹林生产力总体水平还较低下。注重竹林培育技术的总结与研究,加强实用技术的推广,加大竹林经营管理力度,提高竹林生产力,提升竹林培育的经济效益还需进一步强化。
至2009年,全国竹产品已涉及传统竹制品(日用品、工艺品)、竹材人造板、竹浆造纸、竹纤维制品、竹炭和竹醋液、竹笋加工品、竹叶提取物等10大类,几千个品种[3],而赤水市竹产品加工只初步形成竹建材、竹装饰板材、竹工艺品、全竹造纸、竹家具和竹笋加工6大系列产品300多个品种,且除个别龙头企业外,多为初级产品,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少,竹原料利用率低[2],基本没有对竹材加工及采伐剩余物的回收利用,竹碎料板、蜂窝板、刨花板、竹炭、竹醋液、竹纤维制品、竹叶提取物等新型产品的开发几乎未涉及,资源浪费非常严重。赤水市竹产品开发还存在很大空间,亟待进一步深化。
第一产业(竹材培育业)虽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潜力,但竹种结构需要优化,竹林经营管理水平还需努力提升;第二产业(竹材加工业)虽已初具规模,但大多数加工企业还处于初级状态,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化程度较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还未完全形成,竹碎料板、蜂窝板、刨花板、竹炭、竹醋液、竹纤维制品、竹叶提取物等新型产品的开发几乎为空白;第三产业(旅游与服务业)比重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水平不高,品牌的创建与推介不足,产业化程度低,综合效益还不显著。
竹林资源储量虽已很丰富,但很大部分竹林位于偏僻的山区,或者公路不能通达,或者有公路能通达而公路技术标准较低,坡陡、弯急、路面窄、会车困难,竹材采运主要依靠人工作业,采运成本高,实际处于不可及状态。这部分竹林不能得到利用,严重限制竹产业的发展规模。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支撑赤水市竹产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决定因素。赤水的竹产业发展,还较为缺乏具有战略眼光、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行政经济管理的党政领导,精于市场开发并懂得现代经营管理的企业家,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科技示范和技术培训的专业技术人才及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人才资源缺乏将严重制约竹产业的快速发展。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为指针,以资源培育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加工利用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竹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以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努力推动竹产业建设进程,用5至8年的时间,将赤水竹产业建设打造成为资源蕴藏丰富,产业结构初步优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综合效益显著的地方主导产业。
(1)坚持林业生态建设与竹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以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竹林资源为前提,发展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的竹产业。
(2)坚持突出重点原则。以资源培育为基础,以加工利用为龙头,因地制宜突出竹产业发展重点。
(3)坚持市场经济原则。面向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4)坚持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竹林资源的原则。适应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充分发挥竹林资源的整体优势,从竹材利用转向多资源利用,从单纯竹林资源利用转向竹林、景观和环境资源综合利用。
(5)坚持助农增收原则。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努力增加林农就业机会,提高林农收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6)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推进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充分尊重消长规律,促进竹业生态、经济循环利用。
3.3.1 竹林资源稳步增长经营水平显著提高
继续实施竹林营造,强化竹林经营管理。用5至8年的时间,使全市竹林面积增至9 万hm2,竹林平均单产提高30%以上,生产能力达到年产商品楠竹1 000 万株、纸浆竹材60 万t、竹笋10万t。
3.3.2 竹产品加工规模升级产品结构初步优化
扩大企业规模,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企业规模升级、产品结构初步优化。用5至8年的时间,使全市规模企业达到25家以上(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5家,超5 000万元企业8家以上,超1 000万元企业12家以上),竹产品种类更为齐全,竹原料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实现竹加工年产值100亿元以上。
3.3.3 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竹林生态旅游品牌初步形成
加强竹林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和品牌的创建,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大力发展竹林生态旅游。用5至8年的时间,形成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水平较高的竹林生态旅游市场,并打造成省内著名、国内知名的旅游品牌,实现竹业第三产业年产值10亿元以上。
4.1.1 加强竹林经营管理 夯实竹产业发展基础
竹林资源培育坚定地从以“造”为主转向以“管”为主,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加大竹林经营管理力度,逐步实现竹林培育的集约经营管理,稳步增加竹林资源总量;强化林区公路建设,畅通竹林区交通网络,降低竹材采运成本,提高现有竹林的可利用率。
4.1.2 优化竹产品结构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
巩固和整合现有竹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制造工艺,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加强品牌创建,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注重竹材采伐及加工剩余物的回收利用,加强竹碎料板、竹蜂窝板、竹材刨花板、竹纤维板、竹碳、竹醋液、竹纤维、竹黄酮、竹汁饮料等新型产品及竹工艺品的开发,提高竹原料综合利用率[6-8]。
4.1.3 加大旅游开发力度 发展竹林生态旅游
加强竹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品牌的创建,紧紧依托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和中国竹子之乡几块金牌,引进外资投入竹生态旅游硬件开发,强化吃、住、行、游、购、娱6大旅游要素的研发,努力打造国内知名的竹林生态旅游品牌,推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1.4 培植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竹业产业化进程[2,4]
制定政策措施,扶持培植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和规模效应,促进竹业产由独立分散经营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提高竹产业的经营水平。
4.2.1 继续深化森工企业体制改革
加快国有森工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和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增加国有森工企业发展活力。
4.2.2 发展非公有制竹业经济[9]
非公有制经济是竹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竹业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在资源利用、资金和信贷支持、税费负担等方面一视同仁,放宽私营企业参与竹产业发展的市场准入条件和个体经济的经营约束。
4.3.1 坚持“竹业强市”之路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坚持“竹业强市”之路,坚定做强做大竹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把竹产业的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乡两级政府和林业部门要切实加强竹产业的宏观引导和调控,引导竹产业健康发展。发改、经贸、财政、农牧、科教、交通运输、工商、税务、文化旅游、金融等部门要各负其责,优化服务,加强协调,积极为竹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4.3.2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优化竹林资源发展环境
继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措施。力争在3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即:以资产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及林权抵押贷款上取得新突破;开展森林火灾保险业务,降低林农经营风险,在森林保险业务上取得新突破;积极创新经营模式,在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4.3.3 改善投资环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强城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惠透明的政策环境、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稳定安全的治安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为招商引资提供优越的条件,千方百计引进技术、资金,促进新型竹产品的开发和竹原料综合利用率的提高,促进竹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3.4 强化科技创新和科技兴竹推进竹产业现代化进程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扶持企业开展自主科技创新,提高竹产业发展科技含量。积极推进人才战略,建立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尽快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配置科学的,与竹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党政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农村实用技术综合人才队伍。
[1] 贵州省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赤水市科技局.赤水市竹产业发展调研报告[J].遵义科技,2008,36(2):3-7.
[2] 高艳平,董文渊,熊壮.赤水市竹产业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3):76-78.
[3] 张喜,苟光前,张佐玉,等.贵州省竹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竹子研究汇刊,2010,29(4):5-10.
[4] 陈冲,董文渊,傅建生,等.湖南重点产竹县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J].世界竹藤通讯,2007,5(2):36-40.
[5] 李智勇,王登举,樊宝敏.中国竹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50-54.
[6] 万晓清,蒋新元.竹加工剩余物的综合利用[J].企业技术开发,2006(7):71-73.
[7] 李琴,汪奎宏.重组竹产业化发展可行性分析[J].木材工业,2007(1):33-35.
[8] 连华萍,陈金明,廖国华,等.福建省三明市竹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J].世界竹藤通讯,2010,8(5):31-36.
[9] 郭亨孝,孟宏伟,吴宝珍,等.集约经营综合利用提升效益——进一步推进四川竹产业发展调研报告[J].四川林业科技,2006,2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