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斌
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 江苏常州市
公司原来的设备管理模式是:操作工只负责使用设备,维修工只负责修理设备,设备工程师进行设备检查考核及台账管理。各自独立,互不沟通,不仅工作效率低下,而且设备故障频发。提出设备一体化管理模式创新项目,就是摒弃设备工程师只管检查和管理,维修工只管修理,操作工只管使用的落后方式,实现全员参与设备管理的要求。通过完善基础数据统计分析,提高设备预防性维护及能源消耗监控,达到降低设备故障率及降本增效的目的,使设备管理工作有本质上的提高。
公司下属某事业部现有设备资产总额4.7亿元,近300台(套)设备,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才能更好的利用设备,提高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完好率。
(1)工作思路。利用维修人员在技术上的优势,参与到设备保养、TPM自主保全及设备管理工作中,不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从观念上改变维修工只修不管,操作工只用不养的理念。
(2)预期目标。通过每月数据报表分析,有针对性的做好预防性维护工作,力争全年故障停机率下降10%~20%,全年故障停机率控制在1%内。通过维修工参与设备巡检及考核,切实做好设备检修工作,避免流于形式现象的发生。由于维修工参与了TPM全员自主保全活动,使操作工能尽快掌握设备的结构、性能及维护保养知识。在积极参与TPM改善活动,提高设备运行效率的同时,知识普及率可达到100%。
(1)分类统计各种设备数据,确保统计的正确性,包括故障停机率、设备利用率、预防性维护时间及次数,故障类型、故障时间等。只有统计数据正确,才能做好下一步的分析工作。
(2)加强预防性维护,将预防性维护与故障性维护分开统计,每月进行设备故障数据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运用到日常的维护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做好预防性维护工作,做到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3)由维修工指导,组织操作人员完善各类设备的定期保养作业指导书,充分发挥操作工的积极性,将设备定保工作落到实处。
(4)维修工参加各工段的TPM小组活动,参与和指导TPM工作开展,对操作工进行设备结构和保养知识的培训。
(5)设备工程师每季度对各工段TPM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评,全面提高各部门的设备管理水平。
(6)维修工每天对设备进行巡查,检查督促设备点检工作,参与建立相应的日检、周检和月检制度,研究每月的设备检查与考核。
(7)年终进行红旗设备及设备保养先进个人评比表彰,共享成果。
(1)基础管理扎实有效,全员参与设备管理的氛围已经形成。每月除对事业部生产设备的开动率、停机时间、故障率、故障次数及类型、设备维保等各种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和收集外,还通过科学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性维护和备件储备,年度生产设备的完好率已达到100%,设备预防性维护比例为30%,不计停机率、设备能源损耗及工件报废等,单从维修成本上就节约近30万元,设备平均故障停机率仅为 0.8%,低于预期目标的20%。引入库房管理软件对备件库进行分类管理后,建立了维修备件预警机制,能够合理储备价值较大的备件,在降低库存资金的同时,也使维修备件对设备的影响度降到了最低。例如,2012年某事业部设备维护总计2042次,其中,预防性维修692次,占34%;巡检时维修346次,占17%;计划小修187次,占9%;临时维修817次,占40%。由此可以看出,基础管理工作已取得实质性效果。
(2)管理措施创新的多样化。除了维修人员的每日巡检,还引入了设备工程师对关键设备的每日巡查,针对设备大型化和加工产品复杂、精度要求高等特点,对大型精密数控设备建立了精度档案,定期对设备精度进行调整,确保设备始终处在最佳的工作状态。建立了全部数控设备的系统备份库,确保了进口设备的自行修理。建立了全部生产设备履历表,通过记录设备的典型故障及维修过程,为设备平均无故障时间统计打好了基础。针对故障率高的设备,制定出需重点检查的项目及内容,建立了日巡检、周巡检、月巡检制度。针对动能消耗大户,如热处理工段等,增加每周动能消耗统计,以便于合理安排生产。完善了设备小修作业指导书,明确了小修项点等。
(3)设备检查及TPM工作开展成效显著。通过将设备检查与TPM保养培训相结合,使维修工、工段长、班组设备管理员等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并加强管控。在日常巡检时,能够做到有针对性的组织一线操作工开展TPM改善活动,不仅掌握了设备的结构、性能及维护保养知识等,而且普及率达到100%。组织员工利用生产空隙对设备进行全面、彻底的维护保养,制定出全部生产设备的目视化保养基准书和点检表,并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使点检内容更加科学与合理,达到了设备长效管理的工作目标。
(4)专业拓展及应用。设备工程师和维修人员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各事业部的安全检查工作,成立了电气、机械等安全质量标准检查小组,每季度都要对事业部所有生产设备、电动工具、移动电器、电器柜等进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合理的排除或进行技术革新改造,在消除隐患的同时,也使参加项目的年轻员工得到了锻炼,提高了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