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飞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十堰442002)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湖北的基本省情。解决好区域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不同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关系到湖北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而且关系到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提出,“十二五”时期,湖北加快实施“两圈一带”、“一主两辅”、“四基地一枢纽”战略,形成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要坚持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湖北的科教优势,加快创新型湖北建设,实现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湖北高校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人才优势,科技创新优势,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湖北高校服务地方的意识显著增强,服务地方的形式丰富多样,服务地方的能力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的政策日臻完善,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湖北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4]。
1)初步建立起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和产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到2009年底,湖北省共有高校120所,学校数量居全国第四位,120所高校由17所大学,49所本科学院或独立学院以及54所高职或专科学院构成。17所大学中,有2所入选“985”工程,有7所入选“211”工程。高职高专学校中,有4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底,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134万,其中普通本科生66.52万人,高职(专科)58.39万人,研究生9.1万人[4]。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全日制教育为主的理、工、农、医、文、史、法等学科专业体系和农业、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纺织食品、装备制造等具有湖北经济发展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较好地满足了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一个能够适应湖北地域分布和产业特点的,有着比较鲜明特色的湖北高等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为湖北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的互动发展关系。在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过程中,湖北高校以其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在政策咨询、技术服务、项目研究、成果转让等方面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与企业建立联合研究开发机构,向企业提供高端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产生了大批科研成果,涌现了武汉大学为首的“生物医学研究院”与“武汉生物城”,以华中科技大学为首的“光电国家实验室”与“武汉——中国光谷”,以及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大学科技园”为标志的高校服务地的案例,以武汉科技大学与钢铁冶炼产业,武汉纺织大学与纺织服装业,武汉工程大学与华工材料产业,武汉工业学院与食品油脂产业,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与汽车产业为标志的省属高校服务地方和产业的案例;以长江大学、三峡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的服务市州经济发展的案例;以及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为典型的职业技术教育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的案例。2009年,通过“高校与市州科技合作行动”计划,湖北高校1681人次到地方和企业挂职,送派469位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服务[5]。
3)初步形成了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平台。近年来,湖北高校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推动产、学、研、用结合,通过与企业建立联合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平台,向企业提供高端技术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湖北省每年举办一次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搭建高校与企业互动、科技与产业对接的平台,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据统计,前五届洽谈会共签约项目1988个,2009年新增销售收入655亿元[5]。2009年,湖北30多所高校与全省100多个市(州)县(市)建立全面合作,成立产学研机构26个,研发中心300余个[6]。通过互动平台建设,促进了湖北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加深。
总之,通过多年的时间和探索,特别是在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中,无论湖北地方高校、企业和政府都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自觉采取各种措施推动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湖北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其互动主体、实践形式、创新机制和实践效果,都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地方高校方面分析,一是部分高校缺乏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对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投入过多精力,地方高校办学模式趋同,多数专业设置陈旧,培养方案脱离实际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办学理念、师资队伍、结构等原因,区域经济发展的急需人才的专业不能尽早开办,高校的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的需求;二是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教师和科研人员缺乏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关怀。地方高校,特别是位处地方的高校缺乏高质量的,直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成果,咨询服务的层次与水平有限,因此,地方高校直接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够,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2)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地方高校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从而对地方高校经济政策支持,经济投入不足。特别是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着明显的“校热企冷”现象,学校热衷于与地方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而企业则因为现实利益的顾虑,对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不够积极主动,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不够迫切。
3)从运行管理的角度分析,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互动发展既无制度规范,更缺乏长效互动作用机制,彼此之间没有把互动发展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部署,往往是一种短期、不稳定的利益联盟,从而影响了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发展。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在美日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早,特别是在美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实践中,国外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主要有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产学研合作和以“相互作用大学”为代表的与区域经济共同成长三种模式。这些成功的模式不仅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效仿,也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提供了成熟的经验和启示。
1)法律和政策的有力保证。美日等发达国家通过法令、政策规范、推动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如美国早在1862年和1890年就先后通过两个《莫雷尔法案》,旨在要求社会支持地方高校的发展,也对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做出明确的规范。1993年,克林顿和戈尔签署的《为了国家利益发展科学》中专门提出了工业界大学和政府的合作[7]。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出台一系列推动和深化产学研一体化的法律和政策,积极消除体制上的障碍,着力营造“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如1981年,日本科技厅和通产省分别确立了官、产、学三位一体的以人才为中心的流动科研体制。为了推进大学与社会的合作和联合,1987年文部省在部分大学设立 “共同研究中心”,到1994年底有38所高校设立了这类中心。[8]1997年,日本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在企业设立共同研究的场所和设施。
2)通过加大投入等举措促进高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美日政府预算中均设有专项基金用于产学研合作;或通过市场机制,支持地方高校的发展,并以其社会功能反哺区域经济发展。日本政府不仅增加对产学研的财政投入,同时从税收上加大支持。2000年,日本出台加快尖端科技领域产学合作的新制度,鼓励企业委托大学进行开发研究,促进企业与大学签订长期合作协议。200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增加试验研究税制的适用期限延长》,对与国家试验研究机构及大学进行共同研究的企业,延长其享受减免试验研究税额的期限。2003年,又制定《特别共同试验税额扣除制度》,对与大学、公共研究机构等进行共同研究,委托研究的项目,可以减免相当于研发总费用12%的税收。
3)着力营造“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只有将基点放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求上,产学研才能有生命。长期以来,日本一直鼓励和扶持企业建立研究机构,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研究活动。1999年,日本通过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制度》。2001年,开始实施“中小企业支援型研发事业”,促进中小企业与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并在资金上给予资助。这些制度,促使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大大提高。
通过上述经验反观湖北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主要问题在于其缺乏互动发展的制度规范,也缺乏组织管理协调机构致其作用的发挥,缺乏企业的积极参与。为了进一步促进湖北高校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区域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实践经验。
实践证明,地方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不仅取决于高校的自身定位,也有赖于地方政府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同时也关系到区域经济企业主体的自觉程度。[9]因此,解决湖北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解决。
1)地方政府发挥其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协调工作,组建专班,明确责任,建立多方对接工作机制,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研究和解决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互动发展中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知识产权归属等作出规定,用以规范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互动过程中互动主体的行为,保障和促进其有机合作。
2)建立和完善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的机制和平台,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和机制,清除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诸多问题,实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的有机结合。实施“产学研合作行动计划”支持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与其他经济实体,共同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
3)建立健全高校评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健全高校综合评估体系,研究制定高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统计制度和考核办法,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绩效作为高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重要指标,定期开展评比活动,并将其结果作为高校的经费投入,学科建设等重要依据,以此使得高校更加积极主动服务地方。要切实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存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业活力。
1)进一步深化服务意识。近年来,湖北地方高校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定位,大都把服务地方经济确定为本校的服务方向,但在如何服务和怎样做好服务方面还需进一步转变观念,要树立积极主动的服务观念,树立更为强烈的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识。一是要站在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树立忧患意识。地方高校能否有效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影响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二是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因此,地方高校要主动作用并服务于区域社会,密切关注和掌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及时充分的人才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
2)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地方高校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其服务地方的办学方向,地方高校要办出特色和水平,必须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因此,湖北地方高校应根据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发展趋势,以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为导向,及时并尽可能前瞻性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起与区域资源,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学科专业,体现比较优势,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提升科研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湖北地方高校应创建具有自己优势的自主创新基地或科技园区,以此提升科研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地方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凝聚研究力量与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研究,项目申请和课题设计、开展联合攻关、切实解决湖北农业、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等产业中的决策,技术等问题。
4)创新产学研深度结合政策。近年来,湖北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但由于缺乏制度和机制保障,整体创新情况与期望和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地方高校要创新参与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探索多种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教师、科技人员自由创业和企业高层人员进校兼职的机制,支持高校教师,科技人员创办企业。要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推动和引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
企业是高校社会服务的受益者之一,加快实现校企合作既是高校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并然选择,企业要充分体现人才和科技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主动关注地方高校的发展,制定相应措施,增强吸纳高校科技人才的能力,与地方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主动参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前瞻性地提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需求计划。在重大决策,技术创新方面获取地方高校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持,加强企业自主研发机构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重要的是企业加强自身的研发机构建设,与地方高校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和发明,提高研发能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1]程晓强,陈晓武.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J].南通大学学报,2006(22):29-33.
[2]于福建.教育均衡发展——一种有待普遍确立的教育理念[J].教育研究,2002(2):10-13.
[3]潘建华,周石其.有关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之若干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6):37-39.
[4]张昌尔.在湖北高校服务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Z].湖北教育年鉴,2011:11.
[5]湖北省教育厅.湖北教育年鉴[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22-23.
[6]李永周,刘江日,谢晓玲.构建湖北区域产学研合作体系的战略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1(6):57-58.
[7]赵弘,郭继丰.知识经济呼唤中国[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110.
[8]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1-42.
[9]赵鹏飞.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述评[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2(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