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武,唐慧慈
(德州市水利局,山东 德州 253014)
德州市水量汇总平衡分析难点及对策
刘长武,唐慧慈
(德州市水利局,山东 德州 253014)
通过对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量汇总平衡分析工作难点的梳理,结合德州市水利普查工作的开展情况,提出了加强多种形式数据审核、积极获取经济及用水指标、汇总计算跨县输水损失和确定最终供用水量成果等多项对策措施。
德州市;汇总平衡;用水量
水量汇总平衡分析是水利普查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形成水利普查最终成果的必要前提。进行水量汇总平衡分析的步骤包括调查表汇总及用水指标推算采用值确定、经济社会指标获取、计算单元净用水量分析计算、区域用水量汇总、地表地下供水量核定、非常规水源供水量统计、区域间调入调出供水量统计、区域供水量汇总、供用水量平衡分析、区域用水量成果确定共10个步骤。
1)数据审核任务重,难以有效提高数据质量。经济社会用水汇总数据的审核工作量较大,基础数据审核需对各类普查对象的清查表数据、取用水台账表数据、普查表数据和关联关系辅助表数据进行审核;汇总数据审核需对各类普查对象的汇总表数据和全口径经济社会用水推算数据进行审核。除审核量较大外,审核周期也较难掌握,根据普查数据审查和抽查结果,需做好普查成果的专家审查工作,与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水利系统各专业部门做好普查成果的沟通协调,并完成水利普查成果领导小组的审议。
2)汇总平衡相关指标确定过程复杂。为满足水资源流域管理的需要,需从当地统计部门获取经济社会指标后,根据实际情况把这些指标拆分到水资源分区中;为进行全口径经济社会用水量的推算,各行业用水指标的确定需结合当地行业实际,并进行区域指标合理性分析。
3)输水损失量分配复杂,难以掌握系统的灌区输水损失资料。用水调查仅包括县级行政区内的输水损失,在计算区域农业灌溉毛用水量时,应在灌溉净用水量的基础上增加灌区的县级行政区内取水口至斗渠入水口之间的损失量以及跨县灌区从主水源至县级行政区分水口之间的输水损失。
4)用水成果关联性强,较难形成上下一致的最终成果。除审核区域用水量汇总表以及区域供用水量平衡分析表的合理性外,还需进行省际间和水资源分区间用水量及用水指标分布的合理性分析。
2.1 多种形式加强数据审核,有效保证数据质量
2.1.1 人工审核
认真检查上报资料是否齐全、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一致,检查基础数据是否符合全面性、完整性、规范性、一致性和合理性,检查汇总数据是否符合一致性和合理性。严格控制审核周期,对汇总成果与水利系统内外已发布和使用的相关成果的差异进行解释说明,依据内业审核和外业复核报告,对已审核确认的普查成果进行验收,提出专家审查意见,审查协调后的普查成果经领导小组审定后进行上报。
认真落实上级水利普查机构的审核意见和整改要求,及时答复上级水利普查机构的审核质询,做好审核结果的复核确认或修改重报工作。普查数据审核发现的问题,分确定性错误和质疑性错误给出明确的处置要求。
2.1.2 计算机审核
结合普查区实际,做好软件审核参数的收集与设置工作,并由市级普查机构确认后上报备案。其参
数取值区间范围覆盖普查区90%左右普查对象的实际情况,不以普查区最大和最小的孤立点数据作为上下限。
利用数据处理上报系统、数据审核辅助软件和审核分析软件进行全面审核,大大提高数据审核效率。将审核结果分类整理后提交数据审核人员进行分析、确认和处置,结合计算机审核与分析查询,做好基础数据的关联一致性审核,对于部分填报数据真实但不符合参数设定要求的结果,均在审核报告中给予说明和解释。
2.1.3 跨专业审核
对存在关联对应关系的各类普查对象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的一致性分析,普查区域取供用水量的平衡分析、各专业之间普查指标的总平衡分析,主要采用平衡分析法,对构成平衡关系两端的汇总数据进行检验,对差异较大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复核,有效提高了数据质量。对于全口径社会经济用水推算数据的审核,依据取水口、取供水工程、地下取水井和灌区等普查对象的汇总分析成果,参照同期社会经济指标,做好水量平衡分析和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2.2 经济及用水指标的汇总
2.2.1 经济指标获取
1)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向统计部门收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基本单位名录库资料、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等;向国土部门收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资料、耕地灌溉面积和非耕地灌溉面积等资料,并与水利部门统计数据进行对比补充。
2)对资料进行处理汇总。工业指标通过对2011-01~12分行业工业资料进行分类汇总所得,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指标则对2011年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汇总出的分行业从业人员数量进行分组汇总所得。
3)对经济指标进行拆分离散。德城区黑龙港及运东平原水资源三级区的面积小于5%,且经济社会活动少,故忽略该水资源三级区内的指标;根据土地面积等分布情况,齐河县2个三级区的实灌面积采用的是灌区专项水资源三级区汇总成果。
2.2.2 用水指标的修正及确定
对个别不宜直接作为推算全口径用水量依据的用水指标进行修正,从有效样本的算术平均值、中值和加权平均值中进行选择,或采用条件相似区(县)的数值代替。同时,灌溉用水指标考虑当地种植结构比例、水源比例因素调整,畜禽用水指标按照当地规模化养殖与散养比例进行修正,建筑业用水指标则考虑当地建筑施工应用商品混凝土的比例确定。
通过评价分析县际间用水指标的差异合理性,最终确定县级用水指标推算采用值。市级指标的确定中,将平差后的实际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实际非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人均用水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城镇公共服务用水量、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用水量等指标与2010年水资源公报统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均较合理。
2.3 汇总复核跨县灌区数据,计算输水损失
德州市有潘庄灌区和李家岸灌区2个跨县灌区,均属于跨县级行政区但不跨地级行政区的灌区。针对跨县输水损失量较难分配问题,由地级普查机构组织汇总。组织灌区管理机构对灌溉面积、渠系分水口引水量、灌溉用水量等指标进行汇总和复核,保证整个灌区的灌溉面积与各县上报面积之和的协调一致、以及灌区主水源的取水量与各县分水口引水之和渠系输水损失协调一致。
由于2个灌区内渠系结构复杂,并与河道交错,无法掌握完整的输水渠系的输水损失资料,灌区管理机构根据各县分水口引水量大小以及输水距离远近,按比例估算各县级行政区应分摊的从主水源取水口至分水口之间的输水损失,这部分输水损失计入灌溉毛用水量中,通过公式计算最终得到系统的输水损失数据。
2.4 多次复核对比供用水量,严格确定最终成果
综合利用专家会审、电子底图查证、资料比对、地区对比、奇异值分析和汇总平衡等方法,全市供用水量的平衡精度均小于5%,符合平衡技术要求,得到平差后各水源的供水量和各行业的毛用水量。
将关联性极强的区域用水量成果与河湖取水口普查成果、地下水取水井专项普查成果以及其他水源供水量成果进行复核,将全口径用水量汇总成果和各类用水结构,与水资源公报用水总量和各类用水结构进行比对审核。保证经济社会用水成果和有关其他普查成果的合理性。
德州市水量汇总平衡分析工作,技术路线清晰,数据审核严谨有序,指标获取真实可靠,跨县输水损失计算合理,供用水量成果确定有理有据,确保了水利普查最终成果的翔实可靠。
(责任编辑张玉燕)
TV211
B
1009-6159(2013)-08-0061-02
刘长武(1974—),男,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