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丽媛
(济南市水文局,山东 济南 250014)
水利普查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与经验总结
潘丽媛
(济南市水文局,山东 济南 250014)
分析了水利普查数据处理系统的建设与部署情况,总结了该系统应用情况,介绍了系统的应用经验,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水利普查;数据处理;应用系统
水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涵盖内容广,专业多,数据量大,部署合理、高效的数据处理系统软硬件环境是保障水利普查数据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和可用性的中心环节。山东省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山东省水利普查办公室)在充分谋划水利普查指标数据的录入、编辑、审核、汇总、上报、验收和建库等任务的前提下,利用通信、网络、数据库、数据处理软件、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完成了水利普查数据处理系统的部署工作,为全省水利普查数据处理系统的稳定、畅通和安全运行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和共享数据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按照水利普查表格数据处理和空间数据处理的具体要求,水利普查数据处理系统分为基层登记台账管理系统、普查数据处理上报系统、普查数据管理系统和空间数据采集处理系统4个子系统。为便于工作开展,后期将普查数据处理上报系统与普查数据管理系统合并为普查数据处理上报管理系统,以方便省级普查机构的名录管理、归并合并、数据审核、数据汇总、数据抽查、数据管理等工作。
山东省水利普查办公室充分考虑数据处理系统的软硬件配置及部署问题,于2011-04完成水利普查专用软硬件采购及安装工作,为数据处理系统的部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11-07按照国普办部署计划完成了山东省水利普查基层登记台账管理系统部署工作,并按照保密要求采用互联网+VPN的登陆方式,实现了全省17地市、140个县级普查机构的联网工作,经过15d的内部测试调试后,于2011-08正式应用。2011-07-31~08-07,集中全省17地市、140个县级普查机构,统一开展了加密软件和空间数据采集系统的安装与培训工作。2012-02在国普办的技术支持下,完成了由基层登记台账管理系统至普查数据上报管理系统的升级工作,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及数据更新的完整性。2012-04完成了省级空间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部署工作。
水利普查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贯穿水利普查工作始终,支撑了山东省33类普查对象,全面、准确、高效的收集、录入、编辑、审核、汇总等工作。在基层登记台账管理系统和数据上报管理系统的支撑下获取了涉及全省普查区域,包括清查与普查数据、按地区分类普查汇总表、按流域水系分类普查汇总表和按水资源分区分类普查汇总表的278万余条记录;在空间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支撑下获取了涉及8类专题、880390个普查对象的空间位置,及其与水系、区划、交通、居民地、涉水建筑物和其他普查对象之间的关联信息。各级普查机构在数据处理系统的使用过程中,采取“逐级上报、超级汇总”和“集中处理、专业把关”的工作模式,保证了数据质量。
1)合理的软硬件配置是系统部署的坚实基础。在水利普查工作开展之初,山东省水利普查办领导联合水利厅信息中心专家,结合国家水利普查办关于数据处理系统部署的方案、规定,对山东省水利普查数据处理系统的软硬件要求进行合理分析,设计了软硬件架构,并据此架构提出采购及安装日程表,按时完成了软硬件配置工作。在3年的普查工作中,科学合理的软硬件架构支撑了山东省普查工作顺利、高效地开展。
2)专业的操作培训是系统应用的前提条件。随着普查数据处理系统的部署,山东省水利普查办陆续开展了多次针对基层登记台账管理系统、数据上报管理系统以及空间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培训,由熟悉信息系统建设及操作,并且参加过国家级水利普查数据处理系统培训的专家,向各级水利普查机构的工作人员详细讲解数据处理系统的架构、操作流程、操作规范,每次培训均安排上机操作,各级普查人员经过多次培训、集中整改和问题解答,熟练掌握了系统操作,明确了操作规范。专业的操作培训保证了山东省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理性。
3)及时的经验推广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山东省普查办采用电话、传真、电子邮箱以及QQ群等方式,实现山东省各级普查机构与省普查办以及普查机构之间的交流。以各专项专家回答各级普查机构提出问题为例,若采用传统的方式,需对问题收集整理后以通知的形式发文至各级普查机构;若采用现有的方式则可在网上实时回复,并且各级普查机构可互相帮助解答问题。事实证明这几种方式可以实现各级普查机构的及时交流,提高了工作效率。
山东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对象数量约占全国普查9%,具有数据关系复杂,数据来源多样,数据处理技术性强,专业要求高,工作难度大等特点。部署合理、高效的数据处理系统软硬环境,以及培训熟练专业技术骨干队伍,是实现人机效益最大化,保障水利普查数据采集、加工处理的核心,能够有力地保障全省水利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熟悉水利专业,而且熟悉信息技术的队伍,为水利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储备了大量专业人才。
(责任编辑张玉燕)
TV211
B
1009-6159(2013)-08-0027-01
潘丽媛(1980—),女,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