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月珍
(文峪河水利管理局,山西 文水 032100)
文峪河灌区地处吕梁山东侧,南北长约53.1km,东西宽约11km。灌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800m高程以下耕地面积4.39万hm2,设计灌溉面积3.42万hm2,有效灌溉面积3.31万hm2,其中自流灌溉2.62万hm2,高灌面积0.37万hm2,井灌面积0.31万hm2。2011年灌区有效面积3.2万hm2。
灌区采用多渠首自流输水系统,建有大(二)型水库1座,设计库容1.17亿m3,兴利库容0.68亿m3,现有渠首枢纽6处,其中小型齿坝1处,中型水闸5处。有总干、干、支、斗、农五级固定输水渠道1014条,总长1311.34km,建筑物3177件。
灌区主干工程大部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由于当时建设标准不高,后期投资严重不足,加之运行多年,工程老化失修损毁严重,渠道输水损失大,改造前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443,田间水利用系数仅为0.60,严重制约着灌溉效益的发挥和灌区经济的发展。
西总干渠作为代替25.3km砂石河道输水的主干渠道,设计输水流量10.5m3/s,全长28.55km,配套建筑物57座。从2000年开工建设,历经4年,全部完成。该渠采用土工膜+混凝土预制板衬砌结构形式,具有施工方便、进度快,防渗效果好且节省投资的优点,适宜在大断面渠道中推广应用。
东干渠上段原为浆砌石衬砌渠道,由于年久失修,石料风化,1989年一场大暴雨,使该段渠道局部水毁。1991年冬,利用该渠段停水间隙进行修复改造。首先修复水毁渠段的浆砌石结构,然后在砌石渠内套衬现浇混凝土板厚10cm。仅1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3.5km渠道的改造任务。实践证明,这种改造形式,能够充分利用原有砌石结构,具有施工进度快、渠道稳定性好、经久耐用且节省工程量和投资的优点,适宜在旧砌石渠道改造中推广应用。在2007—2010年的甘泉渠、东总干渠、东干渠中段及永田渠上中段改造中都采用了这种改造形式。
开栅高耗水区土壤为砂壤土和粉砂土,耕作层薄,透水性强,田间持水量低,但种植率高,一年三作,每公顷平均灌溉毛用水量达31245m3,水资源浪费严重。2006年在该区实施了喷、管灌节水改造,完成了半固定式喷灌55.69hm2,管灌79.37hm2。以前这个浪费水量最多的区域变成了节水效率最高的地区。
经过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灌区对骨干渠道中影响输水的“卡脖子”渠段和渗漏严重渠段进行了防渗配套,初步结束了河道输水灌溉的历史,基本建成了渠道输水体系,大大减少了输水损失。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由1999年的0.443提高到0.489,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269提高到0.372,不仅提高了灌区的输配水能力,而且节水效益和灌溉效益初见成效。初步统计,每年可节水3674万m3,改善灌溉面积2.84万hm2;农业增产效益显著,每公顷耕地粮食产量由1999年的4575kg增加到7425kg,增幅达62.3%。同时,结合贯彻国家关于大型灌区的改革精神,灌区改革逐步深化,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造血功能初步得到加强,灌区开始步入可持续发展道路。
根据调查,2008—2010年灌区年均实灌面积2.76万hm2(水库水1.10万hm2,地下水1.66万hm2),年均灌溉用水量11211.23万m3(水库水5895.23万m3,地下水5316万m3),每公顷平均毛用水量为4058.1m3。水库水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0.489,田间水利用系数0.76,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372,井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8,说明井灌区节水水平较高,水库水灌区节水水平很低,大部分水量被输水环节和灌水环节损失掉。
水库水灌区为一长条形区域,南北长约53km,东西宽约11.3km,与井灌区混杂分布。因而水源工程(文峪河水库)远,输水渠道长,目前分总干、干、支、斗、农渠五级渠道渠系水利用系数仅0.489,加之区域田面不平整、畦块面积大,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76,所以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372。
由上述分析可知,经过节水改造灌区的节水潜力是很大的。
为进一步挖掘灌区水土资源潜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适应灌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灌区在2010年前完成的节水改造工程基础上,重点继续建设骨干输水渠道,完善两首制的渠道输水系统,完全废除河道输水布局,灌区规划总干、干、支、斗、农五级固定灌溉渠道1743条,长1975.348km,配套建筑物5673座。配套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44万hm2;发展管灌面积0.43万hm2。规划斗农渠防渗,灌溉面积3.31万hm2,高标准农田面积3.75万hm2。改造灌区排水渠道1718条,长1650.72km,配套建筑物2158座。
田间工程规划以节水增效为中心,推广应用先进灌水技术与改进传统灌水方法并举。针对本灌区存在末级渠道未防渗、配套差、田面不平整、畦块大等问题,考虑到灌水方法和灌水技术全面改进的投资承受能力,结合灌区骨干输水渠道改造情况,规划以渠道灌溉(包括渠井双灌)面积为重点,大面积改进传统的地面灌水技术。实现斗、农渠全部防渗配套,灌排配套,田面平整,划小畦块(每公顷45~60畦),建设高标准农田节水园区50个,面积3.31万hm2。在斗、农渠防渗型式上推广应用“U”型渠节水技术;要求渠、田、林、路统一规划治理,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基本实现园田化。
推行合同供水制度。以灌溉试验确定的灌溉定额为标准,以合同形式确定用水户的灌溉用水量,加强用水计量、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全面加强灌溉用水管理。对于大水漫灌的地区要限制用水量,超用水量采取水费累进加价制,以水价杠杆遏制水资源浪费;对田面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好的区域实行配水优先等优惠政策,以政策倾斜鼓励发展节水灌溉。
根据灌区的土壤类型、农作物种植结构,科学布局、适量扩大灌溉试验网点。重点研究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的科学灌溉制度,并应用于灌溉实践中,指导和推动灌区节水灌溉工作。
通过柏叶口水库与文峪河水库的联合调度运用,实现水资源最大化利用,增加灌区可用水量,缓解供需水矛盾。
建议对灌区范围内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进行统一管理,以便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遇到特殊干旱年份,通过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统筹调度,采取应急抗旱措施,以供定需,保浇作物关键水,以降低农作物的减产损失。
6.2.1 “两定”“两费”落实
从2004年开始,根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精神,管理局着手进行体制改革工作,完成了“两定”、“两费”的测算和部分落实工作,2009年4月顺利通过省厅验收。
要继续加大落实“两费”(人员经费、工程维修养护费)的争取力度,确保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
要突出社会公益性职能。强化水库防洪调度,充分发挥水库防洪功能,确保水库防洪安全,保障文峪河沿线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进一步推行定岗定员、竞争上岗等改革措施,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中层领导岗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员结构,因事设岗,实现小机关大基层格局。
6.2.2 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明晰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积极进行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对干、支渠进行确权定界。如甘泉渠开栅段1.2km明渠改为暗渠后,可拍卖洞顶地面的使用权,筹集资金以渠养“渠”。对斗渠以下水利设施以拍卖、移交村委等方式由所在村委会统筹管理、使用。
6.2.3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灌区各管理站负责所属干、支渠的日常维修养护和输配水管理,指导用水村科学灌溉。各受益村负责斗、农渠及田面工程的日常维修养护;灌溉期间,各村确定承包责任管理组,具体负责本村的灌溉用水、收缴水费等。
根据2009年测算,文峪河灌区农业供水成本为0.65元/m3,工业及城市生活供水成本为1.164元/m3。吕梁市物价局批复执行农业用水价格为0.17元/m3,仅占成本水价的26%;工业用水价格为0.7元/m3,占成本价的60%;城市生活用水价格为0.4元/m3,仅占成本价的34%。实际执行水价远低于成本水价,不仅淡化了用户的水商品意识和节水意识,而且严重制约了灌区的经济效益。
缩短供水价格的调整周期。目前文峪河灌区的调整周期为10年左右,建议缩短至3年为宜。
将水费征收纳入各级干部的行政考核,以行政手段解决水费征收难的问题。
推广具有法人地位的用水户协会,由物价部门制定其收费标准,审计等部门监督,与供水单位形成供用水合同,增加供用水透明度。
建立水价浮动机制。丰水期水价可下浮10%~20%,枯水期水价上浮10%~20%。
灌区运行管理涉及水库控制运用、电站运行、灌溉管理、工程管理等多个部门,具有面广、点多、线长等特点。因而,规划建设局信息中心1处,水库、电站及灌区信息分中心7处。在所有骨干渠道渠首布设水位流量测控点并配置闸门测控系统。建成由光缆传输、数字同步终端设备、程控交换、数字调度通信、无线接入组成的覆盖全灌区的专用信息化系统,推进灌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