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亮
(浙江省安吉县林业局 安吉 313300)
安吉县位居全国30个“中国竹乡”综合排名之首,“中国竹子看浙江,浙江竹子看安吉”,凸显了安吉竹业的地位及其重要性。安吉县竹业历史悠久,嘉庆十三年(1808)立的《奉宪禁碑》称“……安吉、孝丰等县,界址毗连,山多田少,居民出息,全赖山竹”。但是,进入近代后,从1840年到1949年,我国经历了抵御外侮的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国内军阀混战、农民起义、解放战争等动荡年代,安吉也屡遭战乱,竹业发展受到很多的挫折。尽管经历如此坎坷,清康熙《安吉州志》物产篇,把多竹列为物产的首位,民国六年(1917)《孝丰乡土教科书》称:“孝丰出产,竹为大宗,每年产额约值洋七十万元”。由此可见,安吉竹子生产经营仍然是这一地区的主要产业。
近代安吉的竹林经营尽管饱受战乱之苦,竹产业仍一枝独秀,发展至今已成为竹乡安吉的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发展安吉经济、致富安吉百姓、带动全国竹产业发展的成功道路。笔者对近代安吉竹业发展历史进行了初步研究,希望对各地竹产区的竹产业发展提升有所帮助。
近代影响浙北地区竹林经营的战乱主要有太平天国运动和抗日战争。
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这场战争对竹子主产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例如中心区的安吉、孝丰2县饱受战乱之苦,战后1871年全县人口分别仅剩1.1万人和0.7万人 ,人口损失率达96%和97.5%,不仅竹林荒芜,即使农田也几乎全部抛荒,竹子经营陷于停滞状态。
安吉竹林经营的第二场浩劫是日寇的侵华战争。淞沪战役以后,苏、申等地相继沦陷,敌伪实行封锁,竹材很难运出国统区,而国民政府又实行反封锁,禁止竹材外运资敌,因此浙北的竹材运销中断,山上竹材大量积压。后虽经孝丰县林业生产合作社极力斡旋疏通,使得中小径竹材得以外销,但也只能勉强维持在产出量的33%~50%之间。战后政府仍无力恢复生产,到1950年竹材运销产量仍不到战前最高产量的1/3,价格也只有战前的1/3左右,导致长达10年的竹材积压,竹林荒芜。
战乱对近代安吉竹产业的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然而这一地区的竹产业仍然顽强地坚持了下来,究其原因除了资源丰富之外,努力提高竹林培育技术水平、积极组织笋竹的销售、深厚广泛的竹文化以及政府有限的管理支持等等与此密切相关。
近代安吉竹子培育管理技术在长期实践中已较为完整。形成的传统竹林管理技术主要有4项:拔山、钩梢、捏油和砍伐。清乾隆《安吉州志》和光绪《孝丰县志》上都有记载。基本沿用至今。
清乾隆《安吉州志》记载:“小年竹不可伐,盖留母荫子,谓之护笋竹,谓大年笋罢始伐老者”。毛竹砍伐方式是“砍六留四”,毛竹是择伐,小竹是“倒漾”或“删漾”,对竹子砍伐的季节、年龄方式等都有了严格的乡规民约。
钩梢是毛竹林一项重要的管理技术。清乾隆《安吉州志》记载:“冬初必钩去其梢,以防雪压,否则相比而断,无一完者。” 2008年的大雪已经证明这项技术的远见。如今竹梢作为竹子经营的副产品已成为林农的收益之一,一举两得。
捏油是竹林管理流传至今的一项管理技术。清乾隆《安吉州志》记载:“既成竹,以油煤涂记。”捏油的作用是有2条:一是辨别竹龄,以便合理砍伐;二是确定竹子的产权,防止偷盗。
竹林传统的抚育措施是拔山也谓劈山。清乾隆《安吉州志》记载:“小年业者必雇工砍竹间草木,谓之拔山,否则笋必稀而小,再次不拔即荒山。”在如今化学除草剂广为使用时,“拔山”作为原始而最生态的竹林抚育措施更显其重要性。
近代竹子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制作家庭生活用具。安吉外销竹子多用于农用,常通过运河水运至上海、江苏、山东、天津等地。位于浙北杭嘉湖地区的安吉,地处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靠近上海、江苏等竹材的主销区,安吉作为毗邻地区最大竹产区,自然成了其最主要的竹材生产产地。上海是我国市场经济发育较早的也是近代中国兴起的最大商贸城市。这种优势使得安吉在竹材贸易上受益匪浅。山货行等将竹材水运至梅溪竹材集贸市场后卖给随之到来的上海大客商,沪商再把竹材转卖到苏北、皖北、山东以及华北平原和东北。即使在战乱期间如抗日战争期间,竹材运销受阻后,经孝丰县林业生产合作社极力斡旋疏通,和沪商连续签订2份售竹合同,每年运销8万到12万帖竹材(约占当年产量的75%左右)。由此可见沪商对安吉竹材销售的影响力。
近代安吉竹材运输以扎筏水运为主。安吉作为产区不仅距离上海很近(安吉梅溪距离上海水运仅约200 km),而且水运条件十分有利并且完备。安吉如同一张树叶,主脉为西苕溪,支脉遍及竹山脚下,竹农砍竹后把竹材捆扎肩拖至山脚溪边,然后捆扎成竹排顺溪流运送到山外西苕溪,再沿西苕溪运送到梅溪集市,水运经太湖进入上海、江苏等地。西苕溪水流适中平缓,支流虽陡急但溪岸以土岸为多,经长期放排,民间和政府的修缮,河道中清除了礁石,增设了吊排设施,沿途还有很多专门为放排人员(排客)提供的客栈。这些条件国内其它河流是不具备的。因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运输条件促进了浙北竹区的经营培育,形成了早期发达的竹材商品经济,至少在200多年前这里已经有了把退笋、竹箨、竹叶等竹副产品作为商品而交易的记录。
近代浙北地区竹材销售一直属于自由购销,主要方式有中介收取佣金、行商自营买卖。安吉、孝丰凭借西苕溪的水运之便,很早就在梅溪形成了竹材等竹产品的集市。明正德二年(1507年),湖州知府何显在《奏改县为州疏》中写道:“……盖缘安吉县梅溪地方,乃二县人民辐辏之地,所产布缕丝粟,竹木果栗之属,悉聚是乡,以至买卖,乃生理出入必由之路。孝丰未分之前,俱属安吉,民岁梗顽,犹存顾忌,……分割立县之后,体势既分,民不知惧,梅溪地方虽在,而孝丰市集之人,不服安吉所辖……”。即以此为由,要求将安吉升为州管辖孝丰县。朝廷也就此准奏,升安吉为州下辖孝丰县,可见当时的梅溪包括竹子在内的山货集市的一般。
安吉、孝丰竹材销售由山货行和林主组织的林业合作社购销。民国35年(1946)山货行共78家,其中梅溪23家、晓墅37家、地铺18家。梅溪的山货行资本较为雄厚,每家资本在法币80万至150万之间,与上海、江苏客商有密切贸易关系的山货行年销售竹材均在万帖以上。另据潘敦夫1931年6月在《新孝丰》杂志创刊号“孝丰竹业的过去和将来”一文记载,山货行经销竹材时,对山客百般剥削,其中山货行收购竹材结账时,给山客的不是真金白银,而是以“梅票”(梅溪山货行发行的一种信用工具,为山货行的期票)结算,对解决竹材购销中流动资金起了一定作用的。由此说明当时的金融手段也渗透到了竹材销售领域。
到1936年,依照森林法成立的林业生产合作社,除保护竹林外更致力于运销业务,在抗战前后对竹林生产和竹材运销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民国25年(1936)成立的孝丰林业合作社发展到民国30年(1941),社员已经发展到62组1617人,认股1.4万股。孝丰林业合作社是松散合作组织,业主各自经营竹山,林业合作社在护林、运销2个方面合作。林业合作社采取2种购销模式:一种是完全委托,社员全权委托林业合作社运销,合作社将扣除运费等成本付给社员,只收取5%的手续费;另一种是标价委托,客商按林业合作社统一标价向社员购买,林业合作社起中介作用并收一定服务费。民国35年林业合作社还向中国农业银行吴兴办事处筹借5000万元,转借给业主做竹材采运成本。
由此可见,近代安吉孝丰2县的经销组织山货行和林业合作社已有目前的股份制林业合作社的影子,并有金融介入的迹象。这种先进经营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浙北地区竹材的销售,带动了这一地区竹产业的复苏繁荣.。
安吉县、孝丰县为管理、保护和组织竹林生产及竹货运销的安全,致力于维护竹材交通运输秩序和购销公平。
光绪二十年(1902)经孝丰、安吉业主和竹商要求,由浙江巡抚批准,在梅溪成立竹商公所,幕勇保护竹运安全。光绪三十四年(1908),梅溪竹商公所正式命名为湖州府住梅上游保护竹商公所,专事梅溪以上的竹筏的安全管理,并设护竹队。民国初年,公所护竹队更名为森林警察梅溪护竹队,由孝丰警察局管辖。民国二十年(1931),以镇为单位成立山货业同业公会,隶属于镇商会,同业公会设有理事会和监事会,订有《买卖规则》。民国三十一年(1942)针对不断发生筏运纠纷事件,安吉、孝丰2县签订《安孝两县护竹协定》,由孝丰林业合作社每年出资维护安吉县河道,安吉县政府负责保护竹筏运输安全,这些措施对竹林生产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资源产业优势自然而然会形成独特的竹文化和竹民俗,同时文化必然会对竹产业产生深远的发展影响,二者相辅相成。安吉多竹,竹区百姓籍竹为生,竹文化深入到了竹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宋刘焘在《题乐平寺》中写到“关轩俯芳流,竹风终日凉”;明吴维岳写《田园十怀.种竹》诗:“山中卖竹裕生涯,亦比东阳连理家。每傍琴书承旧荫,又从雷雨看新芽”;明董斯张写梅溪景象:“云似鱼鳞压市低,竹簰载笋出梅溪”,还专门写了一首竹漾的诗,诗前记有:“梅溪路多种竹,翳荟十余里,几不可赌天日,里人名曰竹漾……”。到了近代,吴昌硕、梁希、陈嵘等各界宗师更是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竹文化瑰宝。在民俗上,居民吃竹、用竹、育竹自不必说,相传孝丰山区竹农每年除夕有燃竹驱邪的习惯,正月有祭山的习俗,上山砍竹的第1天要拜山,放竹排前要祈祷,就连孩童玩耍也离不开竹子,竹枪、竹剑、竹水炮,竹环、竹马、竹高跷,还有竹笛、竹萧、竹弹弓、竹蜻蜓、竹子机关枪,举不胜举。悠久而深厚的竹文化来自于安吉丰富的竹林资源和生产,反过来又有力地推动了安吉近代竹产业在灾难重重中的顽强发展。
一个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内在和外在(环境)的客观规律。资源、市场和交通是内在的基本3要素,组织、管理和政府支持是产业发展的外在因素,文化是产业得以长久延续的支撑。安吉传统的竹林经营发展主要得益于资源优势、地理位置带来的市场需求及交通便利。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支持下,竹子工业化加工和科技进步使安吉的竹产业飞速发展,产业水平不断提升。然而有限的资源和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安吉竹产业的发展优势在减弱,产业的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机遇与挑战并存,安吉竹产业发展有着光辉的历史,总结历史,继往开来,以全国竹产业为坚强后盾,与全国竹产区一起共同开创我国竹产业新局面。我国地域广大,竹资源丰富,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显得尤为重要。选择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的中西部竹产区建立产业承接合作示范区,对竹产业的发展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1]安吉林业志编纂委员会.安吉林业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2]安吉县委党校《移民历史文化》课题组.安吉历史移民文化考察[J].安吉县委党校通讯专辑,2007(8):1-8.
[3]浙江省林业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林业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1.
[4]刘蓟植.乾隆安吉州志[M].清
[5]安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吉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6]樊宝敏,李智勇.安吉县竹业发展经验与启示[J].世界竹藤通讯,2003,1(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