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苏丽
(高平市丹河灌区管理局,山西 高平 048400)
高平市地处太行山麓,东西北三面环山,中为平川,整体地貌状如簸箕,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境域周边为侵蚀剥蚀低中山区,内侧为绵延起伏的黄土丘陵,中部为冲洪积的带状平川。山区面积占39.6%,丘陵占36.2%,平川占24.2%。
据高平市气象站1958—2011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全市年平均降水量605.9mm。由于受地形、气候诸多因素的影响,全年降水量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2.5%,暴雨大多发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每遇大暴雨,洪水由边山向中间集中倾泻,每年汛期必然受到威胁,而洪涝灾害一旦发生,损失巨大。
高平市部分干部群众对防汛安全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同时,工程安全隐患整改措施不力,隐患整改不能及时到位。
部分乡镇、村庄虽然预警信息人员得到落实,但信息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经过防洪安全信息预警预报知识培训,致使雨情、汛情预警预报信息不能及时传递与发布。
在全市26座水库、50余座塘坝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工程不达防洪标准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水库和塘坝坝体单薄、质量差,裂缝和沉陷、毁坝开路种地现象严重;二是溢洪道不达设计标准或人为缩窄,影响泄洪;三是输水、放水设施毁坏,影响正常放水,冲刷坝脚、冲毁农田;四是有些水库没有通讯电力设施,影响防汛抢险;五是有些水库无观测设备,不能准确及时掌握水库的运行情况;六是有些管理单位管理维修养护经费得不到落实,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工程的正常管理。
在排查的308条河道及村内排洪渠或排洪下水管道中,人为设障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随意挤占河道。个别单位或个人无视防洪法律法规,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挤占河道,乱搭乱建,随意缩窄河道。二是村中排洪水道随意挤占缩窄情况比较严重,人为地将院墙修建在河道上,或将垃圾直接倒入河中,致使河道不能正常行洪,存在安全隐患。有些乡村在公路改造过程中,缩窄河道桥涵断面,形成阻水瓶颈,致使河道不能正常行洪。有的公路、河道在建工程,汛期施工没有防范措施和安全预案,施工现场随意乱堆乱放工程物料,甚至将工程物料堆放在河床内,遇暴雨洪水,危及工程施工和人员安全。
要向群众宣传防洪知识,使其认识到山洪灾害并不可怕,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动员全社会参与,使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因此,应通过报刊、电视、新闻、网络等媒体加强对防洪减灾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树立全民参与意识,消除广大干部群众的麻痹思想,在面临自然灾害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
在防洪抢险中,洪水预报、水情及灾情的迅速传达十分重要。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系列高新通讯技术应用于防洪抢险,极大地提高了洪水预报精度,增加了洪水预见期;同时,要加强防洪技术演练,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防洪抢险队伍,提高防洪抢险能力。
随着国家对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全市先后完成了赵庄水库、杜寨水库、章庄水库、陈区水库、米山水库、云泉水库、南村水库、明西水库、故关水库、釜山水库等的除险加固工作,先后完成了丹河的双清、打坝和两岸绿化工程。下一步计划对部分小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修建水毁工程32处、综合治理河道47km。随着全市水利工程的不断建设,水利工程标准将不断提高,防洪抗洪能力日益增强。
高平市区排涝标准低,一遇大雨,周围洪水迅速向市区集中,导致市区积水严重,城市内的下水管道堵塞,交通瘫痪,城市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甚至产生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城市重要设施建设时,要尽量避开洪水通道,选择较安全的地区发展。对出现安全隐患的地方,要有足够的安全保护措施。
建立完善的预警预报系统和居民避难系统,在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投人身保险,提高其抗风险能力。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洼地及排水通路,必要时可以考虑挖人工湖,在增强城市排涝能力的同时,改善城市景观及城市生态环境。2009年,高平市委、市政府本着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投资建设长平苑公园,利用市区段紧傍丹河空地,巧妙利用、改造原有地形,在其内部植树种草,建设多条人工小河,同时结合高平历史文化特点,在公园中建筑了建筑小品和雕塑,不仅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人居环境,还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晨练、娱乐、游玩的好去处。在汛期发洪水时,公园内部可以分流相当一部分洪水,减缓丹河的防洪压力。在进行农业设施建设时,在易涝区可以考虑早熟品种(在大汛前收获)或耐涝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