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黄霞
(河南信息工程专修学院司法五年制专科部,河南郑州 450045)
未成年人本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和希望,但部分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正在成为严重危害社会的隐患。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产生根源具有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原因。
1.生理因素
由于生活条件与医疗条件极大改善,现在的青少年明显比父辈同龄时生长发育快得多,尽管他们年龄、心理没有成年,但在身体发育上已接近成年。未成年人由于身体发育超前而心里发育滞后,因此表现为精力过剩而自控能力较低,这是未成年人容易出现冲动性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的重要原因。
2.心理因素
(1)未成年人好奇心强,模仿心理强烈但辨别能力较弱
未成年人由于心理不成熟,对外界陌生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理,同时由于他们生活阅历和知识较少,缺乏辨别是非能力。一些青少年对色情行为、武侠小说或网络中暴力情节、吸毒行为等不良外界因素充满好奇而自控力又差,这容易使他们在寻求刺激中尝试或模仿。
(2)独立意识增强和逆反心理出现
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增强,对父母和教师的教育和叮咛开始不耐烦,独立支配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心理上开始要求摆脱父母和教师监护。
(3)贪图享受,不劳而获的不良心理
由于大多数未成年人没有经历过艰苦磨难,又由于我国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结构,今天的未成年人很少能够吃苦耐劳、不贪图享受。加之社会上攀比之风无处不在,同时由于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劳动收入,过生日、交朋友、去歌厅、玩游戏等都需要钱,在父母断供之后他们就会想尽办法骗、偷、抢,由此诱发诸多不良行为。
1.家庭因素:不良的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重大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与未成年人健全人格、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培养密不可分,同时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最有效措施。与此相反,缺失的或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导致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过分溺爱的家庭教育容易养成孩子娇惯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私心理,这种家庭的未成年人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严重心理疾病,容易伤害自己或者违法犯罪;过分严厉高压的家庭教育也容易使孩子过早产生叛逆心理。这种家庭的青少年较少体会到家庭关爱,容易离家出走,从而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更有部分家长唆使孩子盗窃、打架或者对孩子的偶尔违法犯罪给予鼓励,形成这些青少年错误的人生导向。
2.社会因素:不良社会环境
不良社会环境是腐蚀学生心灵、致使未成年人出现不良行为的社会原因。充斥着暴力色情内容的娱乐媒介和电子游戏,对于辨别和自控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极具吸引力。未成年人长期在网吧玩电子游戏影响其身体正常发育,影响其心理健康,易形成暴力色情倾向,使其不愿学习或根本不进学校而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案子时有报道,因无钱上网而盗窃、抢劫、强奸甚至杀害自己父母的也大有人在。不良的社会环境使得辨别和自控能力不强而又善于模仿的青少年逐渐背离主流文化成为叛逆群体,生活在这种叛逆群体中的青少年很可能会迷失自我,甚至走向违法犯罪。
3.学校因素:忽视身心健康和道德法制教育
由于现行应试教育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学校过分关注学生课本知识教育,而忽视对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和道德法制教育,致使少数未成年人心理不健康甚至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一些学校人为制造分数差生①分数差生并不差,他们往往在社会上很有能力,成年后人生发展如何,与中小学在校分数关系不大。,对分数差生爱护不够,缺乏关心,或者采取歧视、冷漠态度,甚至放任不管。
如何让未成年人走出人生误区,拥有阳光的未来?这是全社会有识之士都在深思、努力的事情。笔者认为,精神信念教育是最好的预防犯罪措施,阻隔和精力释放措施是最好的控制措施。
良好的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形成善恶是非和遵纪守法观念,成长为具有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人,这样他们会主动远离不良行为。因此,笔者提出“精神信念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最好措施”。这里的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传统教育,而应当是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在内的综合教育。
1.改变传统的“成才教育”目标
虽然我们的整体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但现实与此不符,实践中父母从望子成龙出发,学校从升学率出发,造成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基本以知识传承为主。这种“以学习课本知识为主,以将来成才为目的的教育”忽视了对青少年人格完善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感恩回报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等社会公民应当具有的精神信念方面教育。
父母期望孩子将来在改变自己人生的同时也改变家庭或家族面貌的想法本无可厚非,但以升学率为指导、课本知识传授为主的做法早已被理论界有识之士认定是学校和政府的错误。当教育从家庭教育走向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同时,国家和社会就已经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培养技能改变家庭,而是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在古希腊荷马时代,希腊人最重视的是道德品质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教育。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教育是扩大性善的过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②《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四种心理倾向,即具有善的可能性,教育的作用就是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的善端。
由此笔者认为:知识传承固然重要,而精神信念培养则更为关键,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③《论语·为政》。,是非常有道理的。唯有“有耻且格”才能让人主动远离不良行为。
2.改变传统教育内容
在重视传统知识传承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人格完善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感恩回报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
(1)人格完善教育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以培养青少年完善人格为首要任务,一个有着重大人格缺陷的人,其将来的生活必然是不幸福的,极易损害自己和伤害他人。人格完善教育中的心理教育至为关键,良好心理素质是社会人即合格公民最需要的;其次独立教育、挫折教育、尊重教育也很重要。完善人格能使人言行举止适当,能够拒绝不良行为侵扰,不会做出过激行为。
(2)社会责任教育
父母应当让孩子知道,学校和教师更应该让学生知道我们每个人不完全属于自己,我们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家庭负责、对国家负责,即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犯罪行为是先害他人后害自己和家庭,是对自己不负责、对他人不负责、对家庭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的行为。社会责任教育就是使青少年成长为具有高度爱国情感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具有这种信念的人会主动拒绝不良行为。
(3)感恩回报教育
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应当懂得感恩回报,感恩回报教育使青少年感恩父母养育、感恩教师培养、感恩朋友帮助、感恩国家给予的尊严和机遇、感恩大自然的恩赐,青少年将感恩理念和思想渗透到骨髓中,就不会出现不良行为。
(4)遵纪守法教育
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更应该懂得遵纪守法,父母和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法律和纪律是一个社会、一个组织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不遵守法律就是与社会为敌,不遵守纪律就是与组织对抗。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遵纪守法教育。
3.区别对待学生、因人制宜实施教育
对未成年人教育的目标应着眼于培养具有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人。在此目标主导下对青少年的教育应以精神信念教育为主,对学生应当区别对待、因人制宜实施教育。对勤奋学习传统型未成年人应当注意在传统教学中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教育;对不爱学习的“问题学生”,应发现其特长,尊重其爱好,在此基础上有所归类、有所引导。
对于极少部分具有暴力倾向、染上吸毒或盗窃恶习、打电子游戏成瘾等确有问题而采取一般措施很难矫正控制的未成年人,学校与家长不能也不应该放弃而使之成为社会混混、街角青年。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必须采取隔离措施,以实现对他们的有效控制,使他们没有机会危害社会。
1.实施感化与法制教育
未成年人具有很强可塑性,一旦认识到自己行为是错误的,其改正的勇气和效果也是显著的。我国晋朝名臣周处少时危害乡里,与山中白虎、水下蛟龙并称三害,后经当时名师陆机、陆云兄弟教育“朝闻道夕死可矣”,从而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终成一代名臣。通过感化教育使青少年重新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在实施感化的同时也要对其实施必要的法律常识教育。
2.实施精力释放措施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主要是因为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不均衡所致,而心理和精神信念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有针对性教育,使其灵魂得到震动产生共鸣才能到达效果。因此笔者提出:在精神信念教育同时采取精力释放措施有效预防未成年人出现不良行为。
精力释放措施是指当未成年人烦躁不安、无所事事、有危险倾向时,教育者及时加以引导,使他们精力释放殆尽同时也占用了这段容易出现不良行为的时间并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使他们本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得以控制与矫正。较好的精力释放措施有体育比赛、武术训练、公益活动和文艺表演等,这些活动不仅使不爱课本知识学习的学生有事可做,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发现自身优势与价值。
未成年人是父母的希望,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但部分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给年轻父母带来了极大不安和忧虑,给未成年人自身未来发展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也给国家社会安定局面带来了很多隐患。基于此,精神信念教育、阻隔和精力释放措施是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最好措施,应引起更多父母、教师、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的重视。
[1]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4]陆士祯,王玥玥.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宾雪花,刘卫华.试论家庭与青少年犯罪预防[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6]向巍.略论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学因素[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