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雁裙,陈月桥,梁桂枝
(1.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电针配合中药治疗脓包性痤疮50例
谭雁裙1,陈月桥2,梁桂枝2
(1.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脓包性痤疮临床疗效。方法:50例脓包采用电针配合中药内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4%。结论:电针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脓包性痤疮有较好疗效。
脓包性痤疮;电针;中药
笔者用电针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脓包性痤疮5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50例中,男11例、女39例,年龄15~30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6年。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初起在毛囊口,呈现小米粒大小红色丘疹,后演变为脓疱;多发于面部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多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感外邪等诱发。青春期过后多数可自然减轻。妇女多伴有月经不调。
针刺治疗:①面针治疗:患者仰卧,清洁面部,常规消毒,用美容针清除脓栓及脓性分泌物。然后选择规格0.18mm×13mm毫针,直刺颊车8mm,斜刺迎香8mm;皮损较重局部3~4处围刺,针尖刺达痤疮的基底部,针数多少视皮损范围大小而定,针距以8mm为宜,均留针20min,隔10min行针1次。②体针治疗:取穴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用规格0.32mm×40mm的毫针直刺10~15mm,施泻法,待针刺得气后,用泻法反复轻插重提大幅度快频率捻转,使患者产生强烈针感,然后接G6805Ⅱ型电针仪的2组线于合谷和足三里,采用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耐受最大值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症状好转后改隔日1次,疗程间休息3天,治疗2~3个疗程。
中药治疗:柴胡6g,香附12g,金银花15g,连翘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黄芩15g,白花蛇舌草30g,黄柏15g,丹参10g,赤芍10g,丹皮10g,泽泻10g,桑白皮15g,甘草5g。水煎服,每日2次,早晚分服,7天为一疗程,治疗3~4个疗程。
治疗期间嘱患者忌烟、酒、辛辣、肥甘厚味食物,忌咖啡和浓茶水等刺激饮料,多食新鲜蔬菜、水果,按时作息,调情志,平日用温水洗脸,忌用激素药物外涂。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皮肤损害消退,症状消失。好转: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30%以上。未愈:皮损及症状均无变化或消退不足30%。
治愈21例,好转2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
痤疮属中医“粉刺”、“酒刺”范畴。病机为肺经风热,薰蒸于肌肤;过食辛辣肥甘油腻之品,脾胃蕴湿积热;外犯肌肤,血热蕴结,日久毒热之邪直接侵入;或气机不舒,气滞血瘀,气郁化火,日久即为毒,上蒸于面;或热邪、湿热之邪郁久化毒,湿毒郁滞,不能外宣,互结于皮肤,热盛肉腐,酿毒成脓。
治疗当用“消法”,祛除脓包内的脓液,减少脓毒产物,阻断痤疮的恶性循环,逐渐减少新生病灶[2]。局部皮损部位周围围刺可清热解毒、消疮化瘀,电针肺、胃、大肠之俞穴可清泻肺、胃、大肠之热、疏通气血,取面部及体部阳明经穴清热解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取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经交会穴三阴交健脾利湿,理气疏肝、益肾。诸穴合用,可调节脏腑气血功能,使热清毒解、疮消肿化、气机畅达、气血调和。中药柴胡、香附疏肝解郁,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芩、黄柏清热解毒、消痛散结排脓,赤芍、丹参、丹皮凉血活血行气、通络散结,泽泻、桑白皮清热利水祛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排脓、通络散结、凉血消斑之功。研究证明,丹参、黄芩、蒲公英等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3-5]。
因此,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脓包性痤疮可提高治疗效果。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0.
[2]李江.寻常性痤疮31例的外科治疗[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1,2(2):13.
[3]夏明静,曹煜,杨捷,吴承龙.22种抗菌消炎中药有效成分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6):435-436.
[4]吴小红,刘瓦利,于勇.中药蛇丹方及其构成生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2(4):222-224.
[5]章明美,杨小明,谢吉民.漆琳15种生药提取物抑制痤疮致病菌的活性筛选[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14(3):188-190.
R269.873.3
B
1004-2814(2013)06-438-02
2013-03-21
陈月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