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山东省临朐县畜牧局 262600)
布鲁菌病防控措施研究进展
李 明 (山东省临朐县畜牧局 262600)
布鲁菌(Brucella)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引起母畜发生流产和公畜睾丸炎。是危害性极大的人畜共患病之一,不仅给畜牧业发展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也给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目前布鲁菌病无有效药物治疗,本文主要针对布鲁菌病综合防控进行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以期为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布鲁菌在分类上属于布鲁菌属,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姬姆萨染色呈紫色。该菌呈球形或卵圆形,多单在。无芽胞及鞭毛、不运动,S型菌有荚膜。该菌专性需氧,但在原代培养时尚需5%~10%的CO2[1]。布鲁菌有6个种,20个生物型,包括羊布鲁菌3个生物型[2,3];牛布鲁菌9个生物型、猪5个、沙林鼠1个、绵羊附睾和犬各有1个。布鲁菌不产生外毒素,但有毒性较强的内毒素,其中以羊布鲁菌内毒素毒力最强,因此内毒素是布鲁菌的主要致病因素。不同种的布鲁菌其致病力也不同。一般认为羊布鲁菌的致病力最强,猪布鲁菌毒力次之,牛布鲁菌毒力最弱。
该菌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很强[4,5],在干燥土壤中可生存数月,在干燥土壤内37d,在皮毛中可生存3~4个月,在乳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在冻肉中存活2~7周,在冷暗处和胎儿体内可存活6个月。对光、热及常用化学消毒剂抵抗力较弱,巴氏灭菌法10~15min,0.1%升汞数分钟,1%来苏儿或2%福尔马林或5%生石灰乳15min,直射日光下需要0.5~4.0h,均可杀死该菌。
布鲁菌为胞内寄生菌,病菌自皮肤或黏膜侵入机体,随淋巴液到达淋巴结,被吞噬细胞吞噬。如吞噬细胞未能将菌杀灭,则细菌在胞内生长繁殖,形成局部原发病灶[6]。此过程称为淋巴源性迁徙阶段,相当于潜伏期。细菌在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吞噬细胞破裂,随之大量细菌进入淋巴液和血循环形成菌血症。在血液里细菌又被血流中的吞噬细胞吞噬,并随血流带至全身,在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处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形成多发性病灶。当病灶内释放出来的细菌,超过了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时则在血流中生长、繁殖,临床上表现为败血症。在机体内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部分细菌被破坏死亡,释放出内毒素及菌体其他成分,临床上出现菌血症、败血症或毒血症的表现。如机体免疫功能正常,通过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可清除病菌而获痊愈。如免疫功能低下,或感染菌数量大、毒力强,则部分细菌逃脱免疫,又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带入各组织器官形成新的感染灶,此过程称为多发性病灶阶段。经过一定时间后,感染灶内细菌生长繁殖再次入血,导致疾病复发。组织病理损伤广泛,临床表现多样化,如此反复便成为慢性感染。
中国实施的布病综合性防控措施主要有[7]:动物检疫、病健分群、病畜扑杀、健康动物计划免疫。由于现阶段中国国情,扑杀政策难以完全实施,这也是布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防控主要采用畜用弱毒布病疫苗的预防接种。但免疫接种后,利用法定布病检测方法,畜群内接种家畜与自然感染家畜布病检测均呈阳性,无法进行有效区分。国内外又没有针对所有的布病免疫疫苗、区分健康接种动物与疫源感染动物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就造成传染源长期存在,疫病持续传播。因此无论是自繁自养牛群还是外购牛群,在免疫接种以前,首先应用法定布病检测方法对牛群全群进行检测,对检测呈阳性的自然感染家畜应淘汰扑杀,再对其余健康牛群免疫接种。
4.1 综合防控措施
对于该病的防控,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家畜及其产品,若必须从疫区引进家畜时一定要进行隔离检疫,羊4月龄、牛8月龄以上检疫为宜,健康者方可引进。对本场家畜也应加强检疫,每年至少2次,免疫家畜也应在免疫后12~36个月时检疫。对检出的病畜一律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非疫区的易感家畜应进行净化和监测,特别是进出境的动物要严格按照政策执行,检测出来的阳性家畜一律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非安全区每年要用凝集反应或变态反应定期进行两次检疫,发现带菌畜和病畜,须隔离和淘汰,更新畜群,种公畜配种前要严格检疫,健康者方可配种。检疫阴性畜群,应定期进行预防接种。严格处理病畜,家畜的流产胎儿、胎衣应在指定地点深埋或焚烧,不要随意丢弃,以防污染环境或被其他动物采食而引起布鲁菌病传播;污染的厩舍、运动场及用具等要用10%石灰乳、5%热碱水、5%来苏儿或10%漂白粉液等进行彻底消毒。粪便要进行发酵处理,乳汁及乳制品等可采用巴氏消毒法灭菌,或经煮沸处理。病畜皮革经5%来苏儿浸泡24h后可利用。
4.2 疫苗接种
目前使用的活疫苗有牛布鲁菌19号苗,猪布鲁菌S2菌苗,羊布鲁菌M5菌苗,灭活苗有M-111(无凝集原性非光滑羊种菌)等疫苗[8]。已广泛应用于预防山羊、绵羊、猪和牛的布鲁菌病。
4.2.1 口服法 畜群每年服用疫苗1 次。口服剂量:山羊和绵羊100亿活菌/只;牛为500亿活菌/头;猪口服2次,每次200亿活菌/头,间隔时间为1个月。在服用疫苗时,禁用热水以免烫死细菌,拌入饲料时,应避免使用含有抗生素添加剂的饲料。
4.2.2 喷雾法 暂用于山羊、绵羊。将羊赶入室内关闭门窗,按羊数计算需苗量,每头羊20~50亿活菌苗,用常温水适当稀释进行喷雾。孕畜不能喷雾。
4.3.3 注射法 皮下或肌肉注射,山羊注射剂量为25亿活菌/头;绵羊为50亿活菌/头;猪注射2次,每次注射200亿活菌/头,间隔时间为1个月。牛则不采用注射法,另外孕畜不能注射。
4.3 人布鲁菌病的预防和治疗
布鲁菌病是人的职业病,畜牧行业从业人员必须严守防护制度,在工作时应穿工作服和胶靴、带口罩和乳胶手套等。受布鲁菌病威胁的人员,经布鲁菌素皮内变态反应和血清学检查为阴性者,可接种104M冻干活菌苗,免疫期1年,第2年可复接种1次,以后不需再接种。
布氏杆菌是一种能够在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细胞内长期生存和繁殖的细菌,可引起机体长期的感染。一些学者试图研究一种载运系统,将特异的抗生素转运到布氏杆菌生长的吞噬细胞内达到根治的目的。Hernandez-Caselles等[9]利用庆大霉素脂质体治疗羊种布氏杆菌感染小鼠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的正电荷脂质体能有效地消除肝脾脏中的羊种布氏杆菌,负电荷脂质体对抑制肝脏感染有效,庆大霉素脂质体疗效要好于游离的庆大霉素。江森林等[10]用庆大霉素脂质体治疗16M和544A菌感染的豚鼠。结果表明,庆大霉素脂质体能有效地清除寄生于肝脏的布氏杆菌,作用优于游离的庆大霉素。
4.3.1 急性期布病的治疗 对于急性期布病的治疗,首先要做到早期的诊断;其次是选用特异的抗菌素联合用药。目前以多西环素加利福平,或者头孢曲松、利福喷汀和多西环素三药联用,或者左氧氟沙星与利福平联用治疗急性期布病效果均较好。
4.3.2 慢性期布病的治疗 目前多采用免疫调节制剂与抗生素联合应用。采用高浓度胸腺肽配合氧氟沙星治疗29例慢性活动型患者,3个月后患者主要症状和阳性体征迅速改善,大部分症状消失,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李智君等[11]对23例布病患者给予口服利福平、吡嗪酰胺6周,静脉注射复方甘草酸单胺15d。结果全组23例患者均治愈,随访2年,无1例复发。刘卫华等[12]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甘利欣静脉注射,治疗急性布病患者21例,收到满意的疗效。
根据在畜牧业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布鲁菌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该病目前无特效药,只能通过预防和免疫的途径进行控制,加强检疫和检测工作,严防传染源进入并切实切断传播途径。对检出的阳性家畜坚决淘汰,对污染物做好无害化处理。对阴性家畜要强制免疫,不留免疫死角。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和易感人群的培训,提高防控意识。逐步推进,以此减少布鲁菌的发生和流行。布病流行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不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增加对布鲁菌的重视程度,提高防范意识,加大防范力度,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和新的抗微生物药物,这对国家安全、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陆承平. 兽医微生物[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2001:266.
[2] 尚德秋.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中国地方病志, 1996, 11(6): 339.
[3] 钟旗, 范伟兴, 何倩倪等. 用AMOS-PCR对布鲁氏菌种型鉴定的研究[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23(7):683-686.
[4] 高世成,任可,李桐.布鲁菌病的防控[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31(11-12): 173-174.
[5] 钟志军, 陈泽良, 黄克和. 布氏杆菌病致病因子及防治研究进展[J]. 畜牧与兽医, 2008, 40(12):96-100.
[6] 刘健鹏, 杨增岐, 马杰等. 布鲁菌病的综合防控措施[J]. 动物医学进展, 2009, 30(10): 121-124.
[7] 任洪林, 卢士英, 周玉等. 布鲁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J]. 中国畜牧兽医, 2009, 36(9): 139-143.
[8] 毛开荣, 殷善述. 畜用布鲁氏菌病菌苗无凝集原性菌株M111的研究[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289-292.
[9] Hernandez- Caselles T, Vera A, Crespo F, et al.Treatment of Brucellamelitensis infection in mice by use of liposome-encapsulated gentamicin [J]. Am J Vet Res, 1989, 50(9): 1486-1488.
[10] 江森林, 李安娜, 李铁峰等. 庆大霉素脂质体治疗豚鼠布病的研究[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1992,7(1): 37-38.
[11] 江森林, 李安娜, 李铁峰等. 庆大霉素脂质体治疗豚鼠布病的研究[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1992, 7(1):37- 38.
[12] Lecaroz C, Blanco- PrietoMJ, Burrell MA, et al. Intracellular killing of Brucella melitensis in human macrophages with microsphereencapsulated gentamicin[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6,58(3):549-556.
S852.61+4
A
1007-1733(2013)09-0087-03
2013–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