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云, NGOBI HENRY MANSON,ROSE NABIRYE
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发展到艾滋病(AIDS),未经治疗潜伏期一般为1 ~10 年,艾滋病前期感染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皮肤病变[1]。笔者于2007 年8 月~2009 年8 月在非洲乌干达金贾医院工作期间诊治了许多皮肤病患者,其中35 例(非洲黑种人)初查HIV 阳性。现将35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35 例患者分别患有带状疱疹、与HIV 感染相关的瘙痒性丘疹性发疹(papular pruritic eruption associated with HIV infection, PPE)、Kaposi 肉瘤、湿疹、脓疱疮、口腔黏膜真菌感染、传染性软疣、扁平疣、银屑病。
带状疱疹7 例,男5 例、女2 例,年龄20 ~38岁。初次发病5 例,再次发病2 例。皮损分布于单侧头面部1 例,胸肋部6 例。皮损范围大,呈大片簇集性丘疱疹、水疱、血疱、脓疱,脓疱数量多,易溃破,糜烂面大,少数有溃疡,1 例伴轻度发热。7 例患者皮损和神经痛的症状均较严重,疼痛剧烈。其中4 例患者CD4 细胞>200/μl,是艾滋病前期,常规治疗有效,但疗效缓慢,皮损缓解约需2 个多月,有轻度后遗神经痛;3 例患者CD4 细胞<200/μl,属艾滋病期,常规治疗效果差,后遗神经痛明显。
PPE 6 例,男3 例、女3 例,年龄28 ~45 岁,病程3 个月~2 年。躯干、四肢散在较多丘疹、结节,呈结节性痒疹样改变,瘙痒剧烈,因搔抓继发感染,对症治疗效果差。
Kaposi肉瘤5例,男2例、女3例,年龄18~35岁,病程1 ~6 个月。1 例患者皮损分布于舌体后中部,呈板栗大,紫红色;1 例皮损分布于硬腭,呈数个豌豆大紫红色结节;1 例除硬腭有结节外,双侧肩背部散在数个绿豆至豌豆大紫褐色结节;2 例皮损分布于小腿、足部,呈大片浸润性、增厚、质硬、黑褐色斑块,伴非凹陷性水肿,有轻度压痛,伴体重明显下降,极度消瘦。2 例病情较轻的患者在给予抗HIV治疗的同时予以营养支持,CD4 细胞计数逐渐增加至500/μl,数月后皮损逐渐缩小至完全消退;另3 例治疗效果不明显,其中病情较重的2 例最终死亡。
湿疹5 例,男2 例、女3 例,年龄21 ~47 岁,病程5 个月~4 年。皮损此起彼伏,无缓解期,呈泛发性分布,瘙痒明显。皮损呈多样性,表现为抓痕、糜烂、渗出、结痂、丘疹、斑块、脱屑,部分皮损继发感染。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瘙痒难以控制。
脓疱疮4 例,为2 对母子,母亲年龄分别为20岁和23 岁,2 例幼儿年龄分别为8 个月和16 个月。其母1 例皮损分布于额部,1 例分布于双面颊;幼儿症状偏重,1 例皮损分布在面颊部和下颏部;1 例分布在面部、颈部、双耳郭;皮损均为大疱性脓疱疮,病情进展快,短时间内传染面积大,皮损密集,具有糜烂、渗出、脓疱及脓痂多的特点。
口腔黏膜真菌感染3 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1 岁、36 岁、45 岁。1 例病程3 个月,一般情况可,2 例病程1 年多,体重明显下降,呈恶液质,口腔颊黏膜及舌体上布满白色伪膜,双侧口角也有白膜。此3 例患者,皮损真菌镜检阳性,1 例CD4 细胞计数为320/μl,是艾滋病前期;2 例恶液质患者CD4 细胞均较低,CD4细胞计数分别为6/μl、14/μl。一般情况很差,因条件所限,未能行全身系统相关检查,属艾滋病期,抗真菌治疗效果不佳,分别于1 个月、2 个月后死亡。
传染性软疣2 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24 岁和31 岁。1 例皮损密集分布于面部,1 例分布于颈项部及上胸部。皮损呈绿豆至豌豆大半球形丘疹,表面呈蜡样光泽。2 例患者初诊时CD4 细胞<200/μl,治疗中皮损此起彼伏,难以完全消退。随着抗病毒治疗,CD4 细胞计数增至200/μl 时治疗开始起效,随着CD4 细胞计数的增加,疗效亦逐渐增加,当皮损完全消退时,CD4 细胞计数近500/μl。
扁平疣2 例,男女各1 例,年龄分别为18 岁和46 岁,病程分别为11 个月和2 年。男性患者皮损密集分布于面部及双前臂,女性患者皮损密集分布于面部、颈项部、上胸部。2 例患者皮损初发时即比未感染HIV 者多而密集。2 例患者一般情况较好,CD4 细胞计数近500/μl,属艾滋病前期,常规治疗疗效不佳。
寻常性银屑病1 例,男,38 岁,病程1 年。皮损广泛分布,瘙痒明显,难以入睡,一般情况可,常规治疗疗效不佳。
35 例患者中除2 例幼儿外,男17 例、女16 例,男女比例1.06∶1。病种构成:带状疱疹7 例(20%)、PPE 6 例(17%)、Kaposi 肉瘤5 例(14%)、 湿疹5例(14%)、脓疱疮4 例(11%)、口腔黏膜真菌感染3 例(9%)、传染性软疣2 例(6%)、扁平疣2 例(6%)、寻常性银屑病1 例(3%)。以上病种与我国HIV 感染者的常见皮肤病病种相似[2]。
带状疱疹、传染性软疣、扁平疣属机会性病毒感染,皮肤损害的严重程度与宿主免疫功能下降有关[2]。其中再次发作的2 例带状疱疹患者考虑可能是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导致反复发生病毒感染[3],带状疱疹是HIV 阳性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的较早病症[2]。
PPE 是HIV 感染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可见于艾滋病前期和艾滋病期。本病仅见于HIV 感染者,瘙痒较剧,全身泛发结节[4]。本病皮损表现为结节性痒疹样改变,需与结节性痒疹鉴别,结节性痒疹好发于四肢伸侧,而PPE 全身泛发,且HIV 阳性。
艾滋病患者中恶性肿瘤的概率是正常人的50 倍,其中较常见的有Kaposi 肉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1]。Kaposi 肉瘤是第一个被报道的HIV 感染的特异性表现[2]。本病多见于男性同性恋和双性恋人群中的HIV 感染者,可发生于HIV 感染的各个阶段,甚至在CD4 细胞计数较高时;Kaposi 肉瘤作为艾滋病最初的皮肤表现者约占30%,在疾病过程中出现者约占35%,自然病程不一,预后取决于艾滋病本身[5]。本文5 例Kaposi 肉瘤患者皮损表现典型,轻重不一,每例患者的病程及皮损均有各自的特点,临床上看到类似皮损应行HIV 检测。本病早期损害如果比较典型、且缓慢加重,则诊断较易,但如果开始时水肿明显,则诊断较为困难,需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本文5 例湿疹患者与未感染HIV 的湿疹患者相比,皮损多泛发,瘙痒比普通湿疹严重,常规治疗效果不好,尤其瘙痒顽固者症状难以控制。
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细菌感染也是HIV 感染相关的最常见的皮肤感染,毛囊炎最常见,其次为脓疱疮和脓肿[2]。本文4 例脓疱疮患者的皮损比非HIV 感染者的症状严重。
口腔念珠菌病是HIV 感染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在HIV 感染过程中,有90%以上的患者发生黏膜疾病,而口腔念珠菌病在70%的HIV 感染患者中为首发表现之一。且随着免疫缺陷的进展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率增加[2]。
银屑病的发生率在HIV 感染中并没有明显增加,随着HIV 疾病的进展,本病的临床表现可加重,本文观察的1 例患者即属此特点。
本文分析的非洲乌干达金贾医院35 例HIV 感染患者的9 种皮肤病病种发生情况与我国HIV 感染患者的常见皮肤病病种相似,因此对35 例HIV 感染患者的皮肤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让 我国皮肤科医师从中借鉴一些经验,提高对以皮肤病就诊的HIV 感染患者的诊断率。
迫于存在来自个人、群体、社区的歧视,HIV感染者往往不会主动地进行HIV 抗体的检测。国内HIV 感染者HIV 抗体检测的主要途径是婚检、孕检和出入境检疫等。有文献报道皮肤损害是HIV 感染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相关皮肤损害在感染病毒至患者生命终止期间可以反复、多次合并发生[6]。另有文献报道HIV 感染者皮肤损害发生率为42.4%[7]。HIV感染者中几乎在其疾病过程中均会出现皮肤损害[2]。多数患者不会主动进行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但是往往会因某种皮肤病到皮肤科门诊就诊。因此,皮肤科医师应熟悉HIV 感染者的皮肤表现,使患者及早得到抗HIV 感染的治疗,这不仅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控制,亦有利于我国艾滋病的防治。
[1] 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 [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1828-1830.
[2] 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 [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1757-1765.
[3] 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 [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969.
[4] Leppard B. An Atlas of African Dermatology [M]. Moshi Tanzannia: Radcliffe Medical Press Ltd, 2002:283.
[5] 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 [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1621.
[6] 张毅, 杜艾媛. 239例HIV感染者并发皮肤损害分析 [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0, 3(3):136.
[7] 卢斯汉, 胡荣欣. 178例艾滋病皮肤表现的临床分析 [J]. 岭南皮肤性病杂志, 2007, 14(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