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为华,魏晓英
(1.嘉兴市方圆公正检验行,浙江 嘉兴 314000;2.嘉兴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浙江 嘉兴 314000)
素有“软黄金”之称的羊绒指的是山羊绒,取自生活在高寒地区的山羊的内层绒毛,山羊绒细、轻、柔软,具有较好的弹性、透气性、保暖性。目前全世界山羊绒年产量在1.5万吨左右,我国产量占全世界的70%左右,占世界首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羊绒衫作为针织服装中的高档产品,以其独特的服用性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特别是近几年羊绒衫已由单纯的保暖性能转变为时尚化的流行趋势。羊绒衫的消费市场也走向时尚化、个性化。羊绒衫以克为单位计算价格,即便是一件普通的羊绒衫,售价也在两三千元之上。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羊绒与羊毛一般难以区分,且羊毛的价格仅为羊绒的1/7~1/9,因此不少无良商家往往掺入羊毛甚至更为便宜的化纤来冒充羊绒,造成羊绒衫的质量下降。近几年来投诉数量也不断增加,广大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羊绒衫的质量问题。
笔者主要依据FZ/T 73009—2009《羊绒针织品》标准对羊绒衫在检测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
根据GB 5296.4—1998《消费品使用说明 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中的规定,一般情况下羊绒衫使用说明包括吊牌和耐久性标签。标注有产品号型和规格的耐久性标签可缝在羊绒衫后衣领居中,标注有原料成分和含量、洗涤方法等的标签可缝在左摆缝中下部。检测中发现有部分企业羊绒衫的产品使用说明不全或不正确,不符合GB 5296.4—1998《消费品使用说明 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的要求。例1:FZ/T 73009—2009《羊绒针织品》标准规定,羊绒针织品一般分为两种:纯羊绒针织品和含羊绒30%及以上的混纺羊绒针织品,这就意味着羊绒含量低于30%的就不能叫羊绒衫。有些产品纤维含量标注为“80%羊毛,20%羊绒”或“60%锦纶,20%羊绒,20%羊毛”等,名称标注为“羊绒衫”,执行标准标注为“FZ/T 73009—2009”,这显然是错误的,正确的是,名称应为羊毛衫,前者执行的标准为FZ/T 73018—2002《毛针织品》(指含羊毛30%及以上的混纺和纯纺毛针织品),后者执行的标准为FZ/T 73005—2002《低含毛混纺及仿毛针织品》(指含羊毛30%以下的混纺和仿毛针织品)。例2:有些羊绒衫含量标注为“100%羊绒”,而在FZ/T 01053—2007《纺织品 纤维含量的标识》中,要求标注为“100%山羊绒”、“纯山羊绒”或“全山羊绒”。例3:有些羊绒衫产品质量等级标注为“合格品”,而在FZ/T 73009—2009《羊绒针织品》标准中羊绒衫产品质量等级分为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低于二等品者为等外品,完全没有合格品一说。例4:有些羊绒衫号型和规格用“160/84A”、“170/92A”等表示,这是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羊绒衫号型和规格应该用“85cm”、“90cm”、“100cm”等胸围尺寸表示。
FZ/T 01053—2007《纺织品 纤维含量的标识》标准规定,纤维含量的允许偏差为5%(当纤维含量标称值≤15%时,允许偏差为标称值的30%),在日常的委托检验及监督抽查中,95%的合格产品山羊绒含量实测值都为负偏差甚至接近-5%,山羊绒含量普遍偏低。同时标准规定,由于山羊绒纤维的形态变异,山羊绒会出现“疑似羊毛”的现象,所以当山羊绒含量达95%及以上、“疑似羊毛”≤5%时,产品可标注为“100%山羊绒”、“纯山羊绒”或“全山羊绒”。检测中发现,大多数羊绒衫标注的纤维含量往往与实际不相符合,有些羊绒衫纤维含量标注为“100%山羊绒”,实际山羊绒的含量还不到80%甚至更低。有些羊绒衫纤维含量标注为“50%羊毛,50%山羊绒”,实际检测为“80%羊毛,20%山羊绒”,有些羊绒衫纤维含量标注为“70%羊毛,30%山羊绒”,实际检测为“60%羊毛,30%腈纶,10%山羊绒,”,有些山羊绒含量标注在10%以下的,检测出来只有4%~5%,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山羊绒。
细度是评定羊绒品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羊绒衫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羊绒纤维细度越小,纤维的轻柔性、保暖性、回弹性及透气性就越好。近几年,各地为了增加绒山羊的产绒量而对其进行了品种改良,结果在产绒量提高的同时却忽视了羊绒的细度,导致羊绒细度不断增粗。FZ/T 73009—2009《羊绒针织品》标准规定,纯羊绒产品优等品的羊绒纤维平均细度≤15.5um,这就要求生产厂家在追求产绒量的同时更要重视羊绒细度,确保消费者购买到的是符合标准要求的品质优良的羊绒产品。
羊绒衫起球现象十分普遍,并且是一个相当严重的质量问题,检测中起球指标不合格的概率比较大。羊绒衫经过一段时间的穿着、水洗或干洗,织物表面纤维凸出或纤维端伸出形成毛绒,继而纤维缠结形成凸出于织物表面、致密的且光线不能透过并产生投影的球。这些毛球形成,严重影响了羊绒衫的手感、美观以及穿着的舒适性。我们在检测中发现,一些纱线捻度比较低的、组织结构比较疏松的、纱线支数比较低的、纱线表面光洁度差的羊绒衫起球指标往往不合格,相同条件下,精纺羊绒衫的起球性能要好于半精纺羊绒衫,粗纺羊绒衫的起球性能最差。
在日常的委托检验及监督抽查中,羊绒衫二氯甲烷可溶性物质超标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二氯甲烷可溶性物质是指羊绒衫中所含的可在二氯甲烷萃取剂中溶解的物质,包括山羊绒自身所含的天然羊毛油脂、羊绒纺纱过程中添加的油剂、络纱时上的蜡、缩绒工艺中使用的净洗剂、柔软剂,还有防起球整理剂以及防缩整理剂。二氯甲烷可溶性物质超标,会使羊绒衫产生异味,手触摸时感觉发黏。
目前FZ/T 73009—2009《羊绒针织品》标准中没有起球评级样照,专业检测机构在检测羊绒衫的起球评级时参照毛针织物起球评级样照,这样获得的评级结果不够理想,建议尽快修订和完善羊绒针织品标准起球样照,使检测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羊绒衫的质量是个系统工程,各羊绒衫生产企业必须从源头抓起,开展过程控制,全面做好质量管理。企业不仅要加强生产流程的有效监管,还要严控整个生产工艺过程,生产出既符合国家标准又能满足消费者真正需求的羊绒衫。
3.3.1 羊毛、羊绒混合物含量的测定,是通过投影显微镜辨别鳞片的结构特征来区分羊毛、羊绒,这对检测人员的目光要求极其严格,检测人员必须经过相关技术培训并且通过考试取得上岗证,才能从事该项检测业务。由于检测中存在人为的因素,加上显微镜下羊毛、羊绒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难以区分,比如一些深色织物,通过褪色处理仍无法达到褪色效果,在投影显微镜下难以辨别鳞片的结构特征,另外,一些超细羊毛在投影显微镜下表面形态特征同羊绒相似,这就给羊毛、羊绒的区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如此一来,要求检测人员必须经验丰富,为了保持一个准确的标准目光,要经常参加省级以及国家相关机构组织的羊毛、羊绒混合物含量测定培训班,积极参加实验室内部、外部比对,特别是CNAS组织的能力验证。
3.3.2 检测人员要严格按照FZ/T 73009—2009《羊绒针织品》标准的要求,熟悉标准中的各项检测方法,认真负责地做好检测工作,为客户提供准确、客观、真实的检测数据及结果。通过对检测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向消费者提供可靠的质量信息,并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上报质量状况和标准实施情况。
3.3.3 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质量信誉较差的产品及生产企业给予严厉打击,并责令整改;禁止产品质量检验不合格的企业继续生产和销售不合格产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羊绒衫产品质量情况进行公告,对产品抽查、检验中反映的生产、销售劣质羊绒衫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严惩,通过严格执法促使企业提高质量意识和执行法规的自觉性。
3.4.1 检查使用说明
先检查一下产品的使用说明需要标注的内容是否齐全,再看一下标注的内容有没有错误。特别要关注的是,国家规定羊绒衫含羊绒必须在30%及以上,否则不能称作羊绒衫。
3.4.2 比价格
首先,消费者购买羊绒衫,应到正规的商店选购,千万不要贪图便宜而去一些小店购买“三无”产品;其次,一分价钱一分货,羊绒衫要经过选绒、洗绒、分梳、染色、纺纱、编织、后整理等一百多道工序,造成成本本身就比较高。所以,消费者如果遇上价格偏低的羊绒衫,就要留个心眼了。针对市场上销售的超低价羊绒衫,分析其原因,要么是因为断码或款式过时;要么是羊毛和山羊绒混纺,造成山羊绒含量降低;有些更严重的是拿绵羊绒(羊毛)或化纤来冒充山羊绒。
3.4.3 看外观
优质羊绒衫的做工精细,外观造型流畅,条干均匀,纹路清晰,绒面丰满,表面经缩绒有一层细绒。纵向横向线圈密度均匀,放在亮光下照看就更加明显。羊绒衫由于其原料的特殊性和加工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颜色不可能特别艳丽。如果特别艳丽,消费者应该仔细判别真伪。
3.4.4 摸品质
优质羊绒衫手感柔滑、滑糯、轻暖,富有弹性、丰厚性、柔和性,对人体皮肤没有刺痒的感觉。用手握紧后放开能快速弹回原状。
3.4.5 燃烧鉴别
将羊绒用火点燃,燃烧时就会散发出头发烧焦的味道,如果是纯天然品质会自然凝块,用手轻捏就会变成粉末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羊绒衫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规范羊绒衫市场和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非常迫切的任务。要解决羊绒衫的质量问题,羊绒衫生产企业要开展过程控制,全面做好质量管理;国家有关部门应及时修改和完善检测标准;羊绒衫专业检测机构加强技术培训与质量监督,提高检测水平;消费者在选购时候要会质量鉴别。
[1]FZ/T 73009—2009《羊绒针织品》[S].
[2]GB 5296.4—1998《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S].
[3]FZ/T 01053—2007《纺织品 纤维含量的标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