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彦
(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校外实习基地是实现医药大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的重要形式,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体现了高校与用人单位合作教育的优势。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实践教学场所,高水平的校外实习基地能将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综合能力的职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1]。
医药高校培养面向药物研究开发机构、制药公司、医药贸易公司、医院药房等单位的高级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学生就业后的岗位工作职责以及工作内容涉及药物生产、检验、流通、研究领域中某一种,或者多种甚至需要综合的药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现有的校内实习基地教育资源(包括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虽然能在场地、设施、师资、人员等方面进行配置或者不断完善,但仍不能完全满足课程改革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育资源的要求。因此,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校内实习基地的有益补充,且发挥着校内实习基地无法替代的作用[2,3,4]。开拓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顺应了社会和学校的需求,为实现医药应用型创新性人才与行业用人需求的进一步对接,实现人才“学以致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新方法。
学生校内实习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是教学大纲中实践环节的主要实现场所,两种实习基地在功能、建设方法、运行与管理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3]。校内实习基地依托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开展科研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意识;通过开放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突破了传统教育中近乎完全在校内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校内知识学习与社会岗位工作,专业与行业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由此对于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质量等诸多教学改革的尝试有了更多的实际依据。
结合国家新医改方案出台和医药卫生“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背景和行业特色,校外实习基地承担其医药高校大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任务,是医药高校和医药企业建立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改革尝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目标应包括以下三点:
(一)推动医药高校人才培养及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医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机构设置、课程体系设置、新专业设立的前期论证,注入符合医药行业发展趋势的实用课程,新资源和新资讯。
(二)树立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加强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为适应我国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实际工作岗位出发,校企应共同探讨、设计实习实践专题,以提升学生服务于社会、引领行业发展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成为具有创新性的应用型医药人才。
(三)深刻理解现时期倡导的“应用复合人才”的概念,促进医药高校办学与社会行业产、学、研相结合,探索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计划修订与社会用人需求同步不滞后的思路。
校外实习基地作为实践教学场所,除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以外,还承担了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重要任务。与行业、专业相关的实习基地应当涵盖了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医药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和医药企业等高水平的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对药学人才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基于岗位职责的认知性实习训练。实习过程中,根据实习单位的性质及工作安排,药学专业学生在规定的实习期内被安排到不同科室部门进行轮转实习,进行认知性实习训练,产生感性认识。实习基地单位围绕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轮岗。参观认识为主的实习训练,是专业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实践性环节,是基地的一项主要教学任务。如在药厂的实习生,通过生产企业各部门的轮转,能初步了解GMP认证企业的药品生产车间管理,常用各种药物剂型的制备工艺,药物合格检验与质量把控。
(二)基于毕业设计的药学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和创新研究。校内实习基地不可能为教学体系中所要求的所有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仪器、环境等必要条件,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设计主要是普及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技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某些前沿高新技术的实践教学无法在校内完成,必须依托校外实习教学基地来安排。如药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药检所等科研实力雄厚和科研项目丰富的实习单位能提供最贴近行业发展的毕业设计或创新研究的课题,单位中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创新研究的最好导师。学生能通过各种综合性实验课题项目参与到药物的研发过程,接触到药学专业领域的高新仪器;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提高科研能力,掌握到药学类科技论文检索及写作等技能。
(三)基于职位胜任力的顶岗实习。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岗位实践机会,实习过程是以职业人的身份,与企业部门员工一起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实习过程即是就业前职场实际工作的全方位预演。通过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提升。如医院药房等医疗卫生机构的实习,能让学生了解到医院药事管理,药学部职能以及作为一名医院药师的具体岗位职责,提高自身应变适应性力;如医药公司的实习实践,能让药学专业学生接受到GSP实训,以及接受到除专业知识以外的企业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熏陶。
(一)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是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保障。实践基地应依托医药企业单位共同建设,并由校企双方主要领导担任实践基地的负责人。实践基地应当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有关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校方也应出台实习期学生的实习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实习纪律做出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的约定。
(二)强化校外实践教育模式。遵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药学类学生构建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方案,积极推动校外实践教育模式改革,由参与共建的医药高校和医药企业单位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育培养质量。
(三)完善基地实践条件建设及岗前相关课程建设。实践基地承担校方的学生校外实践教育任务,课程应结合基地自身医药特色的参与性、体验性、综合性、实践性的活动课程,依据基地自身优势教育资源,结合医药行业、岗位职位的要求和特点,开展实践教育课程,使课程具有更广泛的教育内容,更开放的教育形式,更灵活的教育方法,体现更独特的教育效果。针对校外实习基地开设的具体岗前培训课程,通过基地课程评价表进行评估。
(四)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双向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队伍,由校方专职教师和医药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共同组成,他们是承担药学专业学生实习期间论文指导工作的老师,也是校外实习基地双向型教师队伍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高校可邀请校外实习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到校内为毕业实习学生进行岗前授课,学术讲座等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应以科技项目为带动,以政策保障为支撑,依托产学研平台,积极推动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高校、实习基地应当重视这支队伍的互访交流,把医药行业研究、生产领域中产生的新知识、新理论引入大学课堂,大大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的内容,缩小学校课题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进入社会后的竞争力和适应性。同时,也应共同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和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在学生实习指导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保护校方实践学生的合法权益。根据教育部对开展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要求,实践基地应加强对校方实践学生在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要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设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校外实习基地是具有独特功能并相对独立的学习培训机构,是学生密切联系药学专业知识与医药行业社会岗位需求的纽带,是学生深入了解自身职业能力与医药行业对岗位、综合素质技能要求的窗口,是集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体现校外教育对学生职业发展影响的新教育形式,是校外实践教育与校内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促进大学生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药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的获得,开辟了另外一条渠道,为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1]杨水根.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2):108-109.
[2]王维熙,刘昭明等.校外实习基地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3]王洪种,杜瑞成.实习基地建设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关系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108-109.
[4]赵希荣,朱中华.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高教论坛,2010,(7):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