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次仁 西 洛
(西藏日喀则地区畜牧总站 857000)
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技术
尼玛次仁 西 洛
(西藏日喀则地区畜牧总站 857000)
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发热、肺炎、急性胃肠炎以及内脏器官广泛出血为特征。牛巴氏杆菌病的急性型常以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为主要特征,所以又称“出血性败血症”。
本病的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和冬天下雪的时期发生较多。体温失调,抵抗力降低,是本病主要的发病诱因之一。另外长途运输或频繁迁移,过度疲劳,饲料突变,营养缺乏,寄生虫等也常常诱发此病。因某些疾病的存在造成机体抵抗力降低,易继发本病。本病多呈地方流行或散发,同种动物能相互传染,不同种动物之间也偶见相互传染。
当气候,季节变化,长途运输,营养不良,过度疲劳,饲料突变,寄生虫等因素导致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健康带菌动物的呼吸道和扁桃体内所存在的巴氏杆菌,会变成强毒菌而造成内源性感染;因某些疾病的存在造成机体抵抗力降低,易继发本病。本病多呈地方流行或散发,同种动物能相互传染,不同种动物之间也偶见相互传染;另外可由于污染的饲料、水、空气、器具等经消化道、呼吸道、外伤而造成外源性感染。
牛巴氏杆菌病潜伏期2~5d。
3.1 败血型 多见于水牛,表现高热(4l~42℃),精神沉郁,结膜潮红,鼻镜干燥,呼吸困难,不食,泌乳和反刍停止。有时还流鼻液和眼泪,腹痛下痢,粪初为粥状,后呈液状并混有粘液、黏膜片和血液,具有恶臭,常于12~24h死亡。
3.2 水肿型 以牦牛常见,除表现全身症状外,病牛头、颈、咽喉及胸前皮下水肿,重者可能波及下腹,手指按压初热、硬、痛;后变凉,疼痛也减轻,舌及周围组织高度肿胀,流涎,呼吸困难,眼红肿,流泪,黏膜发绀,常因窒息和下痢虚脱而死,病程多为12~36h。
3.3 肺炎型 病牛表现急性纤维素性胸膜炎,肺炎症状,流鼻液并带血红色,咳嗽干而痛,胸部叩诊出现浊音区,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或胸膜摩擦音。后期有的发生腹泻,便中带血,有的尿血,数天至2周死亡,有的转为慢性型。
3.4 慢性型 以慢性肺炎为主,病程1个月以上。
(1)败血型一般为败血症变化。内脏器官充血,在黏膜、浆膜及肺、舌、皮下组织和肌肉,都有出血点,脾脏无变化和有小点出血,肝脏和肾脏实质变性,淋巴结显著水肿,胸腹腔内有大量渗出液。(2)水肿型病例见于头、颈和咽喉部水肿。急性淋巴结炎和肝、肾、心等实质器官发生变性,脾肿大罕见。(3)肺炎型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炎,肺脏切面大理石样变。
(1)注意饲养管理。避免拥挤和受寒,畜舍定期消毒。长途运输时要细心管理牲畜,避免应激因素,加强健康牛舍和周围环境的卫生管理。(2)常年发病严重地区,根据季节可进行预防性投药(氢氧化铅菌苗),用量按照体重100kg以上的牛皮下注射6ml,体重100kg以下牛皮下注射4ml。(3)发现本病时,应立即采取隔离、紧急免疫、药物防治(青霉素200~300万IU和链霉素200~300万IU,安乃近50ml联合肌肉注射或静注10%磺胺噻唑80~120ml和肌注头孢菌素80~100万IU)。对污染的环境用来苏尔、百毒杀进行彻底消毒。对脏器及病死牛的尸体进行深埋、销毁等无害化处理。
S858.23
B
1007-1733(2013)06-0076-02
201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