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飞 韩传平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泰安 271000)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有效预防控制感染的最简单、最经济的措施是手卫生,它能为医疗安全与服务质量提供保障,因此对手卫生已经引起全球的重视。但作者发现医务人员对洗手的指证掌握不够,尤其戴手套操作完毕摘手套后几乎不洗手,不管戴手套实施的无菌操作还是污染操作,摘手套后医务人员目前普遍存在的误区,认为戴上无菌手套,手就不被污染,操作完毕摘掉手套后就视为手仍是干净的,所以摘手套后认为不用洗手。事实上,手套的渗透性和手上常驻菌的移位已造成了手皮肤菌尘不同程度的污染,如果操作完毕摘手套后不洗手或不彻底洗手,仍然是直接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的重要途径和原因,为此作者就医用橡胶手套的渗漏与洗手依从性进行如下综述。
正确的洗手是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对此引起全球的重视。1985年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洗手与医院环境控制指南》,1995年APIC(美国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协会)发布了《医疗机构洗手与手消毒指南》,2002年10月CDC又发布了《医疗机构手部卫生指南》。我国卫生部颁布的《手卫生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对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作了相关的介绍,已引起医务人员对手卫生重视,洗手的依从性不断提高。
我国手卫生规范的洗手指征为:l)接触病人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的皮肤、黏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2)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时,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3)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4)脱手套后。目前以上指征均引起重视,唯独摘手套后洗手被忽略部分是因为操作时要带手套,认为不必洗手,65%的人认为戴手套就可避免手污染,而不重视洗手;45%的人不承认手卫生与临床治疗结果有直接相关性[1]。
1.1 手卫生与医院感染 国外学者在一项对日内瓦医务人员大样本的调查分析中,通过手卫生干预,洗手依从性从1994年的48%提高到1997年的66%并且含醇擦手剂的使用率显著提高。总体医院感染率由1994年的16.9%降至1998年9.9%。
医院感染病例多数为接触性传染,并且经手传播途径的医院感染比空气传播更具危险性[2]。根据标准预防的观点认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无论其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性的皮肤与黏膜,均需进行隔离[1]。
1.2 微生物学研究 根据细菌寄生深度的不同,通常将皮肤上的细菌分为皮肤暂住菌(transient skin flora)和皮肤常驻菌(resident skin flora)两类。暂住菌,处于皮肤表面或角质下表皮细胞上,无法在皮肤上繁殖,主要是皮肤接触的一些污染物且滞留于皮肤表层,种类差异较大,可出现高致病性微生物,大部分与宿主皮肤结合并不紧密,可用机械方法清洗或化学消毒及消除,当直接接触患者或者污染物时,双手成为交叉感染的媒介,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
常驻菌又称固有性细菌,或皮肤定植的正常菌群,常寄居在皮肤毛囊和皮脂腺开口处,它们藏身于皮肤缝隙深处,并在其繁殖。常驻菌很难被机械的方式清除,用肥皂和水洗手,皮肤细菌的减少每分钟只有50%。常驻菌的种类及数量经常保持恒定状态,致病潜力低,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导管相关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等。1990年Boyce J.M.等人报道心脏手术后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暴发,证实是由一位外科医生的手携带引起的。调查表明,医务人员中10%-78%的手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研究发现,在ICU67%的医务人员手上定植有真菌,最常见的是念珠菌属和红酵母属,呼吸科医生手中也发现较高的定植率[3]。
医院感染致病菌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至患者,通常包括五个重要的步骤[4]。第一步:微生物附着于患者的皮肤或者病员服、床单以及患者其他周围环境。第二步:微生物由病原体到达医务人员的手。第三步:微生物至少在医务人员的手上至少存活数分钟。第四步:由于忽略手卫生或手卫生不到位,手部微生物一直存在。第五步:受污染的医务人员的手又直接接触另一名患者,或是接触患者需要接触到的周围物品或相关医疗用品。
2.1 医务人员目前操作时戴橡胶手套的现状 我国目前使用的部分教科书在动、静脉采血法和静脉留置输液法的操作步骤中规定了戴手套[5]。谌安君对一所综合型三级甲等教学医院18个科室320名护士进行临床护理操作戴手套情况问卷调查显示:护士在晨晚间护理时戴手套率高达89.1%,而注射时最低,仅为1.9%。通过调查得出,护士戴着手套进行所有的操作,直到操作完毕摘手套,并且摘手套后基本上不洗手,因此护士在操作时只注重了单向的对自身的保护,忽视了护士和患者之间的双向保护和交叉感染。
2.2 橡胶手套渗漏性的研究 1987年CDC(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颁布对血液性疾病普遍预防的措施,包括通过戴手套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无菌橡胶手套使用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手术人员和患者之间病原体的交叉感染,比如 HIV或细菌[6]。
2.3 国际规定橡胶手套合格标准 根据ASTM(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规定的AQL(合格质量水平),外科手套的渗漏率低于2.5%,检查手套的渗漏率低于4%[7],审查为ASTM的测试。
2.4 橡胶手套的材质研究 LotharW.认为橡胶手套的渗漏性进一步分类为材质本身缺陷造成的渗漏和外界机械作用(如外科手术、仪器等)导致的穿孔。分析得出,手术中机械压力导致的穿孔高于材质本身造成的渗漏性。通过大量研究得出因材质缺陷而导致的橡胶手套的渗漏性为0.2%-3.27%。当机械作用和化学作用施加于橡胶的材质时,橡胶本身的脆弱性就会显现出来[8]。由于各种病毒分子的大小结构,如果乳胶手套的材质孔隙大于这些分子结构,就会穿透手套,菌尘污染到医务人员的皮肤上。如果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后摘手套双手未洁净或消毒,就会继续污染诊疗环境和致其他病人交叉感染[9]。
2.5 检测橡胶手套渗漏性试验 国外对手套渗漏性检测的相关测试为充气试验和水泄露试验。充气测试为把橡胶手套充气后密封手套的袖口,然后把手套放进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溢出,如果有气泡溢出,就意味着在气泡出现的部位存在渗漏[10,11]。水泄露试验,根据EN455-1,将1升水倒入手套中,2分钟后观察,在渗漏的部位做好标记[12]。
2.6 国外橡胶手套渗漏性的现状研究 国外相关调查表明日常工作时的洗手率(实际洗手次数/标准洗手次数)一般波动在17% ~75%[13]。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健康科学中心对221名医务工作者进行单盲观察,研究显示洗手率为41%[14]。关于手套渗漏导致医生和操作人员发生感染的情况已有大量报道[15,16]。Pinholes曾经报道,橡胶手套的渗漏率为1.7%-9%。
2.7 国内橡胶手套渗漏性的现状研究 陈杰等回顾性调查了武汉大学医学院同仁医院医护人员两年的洗手质量,发现医生与护士洗手质量相差较大,医生洗手合格率为68.8%,护士为89.61%,差异有显著意义。尹相毅调查医生卫生洗手合格率为5.63%,护士卫生洗手合格率为71.8%,卫生员洗手合格率为3.52%。外科组卫生洗手的清洁程度比内科组高,洗手的合格率也较内科组高,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
李小燕在调查中发现,医务人员工作年限3~5年和>5年两组之间戴手套前后手卫生执行率看,3~5年的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为75.0%,>5年的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手套工作的医务人员多数为检验人员,占总数的76.7%,工作<3年和>5年人员戴手套接触患者前后的手卫生执行率只有16.7%和15.7%。多数医务人员是在进行抽血或吸痰等污染较强的操作,护理人员多数为吸痰时戴手套,虽然在更换患者时更换手套,但其间不做任何手部卫生清洁;调查发现检验人员在手卫生方面的意识更薄弱。刘治清在调查中发现,口腔医务人员普遍误认为可以用戴手套来代替洗手,即使是洗手,也仅仅留于形式,因此戴手套时的洗手合格率低于不戴手套时的合格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戴手套代替洗手的现象在口腔临床比较普遍,但仅仅起到单向保护的作用,却容易把病原体交叉传播给其他患者,并且还可能污染公共场所的环境,形成医院感染的隐患。
随着我国医院感染相关卫生知识的普及,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虽有改善,但仍不乐观。多数医务人员只是局限于对手卫生知识的认识,但实际操作中正确洗手率较低。一项调查显示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有近50%的人是在不洗手情况下从事医疗活动,因而实际洗手次数往往较应该洗手的次数少[17]。我国各大医院医务人员只有三分之一做到必要的洗手次数[18],有资料显示护士平均洗手率仅为(16.36±12.95)%[19]。
2.8 橡胶手套术后破损的研究 手术结束以后立即检查操作过程中的所有手套有否破损:在手套中装满水,稍用力挤压,检查若发现有水渗漏,则定为破损。一副手套中任何一只破损,则定为此副手套破损[20]。在手术操作中,手套破损是一个普遍现象[21]。有文献报道[22],手术中手套的破损率在 13.3%-44.8%之间,在难产手术中手套的破损率为20.7%,在缝合中破损率为50%。Serrano等报道,有54%的手术医生没有注意到手套的破损。
有研究表明[23]:只需0.004 ml带有 HBV 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血量少50%以上。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且多为高危险性接触,如经皮肤接触。研究报道[24],手套如有一针孔大小的破损,20 min内可逸出18960个金黄色葡萄球菌。手术人员的手虽已经洗净消毒,但手术一段时间后仍可能有细菌繁殖,故保持术中手套完好非常重要。明确手套破损原因中以锐性器械(针、剪刀)为多,它不仅损伤手套也容易伤及医护人员身体,造成医患间的相互感染。
王岩[25]在研究中发现,术后组(手术结束脱手套时)发现手套破损人数最少,大多数发现手套破损时间为术后检查组(术后手套注水加压后)。手术时间>3 h(15.3%)的手套破损明显多于﹤3 h(7.2%)的手套破损(P﹤0.05)。452人中破损率为10.6%,共50只手套破损,多为术后手套注水加压检查时发现(33只),因而手套破损原因大多为原因不明(35只,占70%)。明确原因的15只中,依次为针误刺伤8只;剪刀损伤5只;持针器、镊子、钳子损伤各1只。因此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少因手套破损而导致的交叉感染,应选产品质量好的手套;手套一旦破损应及时重新刷手、更换手套;手套未发现破损但手术时间>3h,也应重新刷手、更换手套。手套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锐器伤可能会出现细小而不被发觉的破损,细菌和病毒可以通过手套渗透到手上或手套表面迅速繁殖造成污染。
2.9 操作时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手套是必要的接触传播预防措施,可以防止通过与感染者或污染环境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引起病原体的传播,但目前部分医务人员存在误区,认为戴手套可以替代洗手。有研究表明,在戴手套前和摘手套后不进行手部的清洁,多达30%的医护人员会将手上的细菌传播给他人[26]。
香港 Chau J.P.等[27]采用盲法观察病房医务人员手套使用情况,分层比较发现手套能将感染物从感染部位传给同一患者的健康部位、其他患者和周围环境;戴三层手套的医务人员完成一项工作后脱去外层手套,第二层手套仍会由于外出手套细小的渗漏或脱去外层手套时而被感染,因此,不能省略或简化清洗和重复使用手套,摘除手套后仍需洗手,戴手套前也应洗手。美国Olsen等[28]测试得出戴手套的医务人员的手微生物污染发生率为13%(11/86),其中使用乙烯手套者手污染率23.8%(10/42)明显高于使用乳胶手套者2.2%(1/44);通过防水测试、细菌穿透力、染色排除等评价聚乙烯或乳胶手套的完整性发现,使用乙烯手套者[42.6%(26/61)]手泄漏率也较使用乳胶手套者[8.5%(6/70)]高。霍普金斯大学护理学院Korniewicz D.M.等[29]对使用中的聚乙烯或乳胶手套的完整性进行了进一步评价,包含防水测试(645例)、细菌穿透力(50例)、染色排除(90例);防水测试中,聚乙烯手套可视缺陷为4.1%,而乳胶手套为2.7%;20%的乳胶手套和34%聚乙烯手套通过了防水测试,但允许黏质沙雷菌穿透;使用染色穿透力测试,聚乙烯和乳胶手套失败率分别为55%和3%。
多项研究表明,手套能减少手受病原菌的污染程度,但同时强调手套并不能保护医务人员的手免受细菌的污染。聚乙烯手套比乳手套更易受污染(10/42与1/44,P <0.01),使用后手套渗漏也更频繁(26/61与6/70,P<0.001)。即使有渗漏,手套77%的情况下能防止手污染,手套内细菌计数比手套外表面少2~4个log10值;32个渗漏中,知晓渗漏的医务人员比率为22%,大多数仅继发明显渗漏时才会发觉,因此医务人员无法确定有无渗漏,洗手仍应推荐[30]。
2.10 橡胶手套常见穿孔部位 Guo[31]研究发现橡胶手套的穿孔部位最常见于左手中指,约占22.73%;其次是左手无名指,约占18.18%;第三位是左手或右手的食指,约占13.64%;没有穿孔的地方是拇指和左手的小指。手套穿孔在手术操作中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观察发现穿孔率从15%-50%不等[32]。
根据手术的种类不同,橡胶手套的穿孔率不同。德国Harnoss等研究得出,建议手术第一医生和第一助理更换手术手套时间为90分钟,护士和第二助理更换时间为150分钟。经大量研究和文献证实,橡胶手套穿孔的部位和手术的类型有关。手术中,医生左手的拇指和食指部位的手套最容易被刺穿和撕裂。
相关研究的报道中,手套的使用者没有及时关注手套在外科手术中刺破、撕裂的时间[33,34]。
2.11 橡胶手套的渗漏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Andrew J.研究发现橡胶手套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而渗漏性逐渐增加。使用时间少于15分钟时,发现手套渗漏率为29.0%;使用时间超过15分钟时,渗漏率为45.1%。无粉橡胶手套的使用时间超过15分钟时,渗漏性比没有在临床使用过的手套存在差异性(P<0.05)。并且Andrew J.研究得出无粉橡胶手套随时用时间的增长,渗漏性增加,手套的保护作用随着使用和时间而降低。另外,无粉橡胶手套的病毒性渗漏低于带粉橡胶手套的渗漏性。
2.12 操作后及时摘手套 香港Guo等[31]的前瞻性随机研究认为95.5%的手套渗漏未被医务人员发觉,因此手套不能完全防止污染,摘除手套后手仍会被不同程度微生物污染。双层手套中内层手套的穿孔率(6/11486,0.5%)低于单层手套(76/1020,7.4%),外层手套的穿孔率为 6.82%(6/88)[35-37]。因此,橡胶手套很大比例的渗漏没有被医务工作者观察到,研究结果证实这一比例可以占到95.5%。
2.13 操作时不同患者间及时更换手套 1987年12月下旬至1988年1月,针对美国外科ICU和内科ICU爆发无硝不动杆菌传播的研究认为,在不同患者间不更换手套是其暴发重要原因[38]。美国Bobulsky G.S.等前瞻性研究27例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相关疾病的患者,认为艰难梭菌容易污染胸部和腹部,很容易传染给调查者,如果不及时更换手套,患者很容易有感染或定植的危险。医务人员在戴手套操作时,从同一患者污染部位转至清洁部位操作时要更换手套。当接触污染部位后、再次接触清洁部位或周围环境前要及时更换手套。Pessoa-SilvaC.L.等[39]在瑞士日内瓦一所新生儿室,观察了149次护理过程,皮肤定植菌占72.4%,其他的有肠杆菌科(n=55,13.8%),金黄色葡萄球菌(n=10,2.5%),真菌(n=7,1.8%)。皮肤接触、呼吸道护理和换尿布是升高细菌计数的独立相关因素;使用手套并不能保护医务人员手免受细菌污染。有关研究报道,一些操作者使用一副手套完成对20名患者的操作,并且手套清洗后重复使用高达50次[40]。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用乙醇处理过的橡胶手套的样品,15分钟的时间足以导致橡胶手套的材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因此,结果表明,橡胶手套不能重复使用于多个患者,使用后必须合理处理,而不是用肥皂或水清洗后继续用于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在使用手套时不能局限于对自身的防护,而是重视防止对患者的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有的护士在操作中,由于任务繁重,不洗手,而是像洗手一样洗手套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洗过的手套通透性增加,更利于细菌的转移,因此护士在接触患者前后以及护理两个不同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并洗手。
如今,医务人员防护措施的积极开展,特别是在手套的使用上显著增加,但大量医务人员误认为戴手套操作起到了完全防护的作用,摘手套后也不用洗手,APIC调查,乙烯手套有4% ~63%,橡胶手套有3%~52%的不可见渗透性,也就是说带手套不能完全屏障病原微生物,因此不能充分地保护工作人员,也不能充分防止交叉感染[41]。并且,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可出现对手套的划痕或穿刺伤,无意中产生对手部皮肤的污染。国外学者研究证明外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手套的破损率高达18%[42]。因此,摘手套后要及时的清洁消毒双手。
研究发现,由于工作繁忙,每天接诊患者的数量大,医务人员在接触每位患者之间不更换手套现象很普遍。Thompson在一个长期护理机构中的研究发现医生在应该带手套时的实际带手套率达到82%,但应该换手套使按要求完成的却只有16%。因此,正确、及时的使用和更换手套是阻止感染继续蔓延的便利和经济的方式。德国Popp W.等人回顾性分析表明,许多发展中国家重复使用便宜的外科手术手套是常见的导致大量不安全的因素。
影响手部卫生依从性的主要障碍包括:l)工作量太大,太忙(调查显示,工作越忙,洗手率越低);2)没有时间;3)医院工作区域的洗手池太少;4)担心频繁洗手产生对皮肤的过度刺激;5)手看起来不脏;6)缺少个人责任感;7)不愿承认手部卫生对临床治疗结果有影响[43-45]。
而戴手套操作完毕摘手套不洗手除以上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摘手套后医务人员目前普遍存在的误区,认为戴上无菌手套,手就不被污染,操作完毕摘掉手套后就视为手仍是干净的,导致摘手套洗手依从性低。
4.1 行为教育与反馈 Comly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行为教育与反馈,使医院的感染率有30%下降到12%。尚少梅等选择两所规模、条件基本相同的综合医院,对其中一所进行历时1个月的行为教育,采用集中讲座培训,发放宣传资料并要求护士长参与监督等形式,结果显示实验组平均洗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证明多渠道多方位的宣传教育可以促进护理人员洗手行为的依从性,提高洗手率。操作完毕摘手套后洗手更需要观念教育。
4.2 提供便捷的手部卫生设施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满足医务人员对便利设施要求也能促进手部卫生行为的改变[46]。Freeman的研究中,当病人的床边都设置了洗手池后,医院的感染率将下降26%[47]。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提供方便的手部卫生产品,如无水洗手剂,可大大提高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洗手的依从性。
4.3 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Semmelweis总结得出:在开展一项行为改变的运动前说服领导者是最重要的。要使领导者参与到项目中这一观点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它包含了组织文化和行为科学方面的内容[48,49],我们需要领导者树立榜样并且给予承诺。临床调查也发现,护士长的洗手行为对临床护士最能产生有益的影响。
4.4 酒精类无水快速手消毒剂的使用 相对于皂液,无水消毒洗手液具有以下优势:1)无水洗手液使用快速、方便;2)使用无水洗手液可以节约工作时间、提高效益;3)无水洗手液具有出色的杀菌效果;4)无水洗手液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小;5)使用无水洗手液可以提高医护人员对洗手规范的依从性。摘手套后医务人员误认为手是干净的,而不用洗手,也主要是从肉眼看到手皮肤是干净的,在此情况下也正是使用无水速干手消毒剂的指证。
大量研究及文献得出医务人员操作完毕摘掉手套后及时洗手是阻止和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但手卫生的提高和理念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医院及政府方面的积极干预。因此,及时有效的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尤其解除医护人员操作完毕摘手套后手是干净的,不用洗手的错误观念,是逐步降低院内感染的关键。
[1] 高淑平,段红林,邓小芬.强化临床护士戴手套操作意识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5):736.
[2] 钟秀玲,程棣研.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07-115.
[3] Griffith H M.Strategies for direct third-party reimbursement for nurses[J].Am J Nurs,1982,82(3):408-411.
[4] Pittet D,Allegranzi B,SaX H,et al.Evidence-based model for hand transmission during patient care and the role of improved practices[J].Lancet Infect Dis,2006,6(10):641-652.
[5] 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71-391.
[6] Dodds,R.D.A,Guy,P.J,Peacock,A.M,et al.Surgical Glove Perforation[J].Br J Surg,1988,966-968 .
[7]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Materials.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Holes in Medical Gloves:D5151-92.In:Annual Book of ASTM Standards[J].Philadelphia,Pa,1992:190.
[8] Clark L J,Sherwin R P,Baker R E.LateX condom deterioration accelerat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I ozone[J].Contraception,1989,39(3):245-51.
[9] John M.Richards,DDS,MS,Robert J,et al.Permeability of lateX gloves after contact with dental materials[J].Am J Ort,1993,104(3):224-229.
[10] Bennett B,Duff P.The effect of double gloving on frequency of glove perforations[J].Obstet Gynecol,1991,78:1019-1022.
[11] Thomas S,Agarwal M,Mehta G.Intraoperative glove perforation-single versus double gloving in protection against skin contamination[J].Postgrad Med J,2001,77:458-60.
[12] 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sation.EN 455-1:1993 E.Medical gloves for single use.Part 1:requirements and testing for freedom from holes.Milton Keynes,England:British Standard Institute.
[13] LarsonE,Mcginly K,FogliaA,et al.Handwashing practices and resistance and density of bacterial hand flora on two pediatric units in Lima Peru[J].Am J InfeXt Control,1992,20:65-72.
[14] Larson E,Kretaer EK.Compliance with handwashing and barrier precautions[J].J Hosp Inf,1995,30:88.
[15] Brough,S.A,Hunt,T.M,Barrie,W.W,et al.Surgical Glove Perforations[J].Br J Surg,1988,75:317.
[16] Palmer,J.D,Rickett,J.W.S.The Mechanisms and Risks of Surgical Glove Perforation[J].J Hosp Infect,1992,22:279-286.
[17] 网常卿,王淑香,王云芬,等.109名医护人员手带菌的监测和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5,5(1):47.
[18] 王晓敏,苟淑萍.洗手现状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1995,11(9):43.
[19] 尚少梅,郑修霞,王宜芝,等.临床护理人员洗手行为的观察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6):455-456.
[20] 赵建珍,倪惠娟.妇产科操作中手套破损的发生率及发现率[J].生殖与避孕,2005,25(7):441-442.
[21] ShelleyC&PatriekD.Frequency of glove perforations and subsequent blood contact in association with surgical procedures[J].Am J Obstet Gynecol,1993,168(5):1354-1357.
[22] Serrano WC,Wright JW&Newton ER[J].Surgical glove perforation in obstetrics Obstet Gynecol,1991,77:4525-4528.
[22] Arena B,Maffulli N,Vocaturo l,et al.Incidence of glove perforation during caesarean section[J].Ann Chir Gynaecol,1991,80(4):377-380.
[23] 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35-536.
[24]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9-130.
[25] 王岩,周雷,赵菁,等.术中手套破损的现状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7):792-794.
[26] 关雪.医用手套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3):43-45.
[27] Chau J P,Thompson D R,Twinn S,et al.An evulation of hospital hand hygiene practice and glove use in Hong Kong[J].J Clin Nurs,2011,20(9-10):1319-1328.
[28] Olsen R J,Lynch P,Coyle M B,et al.EXamination gloves as barriers to hand contamin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J].JAMA,1993,270(3):350-353.
[29] Korniewicz D M,Laughon B E,Butz A,Heidecke C D,et al.What is the appropriate time-interval for changing gloves during surgical procedures[J].Zentralbl Chir,2010,135(1):25-27.
[30] 胡必杰,陆群,刘滨,等.手卫生最佳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87.
[31] Guo Y P,Wong P M,Li Y,et al.Is double-gloving really protective?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glove perforation rate among perioperative nurses with single and double gloves during surgery[J].Am J Surg,2012.
[32] Macintyre IM,Currie JS.Avoiding eXposure to HIVand hepatitis[J].BMJ 1993,306:335.
[33] Green,S.E,Gompertz,R.H.K.Glove Perforation During Surgery:What are the Risks[J].Ann R Coll Surg Engl,1992,74:306-308.
[34] CoX,M.J,Bromberg,W.J,Zura,R.D,et al.New Advances of Electronic Devices in Hole Detection[J].J Appl Biomaterials,1994,5:257-264.
[35] Naver LP,Gottrup F.Incidence of glove perforations in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and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double gloves:a prospective,randomised controlled study[J].Eur J Surg,2000,166:293-295.
[36] Marín-Bertolín S,Gonzales-Martinez R,Giménez CN,et al.Does double gloving protect surgical staff from skin contamination during plastic surgery[J].Plast Reconstr Surg,1997,99:956-60.
[37] Brown JN.Surgeon protection:early recognition of glove perforation using a green under glove[J].J R Coll Surg Edinb,1996,41:395-396.
[38] Patterson J E,Vecchio J,Pantelick E L,et al.Association of contaminated gloves with transmission of 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 var.anitratus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J].Am J Med,1991,91(5):479-483.
[39] Pessoa-Silva C L,Dharan S,Hogonnet S,et al.Dynamics of bacterial hand contamination during routine neonatal care[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4,25(3):192-197.
[40] Kotilaine H.In vitro evaluation of gloves.In:Symposium on lateX as a barrier.[Abstract].Washington,D.C.:Molecular Biology Branch,Division of Life Sciences,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April 1989.
[41] Lason EL and the 1992,1993,and 1994 APIC Guidelines Committee.APIC guidelines for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APIC guidelines for handwashing and hand antisepsis in healthcare settings[J].AMJ infect Control.1995,23:251-269.
[42] Kral JN,Beie M,Hofmann F.Surgical gloves-how well do they protect against infections[J].Gesundheitswesen 1999,61(8):398-403.
[43] Boyce JM.It is time for action:improving hand hygiene in hospitals[J].Ann Intern Med,1999,130:153-155.
[44] Lason E,Killien M.Factors influencing handwashing behavior of patient care personnel[J].Am J Infect Control,1982,10:93-99.
[45] 尚少梅,郑修霞,王宜芝,等.医院感染与洗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1):78-80.
[46] Harvey MA,Critical-care-unit beside design and furnishing:impact on nosocomial infections[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niol,1998,19:597-601.
[47] Freeman J.Prevention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by location of sinks for hand washing adjacent to the bedside.Precented at:33rd Interscience Conference on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October17-20,1993:New Orleans,La.
[48] Chein EH.Organizational culture[J].Am Psychol,1990,45:109-119.
[49] Seto WH.Staff compliance with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s:application ofbehavioral sciences[J].J Hosp Infect,1995,30:10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