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芳,司秋霞,毕振云,窦荣花
(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沧州061001)
患者女,41岁,农民。因头颈部及四肢不自主运动1 a,于2012年10月27日入院。患者1 a前出现头颈部不自主运动,逐渐出现四肢不自主运动,以右侧肢体明显;表现为挤眉弄眼、头部不停摇晃,说话音调改变;双上肢舞蹈样动作,站立不稳,走路摇摆;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时加重,安静时症状减轻,睡眠时消失;性格有所改变,脾气较前暴躁,反应稍迟钝。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无类似疾病家族史。查体:高级智能记忆力、计算力减退,理解力、定向力正常;颅神经检查正常,K-F环阴性,心肺正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肿大;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下降,四肢腱反射活跃,双侧肢体深浅感觉未见异常,双侧巴氏征阴性。ESR 25 mm/h,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范围。铜蓝蛋白0.308 g/L(正常范围0.2~0.6 g/L)。头MRI及MRA均未见明显异常,脑电图轻度异常,腹部彩超检查肝胆胰脾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亨廷顿病?于上级医院行基因检测后确诊。西药给予氟哌啶醇,开始剂量每次0.5 mg、3次/d,1 周后改为每次 1 mg、3 次/d;黛力新,每次1片,2次/d。治疗3周后,患者头颈部及肢体不自主运动程度明显减轻。
讨论:亨廷顿病又称亨廷顿舞蹈病或慢性进行性舞蹈病,为进行性发展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变性疾病。1842年 Waters首次报道,1872年George Huntington首次对该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并指出其具有遗传性,该病遂以其名字命名[1]。本病主要侵犯基底节和大脑皮质,以尾状核、豆状核为主,也常累及大脑皮层的额叶和颞叶[2],造成舞蹈样运动、认知障碍、精神异常。本病好发于25~50岁,男女均可发病[3],发病后平均生存 15~20 a[4]。个体后代50%受累发病,偶见散发病例,人群发病率约为5/10万。CT或MRI检查,其特征性表现为基底节及皮层脑萎缩[5]。已知其致病基因为IT15基因,其1号外显子含有一段多肽性三核苷酸[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CAG)]重复序列,当CAG重复拷贝数>36次即发病[6]。但引起其异常拷贝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存在许多理论和假说,其中细胞凋亡学说流传较广[7]。临床表现方面,精神障碍及高级智能减退,患者可有情绪激动、记忆力下降等表现,严重和晚期时可出现痴呆;运动障碍,早期可出现站立不稳、精细动作困难等,逐渐发展至舞蹈动作。也有部分病例不表现为舞蹈动作,而以少动—强直综合征或肌张力障碍为表现,此种约占5%,在20岁之前的早发病患者常见;而50岁以后的晚发病患者舞蹈症状较突出。患者的其他神经系统表现为腱反射亢进,但巴氏征很少出现。西医目前缺乏根本性治疗,只能从临床症状的三方面给予对症治疗。控制不自主运动药物有丁苯喹嗪、氟哌啶醇等,抗精神异常药物有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等,改善认知功能药物有盐酸美金刚、盐酸多柰哌齐等。本例中应用氟哌啶醇控制控制不自主运动,黛力新调节情绪,取得了一定疗效。
[1]王瑞,赵莘瑜,焦淑洁,等.亨廷顿舞蹈病4家系报告[J].郑州大学学报,2012,47(3):408-410.
[2]Vonsattal JP,Myers RH,Stevens TJ,et al.Neuro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Huntington's disease[J].J Neuropathol Exp Neurol,1985,44(6):559-561.
[3]蒋雨平.临床神经疾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90-291.
[4]严亚萍,张宝荣.亨廷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1,11(1):30-34.
[5]冯一鸣,张东友,汪晶,等.亨廷顿病的影像学表现[J].临床放射性杂志,2008,27(10):1426-1428.
[6]林珉婷,甘世锐,陈万金,等.Huntington病两家系基因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8,8(1):124-128.
[7]张伟.细胞凋亡在亨廷顿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7,34(3):28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