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五十衣帛”“七十食肉”解——兼谈孟子养而后教的王天下之道

2013-04-07 08:19:16李博昊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食肉王道老者

李博昊

(吉林大学 珠海学院 中文系,广东 珠海 519041)

一 老有所养,王道之始也

对于“五十衣帛”,“七十食肉”的阐说,赵岐曰“树桑墙下,古者年五十,乃衣帛矣”。又“七十不食肉不饱”。朱熹云“五十始衰,非帛不暖;未五十者不得衣也。”“七十非肉不饱,未七十者不得食也”。均指出人至五十岁需衣帛以暖,至七十岁需食肉以饱,却未言原因。 “《管子·立政篇》云:‘刑馀戮民,不敢服丝。’然则非刑馀戮民,可以服丝矣。《春秋繁露·服制篇》:‘散民不敢服采,刑馀戮民不敢服丝。’然则散民不敢服采耳,丝得服也。又《春秋繁露·制度篇》:‘古者庶人衣缦。’缦,无文帛也。《尚书大传》:‘命民得乘饰车軿马,衣文軿锦。未有命者,不得衣,不得乘。庶人墨车单马,衣布帛。’然则命民亦得衣文,不命之民亦得衣帛。……《盐铁论》:‘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礼记·王制》言“庶人无故不食珍”。则衣帛与食肉不仅为身体康健,更与人的社会身份密切相连,是人所处地位的象征。而国家对达到衣帛与食肉年龄标准之人的供养,则是养民礼民之心的外在表现。

《礼记·内则》言“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指出三代君王皆对老者有所供养,只是“燕礼,设宴于寝,行一献,坐而饮酒至醉;飨礼,设宴于朝,依尊卑为献;食礼,设酒不饮,以食为献”。《礼记·祭义》言“天子巡狩,诸侯待于境。天子先见百年者。八九十者东行,西行者弗敢过,欲言政者,君就之可也”。彰显出国家对年长者的礼遇。

“六十宿肉,已非肉不饱矣,至七十益可知。”故孟子所谓“五十衣帛”,“七十食肉”之“五十”与“七十”当解为概数,此言意在强调统治者对长者的尊重。在战国冷兵器时代,人口的多寡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甚至决定国家的兴亡,为此统治阶级往往会有“夺民”之举动。在《孟子》中,梁惠王曾不解“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此即折射出统治者对人口数量的重视。而孟子衣帛食肉之语乃是对梁惠王之问的解答。天下多战,百姓渴望安定平静的生活,求壮有所用,更欲老有所养。统治阶级若能使老者“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则会令民心所向。此即为王道之始。

二 教民从善,王道之本也

孟子五十衣帛、七十食肉之语在《寡人之于国也》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均有提及,而申说君主王天下之道是两文的共同主旨,故对于衣帛食肉的解读可两文互参。两文承接此句的论说均为“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此句之前,《寡人之于国也》为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齐桓晋文之事》则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为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两文均指出民可养生丧死是制礼义的前提,礼义得制民则从善,民心向善则天下得治。

《孟子·尽心》言:“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章指言“王政普大,教其常业,各养其老,使不馁乏。二老闻之,归身自托,众鸟不罗,翔凤来集,亦斯类也”。注言“所谓无冻馁者,教导之使可以养老者耳。非家赐而人益之也。”孟子强调制民之产需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此后教导子民树桑养畜,进而趋民从善。此乃统治者的责任。《周礼》言大司徒之责为“以保息六养万民……二曰养老……”表明国家已经设有专门的管理养老事务的官员。

朱熹言“五亩之宅,一夫所受,二亩半在田,二亩半在邑。田中不得育木,恐妨五谷,故于墙下植桑,以供蚕事”。政府教导民众于墙下植桑以使五谷生长;在家畜蓄养之时勿行兵役与徭役,令家畜兴旺。杨伯峻译此段为“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丝棉袄了。鸡狗与猪等等家畜家家都有饲料和工夫去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肉吃了”。政府亦会参与树桑和养畜,五亩之地或是其开辟的植桑之所,种桑养畜之目的或为照顾年老而无家庭供养之人。政府此种行为即是保民的一种表现,亦是“教”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谓“教”,《说文解字》言“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这种“施”与“效”不仅体现在引导民众保其温饱上,亦典型体现在对孝义的践行之上。《礼记·内则》言“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自有虞氏至夏商周三代,国家均对老人有所供养,虽然对于贵族和庶人所养的地点迥异,但在尊老养老上是一致的。“王者之养老,所以教天下之孝也。而必于学者,学,所以明人伦也。人伦莫先于孝悌。人君致孝悌于其亲长,下之人无由以见也,故于学校之中行养老之礼,使(庶民)得于听闻观感。一礼之行,所费者饮食之微,而所致者治效之大也。”[1]P20《礼记·乡饮酒义》言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君子之所谓孝者,非家至而日见之也;合诸乡射,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矣。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正义曰“此明党正饮酒、正齿位之事”。行乡饮酒之礼时,六十岁以上的人坐,五十岁以下的人站着侍候,听候差使,这表明对长辈的尊重。六十岁以上的人三盘菜,七十岁的四盘……表明对老者的奉养。百姓观此而后在家能孝顺父母,善事兄长。教化于是成立,国家遂得安定。君子教导人们行孝的方法不必挨家按户去宣扬,也不是每日召见而加以戒论,只要在乡射的时候把他们集合起来,教他们乡饮酒的礼法,亦即建立了孝顺悌爱的德行。《管子·入国》言“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所谓老老者,凡国、都皆有掌老,年七十以上,一子无征,三月有馈肉;八十以上,二子无征,月有馈肉;九十以上,尽家无征,日有酒肉。死,上共棺椁。劝子弟:精膳食,问所欲,求所嗜。此之谓老老”。统治者入国四十天即五次督行包括养老在内的九种利民政教,用意亦为使庶民明人伦之义,行孝悌之举,进而维护统治秩序。

《管子·牧民》曰“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但君王若不制礼义导民从善,民不会自知礼节荣辱。孟尝君养士,使之衣食无忧,然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言“吾尝过薛 ,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可见“教”之重要。老者无冻馁,王道得始;民从君为善,国家遂兴。此即五十衣帛、七十食肉所彰显出的孟子“养老”而后“教民”的王天下之道。

[1]谢鲁元,王定璋.中国古代敬老养老风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食肉王道老者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青年生活(2020年27期)2020-07-30 13:26:54
最可爱的老者
黄河之声(2020年19期)2020-03-15 08:35:36
Meat-eating plant discovered in Canada加拿大发现食肉植物
老者堪当大任
特别健康(2018年4期)2018-07-03 00:38:10
傲邦虽有效 幸福是王道
看看你是不是天生“食肉瘦” 解开DNA之谜&重回瘦身正轨!
街边老者弈(外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38
老僧也食肉——怀素草书《食鱼帖》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diffusive contaminant release from permeable sediment layer under unidirectional unsteady flow*
老者之悟
小说月刊(2014年9期)2014-04-20 08: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