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月钞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描述身处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安娜与一位军官的婚外恋的感情故事而历来为读者多重解读。作品深入细致地突出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的主题,主人公安娜为寻得真爱而不得不在世俗传统道德与自由爱情之中愁肠千结。作品引人的心理描写,安娜在快乐时的烂漫,悲伤时的无助,深陷家庭和婚外恋的纠缠,不安灵魂的迷茫痛苦,都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身处不幸婚姻围城中的女性,追求作为人的本能快乐和受世俗压抑的心理斗争的真实场景。
安娜是一个悲剧人物,托尔斯泰塑造这个人物形象引发人们对于传统婚姻家庭和爱情的思考。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类精神活动主要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人的本能就是追求快乐,一如婚姻不幸的安娜希冀美好爱情的降临。但身处世俗社会的人要遵守一定的社会准则,承担一定的责任。当人不小心犯错误就会受到来自超我的谴责。安娜出轨的行为不仅引来世人唾弃,她自己也深陷痛苦,一方是可亲可爱的儿子,所谓的正直的丈夫,一方是带给她无限快乐的情人。她不愿舍弃任何一方,却不能两者兼得。当本我、自我和超我不能得到平衡的时候,人就会失去健康的人格,面临精神崩溃。
本我是最原始的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它代表了人的本能,欲望和冲动,不受任何理性、道德、法律和各种社会习惯的约束,它是无意识的,完全按照快感原则,要求满足原始本能的需要。自我控制本我,是保护精神调节因素,以免本我造成危害。
安娜的姑姑为她包办了婚姻,嫁给大她二十岁的丈夫——卡列宁,卡列宁只关注仕途安慰,对安娜没有爱情,他们之间只是由传统的婚姻维系,安娜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爱倾注到她的儿子——谢辽查身上。“她望着他那冷冰冰的、一本正经的脸,特别是他那对现在使她感到惊奇的、撑住圆礼帽边缘的大耳朵,心里想。……特别使她吃惊的,是当她遇见他时所产生的那种对自己不满的感觉。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熟悉的感觉,也就是对丈夫关系上的虚情假意。她以前没有注意到这种感情,现在却十分明白而痛苦的意识到了。”[1]P104对于丈夫,安娜所给予的只是妻子应当给予的回应,没有强烈的爱情的成分。当弗伦斯基第一次遇见安娜时发现“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掠过,仿佛她身上洋溢着过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里,忽而从微笑中露出来”[1]P63。安娜年轻,美丽,富有生机活力,内心情感丰富,但是丈夫古板,冷漠,在他身上安娜得不到所需要的激情,本我被压抑着。平淡的家庭生活,以及可爱的儿子使安娜与丈夫相安无事。理智使安娜习惯了对人冷漠,只关心前途和荣誉的丈夫,本我的冲动被压抑着。她心中强烈的向往爱情的愿望被平淡的家庭生活掩盖着。自我与本我的调和,使压抑着的本我隐藏了起来,但是一旦本我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破坏性,它就会使自我处于艰难抉择的境地。
弗伦斯基浪漫多情,他和安娜一见倾心,对于弗伦斯基的热烈追求,安娜刚开始理智拒绝,可是压抑着的对于爱情的渴望战胜了理智,本我战胜自我,她不顾卡列宁伪善的劝阻,世俗的嘲笑,毅然与弗伦斯基结合。在生下女儿后,尽管离婚不成功,安娜抛开她所爱的儿子谢辽查,背负着抛夫弃子的骂名和弗伦斯基一起私奔国外。
在国外,安娜沐浴在美满爱情的阳光下,“随着健康恢复而增长的生的欲望是那么强烈,生活环境又是那么新鲜,那么使人愉快,安娜觉得自己幸福的不可饶恕。她对弗伦斯基越了解,就越爱他。她爱他,为了他也为了他对她的爱情。能够完全占有他,这一直使她感到快乐。同他亲近,她总觉得很快乐”。“照她看来,他显然赋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理应担任重要的职务,但他却为了她牺牲了功名,并且从无怨言,他对她越来越宠爱,时刻留意不使她觉得所处的地位不光彩。像他这样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不仅从来不敢违抗她的心愿,而且简直毫无自己的意志,总是一味迁就她”[1]P446-447。在国外的时光,安娜是快乐的,爱情的甜蜜和幸福使她忘掉了她以牺牲自己的名誉和儿子的痛苦。本我的实现是以自我的牺牲为前提的,但这种牺牲是安娜所甘愿的。
作为一个敢爱敢恨的新女性,安娜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这在遇到弗伦斯基后,她的里比多找到了投射的对象。安娜的潜意识受到本我的支配,遵循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追求情感,性欲的满足。快乐原则可以看做生命的基本原则,追求快乐,消除压抑。但是,快乐原则作为一种原始冲动,在现实世界必然遭到碰触。所以安娜与弗伦斯基的爱情在现实中又受到各种力量的拉扯,使安娜在和弗伦斯基、卡列宁的三角关系中纠结痛悔。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解释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相互斗争,较量的过程。
安娜一面享受爱情的激情,一面又对自己的处境堪忧,“她觉得自己罪孽深重,除了低首下心,请求饶恕,没有别的办法。如今在她的生活中,除了他以外没有别的人,因此她只能向他要求饶恕。她望着他,深痛的感到屈辱,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一切都完了,’她说,‘我除了你,什么也没有了。你要记住’”[1]P148-149。本我旨在追求快乐,却不考虑现实的阻碍,安娜在疯狂地享受自己美好爱情的同时也在忍受着内心的超我——世俗道德观念对自己的谴责。后来安娜与弗伦斯基的恋情被卡列宁知道后,安娜要求离婚,而卡列宁不同意,安娜伤心欲绝。“她呜咽着,整个胸脯一起一伏,哭得像个孩子。她哭,因为她想把自己的地位肯定下来的幻想破灭了”,“她没有力量拿它去换取一个抛弃丈夫和儿子、同情人姘居的女人的那种可耻的地位”,“她永远得不到恋爱的自由,却从此要成为一个有罪的妻子,时刻提心吊胆,唯恐自己的罪行被揭露,让人家看到她为了同一个无法跟她共同生活的独立不羁的陌生男人发生可耻关系而欺骗丈夫”[1]P284。安娜希望与情人相守,但处在婚姻围城中的她身上背负着荡妇的恶名,本我的追寻快乐,渴望拥有美好爱情的的欲望被超我——传统婚姻家庭观念压制着。
安娜知道婚外恋是不光彩的事情,她为自己情妇的地位感到羞耻,她向卡列宁忏悔正是表达了内心超我对于本我的谴责。传统家庭观念深深影响着安娜的思想,但是爱情的快乐又使她放弃不了弗伦斯基,本我和超我不停地纠缠着安娜。后来安娜病好后,三人的关系依然没有妥善解决,安娜婚姻名存实亡,丢掉家庭,安娜与弗伦斯基私奔国外。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受三个主人的指使,因此也是一个受到三种不同危险威胁的一个可怜的家伙:这三种危险分别来自外界,来自本我的里比多和来自超我的严厉性。[2]P181安娜的婚外情使她享受爱情幸福的同时也饱受内心思想的折磨,安娜勇于追寻爱情,按照本我的追求快乐原则,每个人都享有权利追寻幸福,但是处在当时传统伦理道德的时代,安娜内心传统婚姻家庭观念,本我和超我激烈地较量和纠缠。造成安娜自杀有很多原因,她的情妇的地位,社会对她的不认同,世俗伪善的道德对她的排斥,丈夫的不同意离婚以及情人最后的变心,都使安娜看透人生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选择卧轨自杀来结束痛苦。
在安娜生女儿时,她激烈的态度,本我和超我的极度纠缠将三人的关系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安娜追求爱情的“我”(本我)和想忠于婚姻的“我”(超我)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对了,’她说,‘对了,对了,对了。我就是要说这个。你别以为我怪。我还是同原来一样……可是另外一个女人附在我身上,我怕她,因为我爱上了那个男人,所以我恨你,可是我忘不了原来那个女人。那个女人不是我。现在的我才是真正的我,才完完全全的是我。我要死了,我知道我快要死了,你问问他吧。’”[1]P395本我和超我的纠缠疯狂地迷乱着安娜,使她痛不欲生。
自我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与外界环境的交往中形成的。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和谐的桥梁。安娜说,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没有罪,我需要爱情,我需要生活。安娜追寻爱情,享受爱情。追寻快乐,是每个人都享有的权利,在品尝幸福爱情之后,安娜情妇的地位,使她处境尴尬,社交之门对安娜紧紧关闭。“他心里明明知道社交界的门对他们是关闭的,但他还是在尝试,看社交界的情况是不是有了改变,会不会接纳他们。但他很快就发觉社交界的门对他个人是敞开的,但对安娜却是关闭的。”[1]P505弗伦斯基的看法其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安娜婚外情的态度。
安娜生存的社会环境虽然属于贵族上流社会,但道德状况普遍败坏,在他们当中,家庭破裂已是普遍现象。丈夫欺骗妻子,妻子背叛丈夫,贵族仕女们几乎都有“外遇”,所有的“合法的”家庭外面几乎都有“非法的”婚姻补充形式。人们寡廉鲜耻,道德沦丧,到处是伪善的面孔。对于安娜的婚外情,所谓的上流社会将其视为道德极其不能容忍的事情,而私底下他们自身的行为龌龊不堪,完全有悖道德,对于这些伪善的道德,安娜看破了这一切,厌恶这一切,她不愿意过虚伪的生活,明知会遭遇社交非难,硬要向世俗的伪善道德挑战。安娜去剧院看戏,结果造成不愉快,这使安娜备受压抑。虽然她曾经抗争但依然改变不了事实。
安娜希望她所爱的两个人——弗伦斯基和儿子能在一起,但是离婚迟迟不能解决,这个愿望也就不能实现,安娜失去儿子并且连社交也不能正常进行,社会对她身份地位的不认同,安娜感到非常痛苦,在她抱着最后希望去找她唯一可以倾诉的陶丽时遇到吉娣,吉娣对她的态度让安娜感到屈辱。“我知道,凡是正派的女人都因我的身份不愿见我。我知道,自从我为他牺牲一切的最初一刹那起,情况就是这样!这是报应!嗐,我真恨死他了!我来这儿干嘛呀?只有更痛苦,更难受!”[1]P722
本我和超我的激烈斗争使安娜精神近于崩溃。安娜心中的超我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本我追寻爱情的快乐使她视爱情为全部,对待爱情的态度也越来越极端,这时,自我处于一种危险之中,安娜更加努力并且费尽心机的想拴住弗伦斯基的心,结果却使弗伦斯基离她越来越远:“‘我需要爱情,可是没有爱情,因此一切全完了’。她重复着说过的话,‘也应该完了。’”弗伦斯基的变心,使安娜对于爱情彻底失望。安娜以死来维护她那一直小心翼翼经营着的爱情,追寻爱情没有错,每个人都有追寻快乐的权利,但所谓的上流社会的伪善的道德,只许私底下偷情,一旦如安娜光明正大的追寻爱情便立马又被遭到嫌恶。对于世俗的伪善的道德,对于已经变质的爱情,安娜不惜牺牲生命去抗争,去嘲笑那些所谓的正经的人们,正经的上流社会的贵妇人。本我追寻快乐同伪善的超我的较量的结果是安娜以身殉情。安娜的死敲醒了弗伦斯基的,敲醒了那个处处充满伪善道德的社会。
综上所述,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角度分析安娜的命运,可以看出安娜的命运充满着追寻爱情快乐之本我与世俗传统家庭观念伪善道德之超我的矛盾和纠缠,自我作为协调本我和超我的润滑剂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本我和超我的激烈纠缠使得安娜最终为了追寻理想的爱情选择以身殉情,她的死敲醒了背叛爱情的弗伦斯基,敲醒了她所生活的所谓上流社会的伪善道德。
[1]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草婴,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2]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超越快乐原则[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