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文化: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

2013-04-07 02:22:50周华琼
关键词:大学学校建设

周华琼

(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22293)

行为文化: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

周华琼

(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22293)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一所优秀的大学必有优秀的文化传承。大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核心,行为文化是关键。文化建设的成效要通过全体大学人共同遵循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和检验。当前教师的治教、治学行为,学生的学习、道德行为,学校的行政行为存在一定的缺失。由此建议,以行为科学理论为指导,发挥校长的核心表率作用,采取真抓、实抓、狠抓等有效措施;以常抓不懈、长期坚持的恒心,使行为文化建设彰显硕果。

大学文化;行为文化;行为科学;行为文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经历了升格、更名、转型、合并、圈地、扩招等外延拓展之后,终于可以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搞内涵建设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对大学而言,文化强校已成众多大学共识。校长们意识到,要真正办好一所大学,有充足的经费,有气派的大楼,有博士点、硕士点,能挤进重点高校之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先进的大学文化,要真正认识大学的本质、大学的使命和社会责任,遵循教育规律、科研规律,重塑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科研氛围,重塑大学的社会形象,这就是当前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本文拟就大学行为文化的重构进行全面探讨。

一、大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核心,行为文化是关键

按大学文化的一般概念和分类,大学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精神文化、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1],其中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灵魂、支柱,它涵盖了大学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凝聚了大学的文化底蕴,集中体现了大学的价值取向。物态文化包含学校校舍建筑、园林绿化、人文景观和教学设施等组成的物理空间以及由物理空间体现的人文意境。物态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条件保障,也是大学精神的物化。制度文化是指以其大学自身的文化精神而建立起来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和一系列规章制度及其相应的组织制度理念。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大学文化的制度性、规范性保障。行为文化是人们作为行为人,在具体的日常活动中所蕴含的文化形态的总和,行为文化并不等同于行为,而是透过行为(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生活旨趣等)折射出人们的信仰、精神、素养、价值取向、文化品位。大学的精神文化、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的作用、效果,即大学的文化力,最终是通过全体师生员工的行为显露出来的,正如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甚至一颦一笑,无不显示这个人的气质、素养和文化品位一样。一所大学,如人们常说的“北大人”、“清华人”、“复旦人”、“交大人”,他们在百年名校学习、工作、生活,受到学校特有文化的长期熏陶,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使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会带有学校独特的文化烙印。在这里一所大学的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能被世人切实感受。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大学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大学行为。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样,检验一所大学文化建设的效果,不必设置繁琐的评价指标,可以从教师、学生、员工的言行举止中处处感受到。有“中国居里夫人”之称的吴健雄就曾经说过:“什么叫一流大学?只要在周末晚上去看看那里的灯火是否辉煌。”[2]看学风,你只要看图书馆有多少学生在埋头阅读?看学校的管理水平,你只要看随机抽查的学生宿舍是否整洁?校园里有纸屑是否有人俯身拾起?一场演出结束了,曲终人散,场内是一片狼藉还是干干净净?看学生素养,可看师生路上相遇,是礼貌招呼还是形同陌路?食堂吃饭、周末乘车回家,人多拥挤,是自觉排队依次等候还是插队、挤占?采血车进校,不作动员有多少人慷慨撩膊无偿献血?又有多少人加入志愿者行列踊跃参加社会公益服务?可见,一所大学的文化建设,最终还是要由行为文化来检测,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当前,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大家的兴奋点还是集中在精神文化、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层面。办学时间较长的学校都在努力发掘、重拾失落的历史文化传统。水平较高的学校都在探讨、借鉴国外名校的办学经典,构划各自的办学理念、治校模式,还推出了林林总总凝练文化精华的校训。在物态文化建设方面,连绵多年的校园、校舍建设高潮,使办学条件大有改善,有的甚至已有过度奢华之嫌。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这几年由于教育部教学评估的推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也已相对完善,虽然这些规章制度有的并不合理,有的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但毕竟是有了。现在,大学文化建设最薄弱、最滞后,也是最有难度的,应该是行为文化建设了。俗话说,“知易行难”、“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如果行为文化建设不早抓、真抓、实抓、狠抓,学校风气未有实质性改观,则学校文化建设只是虚功一场。

二、大学行为文化的缺失

毋庸置疑,国人对如今大学的状况并不满意,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的办学行为,教师治学和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和道德行为的缺失,甚至是严重的缺失,以至我国高校难出杰出人才和杰出成果。

(一)教师治教、治学行为的失范

现在有些教师上课,学生来不来,他不问;上课纪律差,打手机、玩游戏、打瞌睡,他不管;学生学习状况,他不闻。上课的内容往往像放了多年的老唱片,懒得花精力更新,一下课,马上离开教室,跑的无影无踪。课外,对学生没有作业和阅读要求,即使有作业,也不批改。临考前以复习为名,有意泄露题目,以虚假成绩,图皆大欢喜。研究生导师,一年没跟自己的弟子见几次面,甚至还有叫不出学生名字的,所以《科学时报》上曾有一篇题为“上次见老师是多久以前的事?”的文章,反映了学生的不满和期盼。其实大学是授知者、求知者共同的精神家园,师生关系无论是心灵上还是空间上都应非常密切,大家靠的很近,可以随时坐而论道。可惜现在的师生情疏远了,冷漠了,有人感叹教师这个最神圣的事业,现在仅是谋生的职业,甚至是副业了。

在治学上,受浮躁世风影响,急功近利,追求快速成名,快速致富,那种“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甘愿寂寞、甘愿清贫、执着研究的人的确少了。不是说中国出不了诺贝尔奖得主吗?杨福家在他的一次讲话中提到以色列222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达·尤内斯,她和她的团队曾经历了25 222次失败[3]。这样的代价,我们愿意耗吗?现在有的教授,只是凭以往的声望四处找关系,拿课题,拿经费,然后打包给研究生去做,自己只是个科研老板,长此以往,能指望出大的成果吗?

(二)学生学习行为、道德行为的失落

大家都在抱怨,当今的大学生学风不正,刻苦学习的少了,混文凭、混学历的多了,道德行为不端的也多了。杨东平编的那本《教育:我们有话要说》中有篇《丑陋的大学生》[4]写得尖锐,读来令人震惊。文中指出:我们的大学生,沉湎于舞厅、歌厅、餐厅、游戏机、麻将台;考试作弊成风,成绩差的只求“雄纠纠气昂昂,跨过及格线”,成绩好的只是为了博取奖学金;学生宿舍凑钱雇保姆打扫卫生;女学生进娱乐场所陪酒陪舞;还有堂堂高等学府大张旗鼓开展的“文明修身运动”,要求学生做到的竟然只是小学生都能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有的学校提出口号,要求学生上课“三带三不带”,即带课本、带笔记、带笔,不带零食饮料等,这还是对小学生的启蒙要求。有一位北大研究生,因家贫受人捐助,但他隐瞒早已退学的事实,继续索要资助,用以开办公司,购买住房。真相暴露后,气得捐资人将其告上法庭[5]。所以人们有理由怀疑,这难道是我们要的大学生?是将来的社会精英、国家的栋梁之才?

(三)学校行政行为的失当

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说要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可结果呢?是知识分子更尊重官员了。试看学校凡有庆典,主席台官员排位,谁前谁后,谁中谁边,煞费苦心,而在国外,教授们坐在台上,官员们坐在台下,那是很正常的事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说:“大学教授没有话语权,只能去迎合权力,或者主动去做官,特别是最近这十多年,大学行政化越来越严重,学术精神萎缩得很快”,“十多年前,给教授一个行政职务,他还会犹豫,怕耽误了学术,现在呢?一个副处长、处长的职位都会有好多教授去竞争,在行政化的教育体制下,大学里追求卓越的风气变成了追求官位,崇尚学术变成了崇尚权力,权力变成了学校运转的中心”[6]。只可惜好多苦学多年卓有才华和造就的学者也义无反顾地风风光光步入官场,这不知应该是荣耀还是悲哀?难道这“学而优则仕”的铁律真的不可改变吗?原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王冀生在“提倡由教育家办学”一文中,也尖锐地指出:“官僚化的行政体制对我国大学的侵袭十分严重,大学内部的运行机制几乎完全行政化,校部机关臃肿,权力过大,人浮于事,不像学府更像官府了。”[7]一些大学领导关心的是眼前的政绩,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热心去做,对隐性的、后效的事就没兴趣。领导作风也过于强势,缺乏民主精神,以行政权力指挥学术,而不是将服务职能放在第一位,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大学行政权力、行政机构的强化,使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学术机构的性质日趋弱化。

三、加强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思考

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观念难,改变一个人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更难。大学文化建设也是这样,提出、阐述大学文化精神不易,但要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循付之实施的行为更不易,这将是一个漫长的不懈努力的磨练过程。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四风:校风、教风、学风和行政作风。这里就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提几点建议。

(一)要重视行为科学的研究

钱学森生前十分主张创建有中国特色的行为科学,他把行为科学列为现代科学技术九大门类之一。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是由于人们本身内在的需要而产生的。依此理论,在行为文化建设时,不但要看到学校各类人员的行为是否失当,更要透过行为现象,分析产生不当行为的动机、背景和原因,简单地禁止、批评甚至处罚的做法并不可取。杨福家在分析教师到处兼课兼职现象时举例说,他听一位教师的实话实说:“现在的工资制度是基本工资加岗位津贴,而岗位津贴大大超过基本工资。我们退休后,岗位工资没了,收入大大减少,养老、医疗怎么办?我的一个同事在心脏里装一个支架就要7万多,全部自费。我现在不抓紧挣钱行吗?”看来要解决教师的“走教”问题,光有师德之类的说教还不行,背后还有工资待遇问题、社会保障体系问题。还有,青年教师住房解决不了,结不了婚,成不了家,他怎么能安心工作呢?

人的行为不但是人的本能和心理需求所驱,还与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行为科学的环境论学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看作是与特定环境相联系的产物”[8]。按此理论,在看待大学校园的不当行为时,要分析社会大环境和学校的小环境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学校鞭长莫及,但学校的小环境的改变却是大有作为。现在要从小环境改良着手,从学生宿舍、班级最基层抓起,营造正气,逐步转变学风、教风、校风。

(二)行为文化建设要真抓、实抓、狠抓

知行理论告诉我们,“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真能知则真能行”。现在讨论大学文化已有时日,或者说已有认识,也有头绪,但如果不能付之实施,化为行为,则只能说明我们对大学文化的意义、内涵尚未真知,所以不能真行。

似乎已经习惯于空谈,现在的很多讲话、文章,只是提出目标和要求,至于如何去实施,对不起,没想过,没想好,这好比我们的目标是过河,然而怎么过不知道,结果目标永远达不到。大学文化建设也一样,现在的关键是拿出实施办法、措施来。其实不是没有办法,只是愿不愿意去认真做,如:

(1)既然认识搞学术研究,需要独立、自由、宽容,那么为什么不下决心改变那种急功近利的科研管理行为、给科研人员更多的研究自由呢?按照现在的考核办法,陈景润多年不出论文,恐怕年年过不了关,甚至连教授、博导等资格都危险。据说日本的诺贝尔奖得主益川敏英竟然对英语一窍不通,这样的人如果在中国,外语考不出,升不了职,当不了教授,有什么前途?不是吗,我国有很多颇有才华的人因外语较弱被卡下去了。还有在杨福家报告中常举的普林斯顿大学的两个例子:一位叫怀尔斯的教授9年没发表文章,校长、系主任也不问不管,9年后,他解决了世界数学362年未解决的难题―――费马大定理,获得当今数学最高奖。还有一位纳什教授常年患精神疾病,学校关心他,给他温暖,为他创造研究条件,32年后才出现奇迹,199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奖[9]。如果在我国,是否能宽容他们这么长时间不出论文,不出成果吗?

(2)既然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那么为什么不下决心改变满堂灌、填鸭式、仅把学生的头脑当作知识仓库的教学行为呢?现在大学里已有很多海归教师,他们在海外都做过学生,当过教师,都懂得如何开展课堂讨论、辩论,如何培养学生好奇心和兴趣,如何鼓励求异思维、发表独立见解。现在大家都认为教学就应该这么做,否则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为什么不能移植国外先进的教学范式呢?

(3)既然认识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那么为什么不下决心加强实践训练呢?据《北大批判》的作者薛涌对北大的回忆:“我在堂堂的中文系读了四年,除了毕业论文外,总共就有过两次写作经历,加在一起才三四千字。”而他介绍说,“在耶鲁,一门课一周至少要阅读222页的书,还要写一篇二三十页的论文。”[12]原来美国学生实际能力强是这样训练出来的,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一学呢?所以讲得严重一些,其实并不是不知道怎么做,也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想这么辛苦的做,只要真想做了,就会成功。

(三)行为文化建设既要培育文化共性,又要铸就文化个性

人们为什么对大学怀有特殊的敬意和羡慕?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作为大学人,学识渊博,温文尔雅,品格高尚,不媚权,不媚钱,不媚俗,这应当是大学人的本色。作为大学,人们以为那是知识圣地、学术殿堂,所以,大学应当坚守学场的本质,而不应当蜕变为准官场,准商场。我们应当回归大学的原旨,这是当前大学文化建设的共性。

然而在共性的基础上,大学还应当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文化,世上著名的大学学府大都是这样。如北大、清华,同是中国顶尖大学,但在长达百年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个性文化。笔者在网上曾看到一篇描述两校文化差异的文章,作者认为,在民主与科学方面,北大人似乎“民主”色彩更浓,清华人“科学”精神更深;北大人更强调个性自由,清华人更推崇团队合作;北大人思想更活跃,清华人做事更务实;北大人遵循“道并行而不相悖”,对形形色色的想法、意见包容度大,清华人遵循“行胜于言”传统,不尚空谈,因此有“北大人醒的早,起得晚”,北大人“想法多”,清华人“办法多”之说。当然这种差异只能意会,只是一种模糊认识,很难说准,且只是“量”的差异,而非“质”的差异,然而这种描述有一定的社会认可度。两校文化各有特色,但决无高下优劣之分。我们总是说目前我国大学千校一面,没有特色,若要改变,从文化特色做起,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四)行为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校长的表率

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该校的校长。”可以说一所好学校,必曾有过一位或多位具有崇高办学精神和治校理念并身体力行的著名校长。当初张伯苓办南开,千方百计筹款无数,但他自己生活很俭朴,他从住家到学校有好几里路,可他不坐汽车,刮风下雨,天天来校上班。他常邀请教授一起吃饭,有时还会光顾教职工的住宅,了解其家里情况。炎热天,他家有一台冰箱,他会与大家一起分享冰块,有人从新疆给他送来哈密瓜,他也会分给大家共享,这就是一位著名校长的平民风范。又如梅贻琦刚就任清华校长,就宣布削减自己的校长权力,以“我从众”的民主方式治校,开会讨论校务工作,他很少先发表意见,总是听大家讲,一旦形成决议,他会坚决执行。他不强势,不居高临下,却赢得了师生的心,成了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李登辉主政复旦时,他规定“每日每餐,轮流邀请学生四五人与他在膳厅同桌共餐,以此了解学生情况,听取学生意见”。李登辉一生培养学生数以万计,主持复旦大学42年,但他“自奉俭节,不事资产”,“在他逝世的那天,他的侄辈打开他的保险箱一看,空无所有”,[11]这样的校长,值得后人在复旦建“登辉堂”,以资永久怀念。再有建国初,北大校长马寅初,他曾将自己健身的心得经验写成文章,送到北大学报主编翦伯赞那里,翦认为校长这篇文章学术性不够,不予发表。一个学报主编敢拒发校长文章,而校长竟然也不以为忤,一时传为学界美谈。

当前大学的文化建设,期盼校长的就是能在各方面发挥表率作用。

(五)行为文化建设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我们似乎已经习惯搞运动了,总想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大张旗鼓,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笔者发现一些学校抓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往往总是先成立校一级整顿校风、教风、学风领导小组,一把手挂帅(实质是挂名),然后抽调干部成立工作小组和办公室,学院、系也成立相应机构,然后是召开动员大会、誓师大会,拉横幅、贴标语,接下来学习文件,对照检查,制订措施,最后是总结交流,大谈成绩,一套完整的程序走完了,事情也就“告一段落”了。这样做,也许能奏一时之效,也可显示领导的政绩,但真能持久见效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试图毕其功于一役,是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可取的做法,还是要打持久战。台湾有所东海大学,他们把培养学生劳动习惯视为美德,该校没有清洁工,校园、教室、宿舍、厕所清扫全部由学生承担,劳动作为一门必修课,计学分。他们常年坚持不放弃,学生劳动蔚然成风,勤劳美德,广受赞扬,东大毕业生成为用人单位首选。看来,我们也要这样,看准了目标,就要不放弃,不动摇,坚持到底,必有成效。

[1]蔡劲松.大学文化的四个层次[N].中国教育报,2227-11-13(4).

[2]杨福家.建世界一流大学靠什么[J].教师博览,2225(3):2-3.

[3]杨福家.对教育改革,必须有更大的作为[N].文汇报,2212-21-28(2).

[4]杨东平.教育:我们有话要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82.

[5]裘沛然.人学散思[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228:79.

[6]朱清时.大学的文化:浮夸与创新[J].煤炭高等教育,2227(6):1-5.

[7]王冀生.提倡由教育家办学[J].现代大学教育,2227(5):52-57.

[8]王一多,孟昭勤.当代行为科学天性论与环境论之比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版),1995(6):42-48.

[9]杨福家.当代大学的使命与大学生的责任[J].世界科学,2226(6):33-38.

[12]薛涌.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229.33.

[11]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大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225(12):148,247.

Behavioral Culture:the Ke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Zhou Huaqiong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200093,China)

The soul of a university is its culture.An excellent university must have its own splendid university culture.I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it’s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ulture that is the core,while the key stays behind the behavioral culture.The effects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w ill be tested and performed by the behaviors of all the people of the university itself.There have been many defects in nowadays’university behavioral culture,such as the inappropriate behavior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by the teachers,the retrogradation of study and moral behaviors by the students,and the improper adm inistrative behavior of the university.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behavioral culture could only be effective when we follow the rules of scientific behavior,let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 play a leading role,take strong measures,lay stress on the effects,and keep them thatway for a long term.

university culture;behavioral culture;behavioral science;construction of behavioral culture

G 112

A

1229-895X(2213)22-2161-25

2212-29-21

周华琼(1963-),女,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教研究、德育研究。E-mail:hqz2929@163.com

猜你喜欢
大学学校建设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