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何以可能

2013-04-07 01:21刘超良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创新型应用型创新能力

刘超良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湖南娄底4170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再一次激发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情,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任务。在一阵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呼声中,不同层次的高校都纷纷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子。毋庸置疑,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要的应然之举。然而,面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教主题,我们有必要思考: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创新人才何以可能?对这一问题,至少应探讨4个步骤的问题:

一 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获取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应具的特质是:博专结合的知识储备,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良好智能,积极的价值取向、奉献精神和强健的体魄。

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职能不同,所需要人才的专业特质和标准也不一样,因此,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在专业层级和标准上应有区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ISCED)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类。从工作职能而言,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从事科学研究,探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并转化为科学原理;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

社会发展需要各级各类人才的支撑,各领域各行业的创造性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引领。为促进社会发展,无论是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都应具有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能力。创新型人才并非存在于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之外,而是培育于其中。无疑,学术型人才因需要从事探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科学研究而必须具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而应用型人才以学术型人才创造的科学原理和新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那么,应用型人才还需不需要创新?如果需要的话,应需要什么层次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应用型人才从事的不是探求与发现,而是应用科学原理或新知识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在科学原理和新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需将科学原理和新知识内化于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再结合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运用于实践。应用型人才对知识的加工处理与运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对知识进行创新性运用的过程。因此,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应用性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创新型人才是否可以培养

创新型人才至少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清楚地知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的后天所得。可见,人后天所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人为性”。这一“人为性”说明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以通过人的学习和社会实践而获得。

为讨论以上问题,首先有必要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两个概念进行细分。创新意识是表现在创新活动中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包括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中提供具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包括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的记忆力和创新性思维力。

从上述概念而言,如果一个人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应该就是创新型人才。接下来的问题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否可以培养?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都是通过后天的“教”与“学”而获得的。那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素养能否通过“教”与“学”而获得呢?“教”的活动由施教与受教构成,是人际之间的活动。人际之间的活动对于个体主观性的东西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否合适与有效,这有赖于个体的状态。教必须依赖于学,而学不一定依赖于教。知识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获得,但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则难于通过课堂教学而形成。因为,其一,它们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场景,是不能抽象和剥离的;其二,不能给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规定“标准答案”,故不能以统一的试卷来进行考试。

上述分析表明,除了有关创新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教授以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其它的途径来获得。其它的途径是什么呢?答案其实已经隐藏在对问题的分析之中,那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活动。

三 地方本科院校能培养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

一般而言,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于教学型大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人才类型上,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并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毋庸置疑,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按照《国际教育分类标准》(ISCED),在应用型人才中,有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分。其中,工程型人才由研究生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由本、专科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由此而言,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是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主要是处于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以掌握和应用技术手段为社会谋求利益的人才。技术型人才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其知识满足“必需、够用”即可,即具有宽泛而非专深的知识面,有较强的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为有效地解决社会生产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技术型人才应具有创新技术和方法的能力,为此,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等创新意识也应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创新技术和方法是在工作现场和生产一线表现出来,创新动机和创新意志也不能割裂现实的场景,那么,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的什么成分呢?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看,学校能培养的只能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兴趣和创新情感。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知道,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素质的空间并不大。所谓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只能是远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创新思维、创新兴趣和创新情感,因为,只有这些创新素质可以迁移到学生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至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整体形成与发展还需进入现实的社会实践领域方有可能。

四 地方本科院校何以培养创新型人才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其培养的素质只是创新思维、创新兴趣和创新情感。在学校教育中,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考虑创新环境的创设,还应考虑创新的激励机制,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外在因素;同时,还应该考虑如何将创新型人才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实践教学等途径之中。

我国自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来,高等教育便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改革。时至今日,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尽管如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这一改革进程仍然较为迟缓。在一定程度上,这与地方本科院校欠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有关。对此,地方本科院校应构建创新型的校园文化。创新型校园文化应具有自由、民主、开放、进取的特征,鼓励批判,追求卓越,谋求新异,包容失败,让学生在良好的创新氛围中养成创新意识。

教育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目前,由于激励不够,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对创新活动积极性不高。对此,建立创新的激励机制是有必要的,不仅应建立教师创新激励机制,也应建立学生创新激励机制,即形成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培养的制度,以及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和绩效的评价体系。通过创新激励机制的实施,调动教师和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授受为主,那么,哪些知识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用呢?自然是那些内含现代科技、文化成果的知识和如何创新的知识。还有,知识要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就应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这也就需要运用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诸如探究法、讨论法、案例法、情境法等,这些方法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课堂教学要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的知识应具有创新性价值,教学的方法应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课外活动能给予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的自由空间,有利于形成学生多元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这些都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在课外活动中,尤其是有关学科、学术方面的大型赛事,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应摒弃那种封闭管理、全程指导的做法,让学生自主地寻求社会支持,独立地策划、组织、开展,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培养专业兴趣,发展良好的个性和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包括试验、实训、实习、产学研合作教育等形式,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目的。在这些实践教学形式中,实训和实习主要是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于现实情境以使学生获得专业技能和能力,很少内含创新的成分。实践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有所作为的是实验教学和产学研合作教育,这要求两种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具有创新的成分。

回顾上述探讨的问题,可做如下小结:

第一,社会发展需要各类型各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的是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二,创新型人才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培养,创新的知识和创新的思维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获得,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在现实的实践场景进行。

第三,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其创新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兴趣和创新情感。

第四,地方本科院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创设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实施创新的激励机制,并将培养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实践教学等途径中。

猜你喜欢
创新型应用型创新能力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