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特约记者 乔琚
微软集团执行副总裁陆奇:要能想象框架之外的世界
《支点》特约记者 乔琚
本刊资料
最重要的是做出了什么成果,至于是用什么方法做到的,并不重要;要遵守规则(Rules),但是条规(Guidelines)可以被打破。
他有工程师的单纯执着,也有领导者的开放与达观,陆奇——这位搜索引擎的奇才在2008年离开服务10年的雅虎之后,与微软执行长鲍尔默深谈6个小时,继而打消了回中国大陆发展,或是改行做风险投资的念头,成为微软企图在网络搜索市场与谷歌分庭抗礼的领军人物。不到一年,Bing (必应)在陆奇之手诞生。虽然“必应”目前的用户仍未与谷歌齐头并进,但是,陆奇无疑已经创造了网络科技界的一段传奇。
从中国大陆一个偏远小镇上走出,到攻读美国顶尖学府卡内基美隆大学的博士;从一名幕后默默耕耘的工程师,到全球高科技企业龙头微软集团的执行副总裁兼微软在线集团总裁。在陆奇身上,融合了许多看似冲突、却相当协调的特质。
他为人谦逊而积极,做事认真而自在,学习自信而不断,特别是他的热情与平易的风格,让周遭的人不会感觉到压力。与陆奇谈过话或听过他公开演说的人都会觉得很过瘾,因为他总是倾囊而出,用心分享自己的每一步成长,让听者受益匪浅。
通常,陆奇喜欢穿着印有“Bing”的马球衫,一条牛仔裤,这身打扮似乎已经成了他的标记,一如他低调、不张扬的行径,但却有深度的内涵。
加入微软之后,陆奇比以往更加谨慎。当微软公司向世界宣布陆奇的加入时,没有一家媒体的记者能够当面采访到他本人。直到数月之后,《纽约时报》才刊登了一篇在微软总部的专访。此文一出,媒体争相转载。
一段时日之后,陆奇陪同微软执行长鲍尔默出席花园科技协会的演讲活动,这是他第一次在华人场合公开出现。当我最近再见到他时,他已经成为了这个社团的主讲人。
台下的他很低调,台上的他则激情飞扬,畅谈自己从读书、做研究员、工程师、到进入大企业转型做营销、管理的经历。
走下讲台时,陆奇顿时被人群围绕,但无论是老朋友或者是仅一两面之缘的朋友前来打招呼,他总能凭借非凡的记忆力认出他们,然后拿出笔来,写下自己的电子邮件。对于观众的提问,他总是耐心地一一答复——这就是陆奇,见到他,就如一道加州的阳光。
对于陆奇的背景,其实您“必应”一下就知道了:他来自江苏的小镇,考上复旦大学,来到了大城市上海,不过他大概也想不到,自己会因为一次聆听卡内基美隆大学教授克拉克(Edmund M. Clarke)的演讲而改变了一生。教授对陆奇的研究领域十分感兴趣,不仅鼓励他申请留美,而且减免了他的申请费用。他的经历中,在许多人看来的“苦”,对他却是深刻的学习,“我很珍惜。”
离开雅虎,暂别硅谷,陆奇举家迁到微软总部。在硅谷再见到陆奇,他一样的笑容,一样的活力,言语间是更多的心得与体悟。
加入微软其实是一个意外。陆奇说,就在他已离开雅虎,为下一步做准备时,一位好友打了电话给他说,微软执行长鲍尔默要约他喝咖啡。“我们就约在圣荷西(San Jose)市中心的一间咖啡店,聊了6个小时。”谈话内容广泛,聊着聊着,让陆奇惊讶的是,鲍尔默当场邀请他加入微软,而且赋予他一项使命 ——振兴微软网的搜索市场。
温和的陆奇有着过人的战斗力,“机会永远留给准备好的人。”无论是他被教授相中,抑或接过雅虎帅印,这些机会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陆奇深知微软对他有很高的期望,而他对于这样的压力却也处之泰然,他的工作哲学之一就是:不要把对自己的期望设得太高,也不要预设立场,但要很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找到最适合的合作团队,定义出自己该努力的方向,然后就去努力实践。
“自信”、“做自己”,是陆奇追求梦想的重要理念。“无论任何事情,都要把它做对。”陆奇说,他并非目标导向的人,设立目标也不是最重要的。只有不断地检视,对周遭一切有非常深入的了解,把事情做对,许多正向的结果就自然会出现。
一直在主流大企业里服务,且一路晋升,陆奇认为在职场上未必有一层“天花板”,虽然华人骨子里的文化与美国的主流文化存在差异性,但是陆奇以为这层障碍得看自己如何去面对它。他举例说,在会议中,如何适切地表达十分重要,并非高谈阔论,而是要言之有物,能够保有团队的重要性,把分内的工作呈现得很清楚,让发言有分量,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从工程技术出身,现转战市场营销,成为管理者,陆奇的转型无疑是成功的。他不讳言,自己并不是天生的营销高手,但在微软的世界里,他不断学习,尤其是他每年都会参与微软最知名的“CEO高峰会”。在这里,他目睹了全世界最顶尖的企业掌舵者,包括鲍尔默以及沃尔玛执行总裁等等,“他们都在不停歇地自我充电。”
进入营销领域的确是项挑战,“我不是像乔布斯那样的天才,天生就会做营销,但无论如何,最关键的就是深入了解产品。”
他强调,产品有两种不同的营销渠道,一是技术导向,从工程师的眼光来看产品,而且对产品的每一个细节了如指掌;另一个就是以商业市场为导向,用客户的眼光来看产品,深度了解客户的喜恶。
他觉得两者都有道理,换句话说,只有企业领导者能够从其中一个方向着手,带领产品发展,对产品有很高的敏感度,这才是最重要的。
最为经典的例子仍属乔布斯,他集技术、设计与营销于一身,把产品做到最精致,并且掌控每一个上下游厂商的环节,把产业链转化为价值链,创造了“苹果神话”。
陆奇对苹果公司有很深的研究和感受,他强调,苹果在产品设计上可称为传奇,它的营销手法更是“强中之强”,“正因为它深知要以产品为中心。”
面对谷歌甚至雅虎,“必应”要面对层层挑战。陆奇认为,从搜索和服务的角度来说,用户体验至关重要,其背后的技术支援极具挑战性。陆奇表示,要聆听客户的声音,客户的反馈是制定市场策略的好方法。也是在一次访谈中,陆奇指出,科技与人性要能做出最佳的结合,尤其是在搜索这一块,要能够“读”出使用者想要搜寻的东西,是谓制胜之道。
陆奇对搜索市场的大赢家都有深入剖析,“你要了解竞争对手。”甚至于在竞争的同时,也可能产生合作机制,无论是脸书(Facebook)强调的透明度、谷歌在数字时代的进取态度,还是亚马逊如何在有限的盈利模式中创造优势,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刚离开雅虎时,市场都在预测陆奇的下一步是什么?
在硅谷这么多年,许多人都以为,陆奇要去创业了,但他却出人意料地投效了微软。为什么不创业?陆奇的自我期许是“把事情做好”。
他形容,自己就好像是一名医生,必须尽责把病人照顾好,更不可能开刀开了一半,就把病患留在手术台上一走了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陆奇一直觉得好的技术能够对人类做出重大的贡献,而他现在正处在这样的平台上。
虽然没有真正创业的经历,但是,以陆奇的历练,足以让他对创业公司建言。他深觉,虽然在科技领域当中,已有不少掌控市场的大企业,但初创公司仍有出头的机会。也有人如此形容,就因为雅虎有了缺失,才有谷歌的乘势而起。
陆奇强调,若小公司能够发挥它的核心价值,做出大公司缺乏的东西,或做出更佳的技术,一样有机会。他还说,小公司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快,管理模式重视创新,有些大企业就如被吸干的电池,已经丧失了创新的来源,也不容易再吸引好的人才,反而是充满活力的初创公司能激发创意,“微软也在投资初创公司或是寻求并购初创公司的机会。”
陆奇每一步的虚心学习,都用在日后迈向不凡的道路上。
陆奇记得在念博士时,霍夫曼院长告诉他,博士班不是教你如何做研究,而是教你如何做对事情,那么好的结果接二连三地就会出现。
进入高科技产业之后,陆奇愈发明白了教授话中的深意,“我们身处在科技导向型的世界里,如何把事情做好、做对,愈发地重要。”教授同时教了他解决问题的三个原则,一是了解自己处境,二是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三是你要改变什么,要如何改变。陆奇奉其为圭臬,作为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准则。
刚进入IBM做研究的时候,陆奇记得他的第一个老板告诉他,最重要的是做出了什么成果,至于是用什么方法做到的,并不重要;要遵守规则(Rules),但是条规(Guidelines)可以被打破。“问题就在于什么是规则,什么是条规。”陆奇意有所指地说,无论是在做研究或者是在工作上,要做出好的结果,往往一成不变或固守陈规不是解决事情的态度,要能想象框架之外的世界。
在陆奇的工作哲学中,似乎少有做不到的事。“事在人为”,他说,最重要的是能够突破心理障碍。陆奇也曾分享领导者的特质:“脚踏实地,勇于给自己挑战,眼光往前看,不钻牛角尖,努力迈进”。他珍惜每一个能够学习的机会,“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十分幸运的人。”在硅谷多年,眼见世界上最顶尖的创意人才,都是值得学习的典范。
现在,同样地,在人才济济的微软,他吸收精华,因为:每一天都是新的学习,每一天都是新的一页,每一天也都能创造出不同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