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视角下江苏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2013-04-07 08:49刘忠和
唯实 2013年12期
关键词:生产性第三产业产值

谢 浩 刘忠和

产业融合视角下江苏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谢 浩 刘忠和

一、从数据看江苏省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2011年,即使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江苏实现生产总值仍然比上年增长11%,虽然低于2010年12.6%的增长率,仍然高于全国9.2%的增长率。从各项宏观数据看,2011年全省经济基本实现平稳快速增长。

1.江苏省三次产业整体发展情况

2001年以来,江苏省经济总量不断上升,总产值由2001年的9456.84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9110.27亿元,增长了5倍之多。与此同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总值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持续增长态势。其中,第一产业的增值总体稳定,第二、第三产业均实现了较快增长。由图表1可以看出,2003年至2009年,江苏省第二产业的增幅均大于第三产业。2010年和2011年全省第二产业产值增速分别为17.17%和15.86%,均低于第三产业25.70%和21.66%的产值增速。江苏省近年来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差距开始收窄,三次产业总体结构趋于合理。

数据来源:根据国泰安数据库,区域经济数据库整理得。

2.全省第二、第三产业的相关性分析

分析江苏省2001年至2011年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数据,第二、第三产业基本实现同步增长。据十年数据计算得,二者的相关性系数高达0.90,呈现显著性相关。由此,可以看出江苏省第二、第三产业间的内部联系十分紧密,相互作用也十分明显。鉴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所显现的产业边界模糊的趋势,本文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以2005年至2011年江苏省制造业产值为系列X(x1,x2,…,x7)参数;以江苏省对应年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产值(交通运输、仓储、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科研和技术服务等行业产值之和)为系列Y(y1,y2,…,y7)参数,构建江苏省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性模型:

输入数据,所得相关性结果为:0.995。这一结果表明全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极高的相关性,使得江苏省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同步发展有了很强的内部结构基础。数据来源:根据2012江苏省统计年鉴整理得。

3.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发展现状

2011年,江苏省制造业产值为20978.51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94.16%的比重。而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达43832个,总产值为103114.89亿元,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实现了22.6%,29.3%,25.1%,32.4%,21.9%的高速增长,分别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总产值6.3%,3.81%,7.41%,11.3%,14.41%,累计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总产值42.23%。

根据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关联的属性,我们将江苏省2011年交通运输、仓储、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科研和技术服务、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产值之和,看作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产值。2011年全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为7326.62亿元,占全省2011年服务业总产值29.04%。另根据2012江苏省统计年鉴2011年服务业产值数据,分析得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批发零售与房地产业)占第二产业比重38.81%;消费性服务业(住宿餐饮、居民服务、教育文化等产业)占服务业产值比重26.05%。江苏省的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中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结构基本合理,而与现代产业体系直接相连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比较中,后者占一定优势。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比重仍占很大部分,说明江苏省服务业粗放型经济特征依然比较明显。

4.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优势明显

2011年,全省R&D经费支出突破千亿,为1071.96亿元,R&D支出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2.18%,高于全国平均1.81%的支出强度。截至2011年,全省科技机构总计9061个,其中科研单位136个,大中型工业企业67256个,高等院校647个,科技活动人员81.62万人。以此为基础,2008年至201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值年均增长27.1%。201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累计38377亿元。据江苏省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底江苏省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达301家,其中国家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为71家,占全国总数20.5%。2011年数据显示,江苏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4%,自主创新优势显著。

二、以产业融合为抓手推动江苏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根据我国2007年以来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和相关学者对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立足于江苏省产业发展情况,我们认为现代区域产业体系的定义为:以加强自主创新、产业集聚和信息化支撑为路径,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三次产业间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性的融合生长。

三次产业融合的关键在于现代产业体系中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即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化制造业、信息传输、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行业的高度融合,不断延伸三次产业体系中的产业链。构建过程中,要重点加强实现三次产业的信息化,特别是进一步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同时,也要加强三次产业的科技含量,扩大高端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增强成果转化。产业集聚是形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立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要加快实现产业集群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同时欠发达地区要积极对接相关产业转移,以此促进本地产业的转型升级。

1.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第二、第三产业融合

服务业可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与制造业直接配套相关的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本身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制造业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是加速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的关键环节。区别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粗放式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产业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信息、物流、金融、保险、会计咨询、法律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和人才服务等。

在全球产业结构软化、服务化的趋势下,江苏省应加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先进制造业提供金融、技术和知识等服务的能力和深度嵌入制造业研发、创新、管理和售后服务产业链的能力,通过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良性互动来加快江苏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步伐和提升我省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2.加速信息化进程,提高先进制造业现代化水平

发源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鲜明特征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特别是对高端制造业的融入渗透,其主要目标在于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可以说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为仍处经济危机的欧美国家提供了走出泥潭的方法——制造业回归。在此背景下,江苏省作为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前沿,将会承受更大的制造业流失风险。因此,在积极转变传统制造业路径依赖的同时,江苏省应不断加强工业产业的信息化程度和增加制造业的科技含量,以尽快占据高端制造业,特别是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制高点。

正如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在后工业化基础上加速信息化进程,提高工业的信息化程度一样,我国也应通过制造业信息化来促进产业融合以构建现代区域产业体系。江苏省作为我国制造业产业的前沿区域,应持续增强信息技术嵌入制造业产业的能力,从而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等融入先进制造业中,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数控机床等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创造环境。具体而言,一方面江苏省应加大对汽车、船舶、轻工、石化等传统产业的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撑,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帮助这些产业完成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理应作为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头戏,通过掌握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来提高江苏省先进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

3.继续发挥自主创新优势,促进三次产业的技术共享

近年来,江苏省R&D支出不断增加,所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断上升,发明专利申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均有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在构建江苏省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江苏省应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发挥自主创新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第一推动力的作用,促进区域重点优势产业完成产业升级。如帮助扬子石化、旭峰化工、环洋化工等江苏省重化工企业完成技术革新,增强重化工企业减排去污能力,从而完成这些支撑江苏工业发展的重点企业的转型升级。如何进一步发挥江苏省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形成更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产学研创新机制,帮助企业实现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的转型。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扩散和知识外溢渠道进一步加大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中的联动作用,以政策引导和社会支持为支撑促进三次产业共享自主创新成果。

4.促进实现产业链纵向深度延伸和产业集聚横向区域拓展

鉴于全省低端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生产过剩,高端制造业发展不足,和苏南、苏中、苏北产业布局失衡的客观事实,江苏省应增强工业、服务业信息化和技术、知识创新对产业融合和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进一步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加大现有产业集群中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和自主创新能力,融合三次产业,尽可能实现关联产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从而实现产业集群的密集网络化。另一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应立足本地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提高本地产业集聚规模。如部分苏北地区城市可以发挥劳动力与资源比较优势,承接发展受资源、劳动力成本限制部分制造业,建立符合本地特点的产业集聚。这种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产业结构的横向拓展,都会促进产业融合和缩减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减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流动壁垒。这种产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发展最终还应融入长三角区域,甚至是全国的产业融合背景之下。

(谢浩:南京政治学院;刘忠和: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责任编辑:浩 宇

猜你喜欢
生产性第三产业产值
6口塘出虾43000斤!产值超100万元,“万亩虾塘”的成功密匙你了解了吗?
2020年阿根廷大豆产值将达205亿美元
“一米菜园”有颜值更有产值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7%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