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娟,陈晓娟,赵振芳,王晓峰
(1.榆树市大岭农机管理服务站,吉林 榆树 130400;2.榆树市农机推广站,吉林 榆树 130400)
地膜机械化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使农业产量和效益成倍增长,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但在发展的同时随之出现了残膜对农田和环境的污染问题。只有最大程度的减少残膜污染,才能使地膜机械化覆盖栽培技术更好的应用于农业生产,净化空气。
榆树市春季干旱多风,地膜覆盖面大。据统计,今年榆树市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1900hm2,大部分残膜都留在土壤和环境中,不易分解腐烂的农田地膜经过长期的积累,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残留农膜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1)对土壤环境的危害。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另外,残留的农膜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
(2)对农作物的危害。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凡具有残膜的土壤,阻止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则隔肥,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
(3)对农村环境景观的影响。由于回收残膜的局限性,加上处理回收残膜不彻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家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环境景观,造成“视觉污染”。
(4)对牲畜的危害。地面露头的残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残膜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死亡。
从地膜污染对环境和作物产量产生的危害可以看出,地膜栽培农田中残留地膜量,大都接近或达到了能使作物减产的临界值。因此,防治地膜污染已经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目前,榆树市还没有应用成型的地膜回收机械进行残膜回收,残膜回收的方式是在灭茬的同时用灭茬机直接将地膜绞碎分散在田地里,有的被风刮走,有的埋在土壤中,只有少部分农户进行人工捡拾碎片,所以大部分残膜都留在土壤和周围的环境中,而且有地膜的地块灭茬,每公顷需多增加120元的费用。这种方式,残膜基本上没有回收,而且费时、耗力、不经济。
(1)地表条件:土壤湿度5%~20%,地表的坷拉容易打碎,地膜表面没有洪水淤泥,作物收获后没有大量的残株残叶和大量的杂草,玉米留茬高度15cm。
(2)种植要求地膜宽度70~75cm,玉米行距35~45cm,地膜与地膜之间中心距1~1.1m。
(3)地膜厚度在0.01~0.015cm.
要防治地膜污染应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积极防治残膜污染,主要通过清理和回收利用来减少污染,并依靠有利于回收利用的经济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
(1)加强宣传教育。防治地膜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支持和参与。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对地膜污染危害的长远性、严重性,恢复困难性的认识,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觉性。
(2)加快制定有关回收残膜的经济政策。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回收、加工、利用废旧地膜企业的发展,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了不增加政府负担,同时体现“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应要求地膜销售部门和地膜消费者自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业或个人要交纳回收处理费,用于对回收利用者的补偿。
(3)建议制定残膜残留量标准。要制定必要的农田残膜留量标准和残膜留量超标准收费标准,使农田地膜污染早日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4)推广适期揭膜技术。所谓适期揭膜技术是指把作物收获后揭膜改变为收获前揭膜,筛选作物的最佳揭膜期。具体的揭膜时间最好选定为雨后初晴或早晨土壤湿润时揭膜。适期揭膜技术不但能提高地膜回收率,节省回收地膜用工,而且还能使作物增产。因此要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5)加快机械回收地膜的研发进程和加大机械回收地膜的推广试验示范面积,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残留地膜回收力度。机械回收残膜省时,省力,收净率高。秋收后,地膜回收机械可以抢在上冻前回收,避免牲畜踩踏而难以回收;也可以在春季整地之前回收,由于效率高,不会影响适时春播。机械回收遗留的小碎片可以人工用小耙搂起、捡拾,提高收净率。
(6)研究开发新材料,推广使用多功能全降解液态地膜。实践证明,研制出易降解、无污染的新材料才能根除地膜污染。目前使用的地膜都为聚乙烯农膜,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和降解,因而造成土壤环境的污染。故应鼓励开发无污染可降解的生物地膜,替代聚乙烯农膜。
目前,研制的多功能全降解液态地膜,是对天然高分子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后,通过在农田喷洒成膜,可以在很多领域替代农业和园艺中普遍使用的塑料地膜。具有塑料地膜的吸热增温、保墒、保苗作用,又有强效地粘附能力,可将土粒联结成理想的团聚体,提高土壤微粒的毛管作用,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成为土壤改良剂。在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同时,既提高了土壤有机质,保护土地,又解决了“白色污染”的问题。但是目前,生物农膜强度不够或成本较高而难以推广,应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生物农膜的性能,逐步降低成本,以利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