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发展乡村旅游研究

2013-04-06 08:08祖钰博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贵阳市贵阳旅游

祖钰博

(贵州省贵阳市委政策研究室,贵州贵阳550081)

一 贵阳市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贵阳农村经济发展主要都局限在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效益较为低下。乡村旅游作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联动融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以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风貌为依托,以农业基地、农业设施、民族村寨为载体,以提供农副产品和观光、休闲、餐饮、住宿等为产品,能充分利用农村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将加快贵阳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有便利的交通道路条件、基本的卫生安全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化的村庄建设等,贵阳市必须大力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路、水利、电力、通讯、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设施,推动乡村建设发展。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有效途径,对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乡村旅游是满足城市需求的现实需要

贵阳市是贵州省的省会城市,是全省的中心城市和特大城市,随着贵阳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城镇居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渐变化,人们希望走出城市、回归自然,舒缓工作和生活“双重压力”的愿望愈发强烈。而乡村旅游可以提供环境宁静、空气清新、富有泥土芳香和人情温馨的休闲度假,让市民尽享乡村山水、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丰富市民的生活内涵,满足其想要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能满足市民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现实需要,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和发展空间。

(三)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应有之义

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其中的两个重要指标就是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这就要求贵阳3次产业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完备的生态产业体系。而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兴产品,强调天然、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能有效促进旅游业与农业的在生态层面的耦合,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应有之义。

二 贵阳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

(一)生态优势明显

生态优势是贵阳市最为独特的优势,也是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有利条件。一是空气清新。贵阳被两条环城林带环绕,森林覆盖率达42.3%,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区植被保护最好的中心城市,沙尘暴天数为零,加上降水充沛、夜雨多,起到了“清洗”天空的作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95%。二是气候凉爽。贵阳年平均气温15℃,夏季平均气温 23.2℃,无霜期 270天左右,年平均湿度78%,不湿不燥,平均风速每秒2米左右,有“天然空调”之美誉,非常舒适。三是纬度合适。贵阳位于北纬26度附近,属于专家认为的人类最佳居住纬度范围内(20—30度),非常适合人居。四是海拔适中。贵阳平均海拔1 100米,生理卫生试验研究表明,人体在这个海拔高度对大气气压感觉最佳,是全球紫外线辐射最低的城市之一。五是物种繁多。贵阳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和湿润的气候使贵阳拥有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全市有维管束植物177属1 300余种,被称为“天然药谷”。

(二)旅游资源丰富

贵阳市拥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贵阳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地区,喀斯特地貌占全市面积的85%,在世界上具有代表性和垄断性,绿水绕青山,奇峰藏异洞,激流飞瀑星罗棋布,造就了神奇、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如红枫湖、天河潭、南江大峡谷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贵阳迄今已有600多年建制史,遗存有大量历史文化建筑及众多历史事件、著名人物相关场所,如甲秀楼、文昌阁、王阳明祠、弘福寺、青岩古镇等古文化遗址,以及息烽集中营、著名红军长征纪念地乌江景区、张学良将军囚禁处等革命历史文化遗址。贵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根据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布依、苗、回、侗等37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占全市人口的16.68%,一批苗、布依少数民族村寨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传统的建筑、服饰、语言、饮食、婚俗、歌舞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节日蔚为大观,其间开展的芦笙舞、地戏、对歌、斗牛等活动极富民族特色。截止2011年,全市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9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座,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此外,还有一大批省、市、县级风景名胜区和奇异神秘的民俗风情。

(三)内外交通便利

从外部循环看,贵阳位于贵州省的中心,处于西南交通要道上,川黔、湘黔、贵昆、黔桂铁路干线与正在规划建设的成贵、渝黔、沪昆、贵广快速铁路干线交汇于此,贵新、贵黄、贵遵、贵毕与厦蓉等高速公路贯通全境,随着龙洞堡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和开阳港、息烽港建设的加快推进,贵阳将成为大西南重要的航空港和出海通道交汇点,贵阳在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从内部循环看,“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城市骨干路网基本建成,“一环一射两联线”市域快速铁路和城市轻轨1号线、2号线全面启动,市域内1小时交通圈将逐步形成。同时,全市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现县际高速公路通达率90%,通乡油路率100%,通村油路率83%,建成村寨串户路5 400公里。

(四)旅游客源充足

从贵阳看,2011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439.3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4.02万,占全市人口的6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 420元,比上年增长17%;全市私人汽车拥有量41.62万辆,比上年增长16.1%,庞大的城镇人口和迅速增长的居民人均收入、私车拥有量,都使得贵阳乡村旅游具有了巨大的潜在客源。从外部看,随着机场的改(扩)建,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推进,贵阳交通网络的日趋完善,不仅本省游客能利用便捷的交通网络到贵阳旅游,而且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及贵阳周边的重庆、成都、长沙、武汉等城市的游客也能为贵阳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充分的客源保障。此外,在入境游方面,2011年,全市接待海外旅游人数9.7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0.3%,持续高速增长的海外旅游人数也为贵阳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不少客源。

(五)政策机制优势

从贵州看,作为全国最早开展乡村旅游的省份之一,2002年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就提出:“将旅游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2007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先后编制和下发了《贵州省乡村旅游规划》、《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的意见》等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先后制定了《贵州省乡村旅舍等级评定与管理》、《以社区为单位的乡村旅游标准》、《贵州省乡村旅游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贵州省乡村旅游标准体系》等标准,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及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有效指导,为全省发展乡村旅游营造了良好氛围,形成了广泛共识,提供了强大动力[1]。从贵阳看,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贵阳市乡村旅游规划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完成了《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全市发展乡村旅游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具体的工作措施等,为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推动贵阳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组织保障。

三 贵阳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贵阳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1.发展现状

贵阳市发展乡村旅游比较早,发展历程基本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农家乐”型,“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第2阶段为“农业娱乐”型,围绕生态农业观光活动开展相关旅游活动;第3阶段为“乡村度假”型,围绕明确的主题来进行系列的活动策划,将观光、度假、娱乐参与等旅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属于比较成熟的阶段,也是目前贵阳市乡村旅游最普遍的类型[2]。

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有4种:①地方性节庆旅游产品:贵阳市地方性节庆形式多样,既有传统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和布依美食文化节等;也有专门的农事节庆活动,比较典型的有修文梨花节、清镇的葡萄节、乌当阿栗的杨梅节等。各种节庆有专门的农事主题,根据不同的农事活动老安排时间、地点和活动内容,可以开展多种不同形式的旅游活动。②“农家乐”及“采摘园”式旅游产品: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部分城郊农民利用农业活动和农家生活场所,具有一定的条件为游客提供接待服务,供其休憩、娱乐、度假,使之享受优美的乡村生态环境、体验多样的乡村生活等。如小河金山的生态农业观光园、乌当的情人谷和阿栗杨梅园。③民俗文化体验观光式旅游产品:贵阳市域内多民族共同杂居,有苗族、布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中蕴含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多样的民族原生文化,有着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色,可以开展民俗文化体验、民族风情观光旅游。如花溪区云顶寨苗族民俗文化、花溪区镇山村、乌当区香纸沟、开阳县马头寨等地的布依族民俗文化。④山水风光探险式旅游产品:贵阳市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拥有集雄、奇、美、秀于一体的自然景观,山、峰、水、林、泉、洞、瀑遍布,具有开展山水风光探险游得天独厚的条件[3]。目前,贵阳市根据区位特色,利用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不断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集群,乡村旅游发展已初步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乡村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品质大幅提升,基本形成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环城休闲度假地带:东部以乌当高科技农业示范区、香纸沟,开阳县的清龙河流域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区;北部以修文县、息烽县的阳明文化和潮水河流域乡村旅游区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区;西部以清镇的红枫湖、百花湖周边村寨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区;南部以花溪区的花溪河自然风光、青岩古镇、高坡苗族乡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区[4]。

2.主要做法

在发展乡村旅游上,贵阳市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①加强规划,合理布局乡村旅游产品。为合理布局乡村旅游产品,减少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贵阳市编制完成了《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出台了《关于加强贵阳市乡村旅游规划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区(市、县)也根据本地乡村特色,因地制宜地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为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坚持因地制宜,力争突出特色,以点带面。贵阳市各地文化差异较大,各地资源状况不尽相同,各有特色。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突出本土特色,把优势变成做大、做精、做强的重要条件。同时,选取少数村庄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示范点,带动全市乡村旅游发展。③加大投入,推动乡村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近年来,贵阳市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通过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整合新农村建设、乡村道路、农村水利和“四改一气”工程等项目资金,多项目覆盖,多渠道投入,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整体水平的提升。④坚持规范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针对乡村旅游管理不规范、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制定了《贵阳市乡村旅游设施及服务标准》、《贵阳市乡村旅游示范户设施与服务规范》和《贵阳市避暑山庄(农庄)设施与服务规范》等规范性文件[5],依照文件,对农家乐的建筑风格、餐饮特色、住宿设施、卫生要求、交通出行、安全保障等设定了等级标准,实行优质服务;另一方面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技能、服务意识。⑤坚持宣传推介,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为提升乡村旅游区的知名度,贵阳市出版了《中国乡村旅游指南—贵阳》一书,制作了乡村旅游专辑、投放宣传广告;依托少数民族村寨节庆活动和民族传统节日,结合“中国.贵阳避暑季”活动,举办了红枫湖葡萄节、乌当“永乐蟠桃节”、玉冠山“桃园文化节”、清镇中秋瓜灯节等一系列乡村采摘体验游,全面宣传了贵阳市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二)存在的问题

1.开发模式较为单一,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目前贵阳市加强对区域乡村旅游的规划,但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无序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区域内各市县乡村旅游统一协调程度还不够,存在遍地开花、各自为战等现象,从而使现有旅游产品规模小、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更没有品牌效应。同时,区域内大多乡村旅游产品模式简单雷同,基本上还停留在家庭式提供饮食、棋牌等低层次上,很多还处于“吃顿饭就走”的状况,特色没有突出,容易使游客容易审美疲劳,最终丧失对游客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文化含量不够

许多乡村旅游产品还没有摆脱“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的初级阶段,开发过于粗放、简单,大多数经营户属于被动经营,照猫画虎,千篇一律,其文化表现基本上就是看民俗表演[1]。在旅游开发中不能营造乡村旅游应有的乡土氛围,缺乏对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深层次挖掘,文化品位不高,缺少创新,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大大削弱。如青岩古镇,大多农户经营产品差别不明显,缺乏新意。这些问题的存在难以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需求,还会出现大量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的现象。

3.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相对来说,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虽然采取多渠道加大乡村旅游投入,但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设施还比较简陋,游客在住宿、交通、卫生等方面的要求还难以得到充分满足。许多乡村旅游区内缺乏健全的旅游标识体系、信息与服务系统、环保设施等,公共厕所、路灯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乡村污水及生活垃圾处理难度大,卫生状况差、排污能力弱、防火设施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乡村旅游设施因略就简的状况不同程度地损毁当地旅游形象。

4.人才匮乏,旅游服务质量不高

虽然贵阳乡村旅游起步较早,但对乡村旅游的性质和特点认识还比较模糊和片面,大部分旅游从业人员对乡村旅游不够重视,不愿从事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导致乡村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人员的缺乏,没有专业的策划、管理、经营、营销、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人才,主要是资源地村民在从事旅游接待工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缺乏专业的导游;②缺乏适合本地乡村旅游需要的旅游管理人才;③从事接待工作的基本上是当地村民,旅游接待知识缺乏,旅游服务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6]。由于人才的匮乏,许多地区的乡村旅游基本上处于粗放型经营状态,严重地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5.盲目无序开发现象较为严重,旅游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由于观念、能力的限制和经济利益的驱使,当地群众和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不够,盲目开发、上项目,出现乡村旅游景观城镇化等现象,原有的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人文资源不断丢失。失去了原生态的自然文化风貌,也就等于丧失了发展乡村旅游最富魅力的特色资源。乡村旅游不断发展的同时,随着旅游者的增加和旅游活动的频繁,垃圾、废水等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威胁到乡村的自然环境。目前,贵阳乡村旅游去呈现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景观杂列的现象,造成景观不和谐不协调,导致乡村对游客的吸引力大减,从而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6.宣传意识不强,没有形成鲜明的区域旅游形象

虽然贵阳市加强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外宣力度,部分重点旅游项目宣传比较到位,但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寨中大多数没有进入市级或县级政府宣传网络中,旅游宣传主要依靠村寨自身。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景点综合实力有限,缺少主动营销意识和能力,或抱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陈旧观念,或经营者单兵作战,宣传渠道有限,宣传力度不够,不重视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网络宣传手段在整个旅游产业宣传渠道中的应有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贵阳市乡村旅游景去缺少协调配合,整体营销观念滞后,难以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旅游形象,很多乡村旅游点知晓率不高。如贵阳的版纳园、百花湖宣传力度没完全到位,很难成为人们心目中游玩的目的地。

四 贵阳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一)加强科学规划,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现规模化经营

坚持规划优先,依据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以“建设宜游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对贵阳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评价,对旅游市场进行合理预测,根据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环境的承载力,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好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7]。要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对于乡村旅游规划和建设项目,要以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为基础,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对在建项目要加强监督管理。根据区域内乡村旅游资源实际,进行科学合理整合、捆绑打造,使之形成发展合力,最终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引导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要发挥在旅游资源要总体规划和配置中的重要作用,认真分析研究本地区乡村旅游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对旅游发展加强指导和协调,尽快改变“小、散、乱、差”的局面,促进区域旅游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特色。

(二)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特色,打造旅游精品

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是旅游景点长远发展的关键,除了优美的自然风景,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也是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必须要在民俗文化、民族风情等方面做好文章,加强景区文化内涵建设,通过文化建设来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和品位,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品牌效应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乡村旅游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避免“千村一面”,使游客有常游常新的感触,吸引“回头客”。结合贵阳民族文化特色,扶持开发如开阳县清龙河乡村旅游区的马头土司古寨,乌当区的香纸沟古法造纸,花溪区康寨布依布摩文化和高坡云顶苗族风情等旅游产品,尽心打造好贵阳乡村旅游精品。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下大力气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资体制,吸引更多的资金参与旅游开发,迅速改善乡村旅游区的基础设施状况,以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档次,切实推动乡村旅游地发展。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农村建设资金,搞好交通、通信、电力、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旅游投资——收益体系中,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改革旅游发展模式,鼓励、准许当地农民以土地、房屋或劳务等方式入股,多渠道、多方式增加旅游发展资金,加快旅游基础建设[8]。

(四)健全服务体系,加快培养乡村旅游人才

随着乡村旅游项目的增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选择面进一步扩大,消费者开始对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乡村旅游服务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其生命力必会受到严峻挑战。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和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促进乡村旅游向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旅游主管部门要制定和完善乡村旅游行业分类标准,明确接待设施、接待条件、接待能力和卫生状况等基本条件要求,促进旅游经营者树立“合法经营、诚信服务”的服务理念,促进旅游经营者提升服务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培养机制,有针对性地对现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实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保障旅游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

(五)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乡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乡村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9]。但乡村旅游区本身也属于自然和人文资源的脆弱区,开发不当,可能带来严重的灾难。因此,在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有重点、分层次地进行,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必须注意自然环境、民俗文化和人类遗产的保护,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保护乡村旅游环境和资源,一方面要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成环境保护观念,把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另一方面要加强环境管理,处理好开展乡村旅游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对乡村旅游中所产生的垃圾要集中处理,要在乡村旅游集中的地区安装地下管网排污和修建垃圾站,经常性地对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进行卫生、环境和治安的监督管理等。

(六)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力度,不断提高贵阳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空前激烈,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尤显重要,要加大贵阳乡村旅游地的宣传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宣传促销方式,通过多种媒介展示贵阳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加强和巩固传统客源市场,开辟新客源市场,不断扩大贵阳乡村旅游的市场战友份额。如,在其他省市进行有关贵阳独特的民族文化、乡土风俗展;参加各地开展的大型旅游产品推介会等。同时,要加快建设网络营销管理系统,加速信息化进程,有条件的乡村旅游景区、农村家庭旅馆可以先行一步,建立网上预订系统,为旅游者快捷、方便的服务。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包装组合乡村旅游精品,策划推荐旅游线路,组织承办相关的节庆活动,引导农户和旅游公司进行联合宣传,实现整体促销,打造贵阳市乡村旅游的良好形象,提高景区景点的知晓率,不断提高贵阳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8]。

[1]吴莎.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典型村寨发展为例[J].2009(2):50.

[2]罗筑玲.贵阳市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及对策建议[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8(3):21.

[3]郭锐,王济,沈虹,等.乡村旅游职业教育及发展对策: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29.

[4]徐燕,殷红梅.贵阳市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0(11):242.

[5]张齐.贵州特色乡村旅游成知名品牌[N].贵州日报,2009-11-02.

[6]高波.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0(20):176.

[7]胡伊丽.乡村旅游政府管理职能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8:23.

[8]葛高胜.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3):95.

[9]杜海忆.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7(9):13.

猜你喜欢
贵阳市贵阳旅游
Couple's dance helps lift spirits of millions
找朋友
贵阳分店
寻味贵州——贵阳
荣宝斋贵阳
关于贵阳市低碳交通发展路径的探讨
离贵阳市区最近的滑雪场 高坡滑雪场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