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鹏飞
(河北经贸大学 艺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多年来,我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普通高校开设公选性艺术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加强学生的总体文化修养。一个完善的人在具备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性素质的同时,还应该具有关心友爱的情感素质和美化世界、创造优秀文化的感性素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曾经在一定时期偏面强调理性素质的发展,急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忽视了情感素质和感性素质的全面发展,导致一种普遍的社会现实:素质教育越喊越响,而学生压力却越来越大。面对这种现象,我国高校普遍开设公选性艺术教育课程,其中音乐鉴赏是艺术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因此,研究我国普通高校公选性音乐鉴赏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鉴赏是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相对于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欣赏,高中阶段的音乐鉴赏具有明显的不同。中小学阶段是学校教育的不定向阶段,学生聆听音乐主要是处于音乐欣赏的初级层次,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高中阶段是学校教育的准定向阶段,由于年龄的增长,聆听音乐以鉴赏为主。“鉴”字在过去是指镜子,鉴赏是一种对音乐的对照、比较、评价判断。在鉴赏过程中,学生通过聆听和感受以及对音乐历史和音乐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大学阶段是学校教育的定向阶段,学生从事专业学习,他们即将走向社会,这个阶段的音乐鉴赏更具有独创性。首先,音乐鉴赏的目的发生很大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驱动力大,目的性强,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而且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理性思维与判断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理性探究。
由于高校音乐鉴赏的教学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他们基本没有专业音乐知识和专业音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避免特别专业的音乐术语,或者深入浅出有选择的讲授。高校公选性音乐鉴赏培养的不是专业音乐人才,而是使大学生音乐审美和鉴赏力得到提升。因此,音乐鉴赏教学的切入非常重要,应该放在心理学、音乐美学、哲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层面。
我国高校音乐鉴赏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导,进行常规课堂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专业性很强的音乐知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作曲家的背景介绍,音乐故事讲解,播放音乐。这是传统的主流教学形态。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开始使用,并迅速推广。它综合利用图、文、声、象技术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硬件设备简陋,声像效果差,多媒体的使用简单化,严重影响着我国高校的音乐鉴赏教学。更重要的是教师计算机的操作技术水平不高,课堂教学与实践性课外活动脱节,电教媒体取代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多边互动。因此,教师要提高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找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佳结合点,提高音乐鉴赏教学的水平,完善现代教学操作模式。当今,中国社会需要终身学习型人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质量,教师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自我提高,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并迎头赶上时代的潮流。
我国高校公选性音乐鉴赏教学没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简单随意,教材很不统一,也不够严谨。在教学实践中,高校音乐教师选择教学材料存在盲目性,教学目的缺乏明确性,教学理念没有创新性。因此,高校音乐鉴赏需要制定系统的知识框架结构体系。而且,音乐鉴赏在整体高校教育中被边缘化、小科化。2012年6月国家教育部发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立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后,对我国教育发展的解读更加务实、人性化,要求教育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对于我国高校教育,我们能够充分体验到教育改革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上。它更加注重人的发展,提高了人的全面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要提高高校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质量,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科学编写大纲是很关键的。我国高校音乐鉴赏课时少,很难在有限时间内渗透大量的教学内容,这需要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有重点的整合、系统、精简教学内容。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也没有动力,教学内容和材料也就一盘散沙。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我们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编写教学大纲,增减调整教学内容,才能按部就班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国高校音乐鉴赏教学目标:培养大学生终身喜爱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独立鉴赏音乐的能力,而不是专业音乐知识和技能。他们不需要掌握深奥的专业性知识。音乐鉴赏教学内容要具有时代性、经典性、可接受性,要与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水平相适应,不能过浅,也不能过于深奥,超越学生的理解范围。选择材料最好从音乐的表现要素:如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艺术风格层面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多涉及音乐作品所涵盖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知识,尽量避免乐律、和声、调式、复调等专业性强的内容。
高校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认真备课程度。众所周知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音乐展示给我们的仅是客观存在的一种音响。音乐的基本属性告诉我们,音乐不能象语言那样准确地表达概念、观念、思想等内容,也不能象绘画那样描述鲜明的视觉形象,音乐的表达具有不确定性、多解性。每一个学生听完同一首乐曲,可能会产生各不相同甚至相差甚远的思想和感受,因此会加大音乐鉴赏授课的备课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准备音乐材料,设计教学方案,在精研教学材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可供教学参考。
音乐鉴赏主要是通过聆听和感觉音乐以及对音乐历史与音乐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音乐鉴赏首先是赏,也就是对音乐音响形式的感性体验。在聆听过程中启发学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把握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
感性体验是音乐鉴赏的初级层次,这一过程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对音乐产生理性探究的冲动。感性体验重视学生的直接感官体验,是现代教学方式的突出特征之一。它强调亲身参与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脑想。当然感性体验并非毫无目的地聆听音乐,音乐的选择必须符合教学目标,要注意所选择的作品是否融入了相关的文化主题,是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要正确处理音乐材料的专业语言要素的深层纵向挖掘,与横向跨学科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比较教学方法的协同关系。
理性比较是音乐鉴赏的更深一步层次,它是在感官愉悦的基础上,随着时间的持续,进入理性层面的判断比较。理性比较在高校音乐鉴赏教学中占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旨在培养学生一种能力,力求在有限时间的课堂教学中,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为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持久热爱奠定基础。理性比较分多种类型,比如音乐作品本身不同段落之间的比较,同一体裁不同音乐作品的比较,同一题材不同音乐类型的比较等。比较的内容则可以分为不同体裁、不同音乐风格、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等。
在中学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大学阶段,深层探究仍然是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布置一些课题,让学生搜集、整理音乐资料,深入细致地研究,同时要搭建一个学术平台,提供学生交流研究成果的机会。课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容易操作,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和音乐知识水平。
课外活动是高校音乐鉴赏教学的有力延伸,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布置的研究课题,音乐材料的收集整理,音乐鉴赏的方法,都可以在课外音乐活动中得到实践、检验、反馈。然后再进入课堂交流经验。课外歌唱、舞蹈、音乐学习、音乐表演等音乐活动,是间接性的音乐鉴赏,同时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以音乐为载体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课外活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间接经验的传授,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个人经历感受,自我体验,自我解读,自我操作的过程。
教学流程是对音乐鉴赏的教学过程的布置与设计,编写教学流程有利于教师熟悉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材料,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控。教学流程一般应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组织音乐材料、设计教学方法。找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安排课外活动的内容。教学结构是对教学流程的整体布局,是音乐鉴赏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科学的教学结构,应该体现音乐鉴赏课的特性与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活动步骤清晰、容易操作,教学效果显著,最终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1]周海宏.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J].中国音乐学,1992,(1).
[2]周海宏.“内容”与“形式”问题的梳理——兼再谈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J].人民音乐,1999,(1).
[3]齐易.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5]王岳川.艺术本体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6]谢嘉幸.音乐教育研究指南[J].中国音乐,1997,(增刊).
[7]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8]邢维凯.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