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飞
(1.河北经贸大学 学报编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2.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由69.3%上升至74.5%。①由此可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手机、互联网的普遍推广,人们的思想及行为将会受到网络技术越来越大的影响。尤其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严重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的传统教育模式,同时也为其全面创新创造了条件。解决好信息网络技术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本文通过充分认识信息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影响,认清形势,趋利避害,努力实现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和队伍创新。
信息网络技术影响着整个社会发展的客观环境。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中坚力量”,网络的触角已经伸延到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信息网络技术像是一把“双刃剑”,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
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冲击学生价值观念。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互联网络信息传输快捷、形式多元、交互性强等特点,阅历尚浅、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对网络世界存在着强烈的好奇与需求。开放的大学校园环境给他们提供了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发达的互联网络、通讯工具给他们提供了随时随地上网、聊天、玩游戏的便利环境,可以说,大学生是接触互联网络最广泛的群体,互联网络已经作为生活必备元素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全过程。每天大量形形色色的信息通过网络充斥着他们的眼球,这对思想活跃但不成熟、学习能力强但鉴别能力不足的现代大学生而言,海量的信息使大学生难辨真伪,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使得大学生易受到很多网游、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蛊惑。长时间这种信息的“轰炸”,不少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给他们巨大的娱乐性及刺激性的同时,不思进取,丧失责任感,个人的思想情感受到严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网络信息的复杂多样势必会造成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多的短期行为,并把现实生活的困难寄托在虚拟世界中,逃避现实,悲观消极,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作为人生追求目标,自身价值观念也会发生扭曲、错位。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多层次不仅严重冲击着学校正规的主流文化教育和学生正在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也使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猝不及防。因为有不少人仍坚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而忽视瞬息万变的网络文化。因此,在这个网络“疯狂”的时代,教育者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庞杂多样、良莠混杂的网络信息对传统思想教育造成的冲击,需要他们紧跟时代,面对网络信息取长避短,能够利用互联网络的积极优势对思想教育模式进行全面创新。
2.过分迷恋网络娱乐,疏于处理人际交往。毋庸置疑,大学里自理人际关系是考验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门必修课,它和学习专业知识同等重要。但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后,遇到生活自理、人际交往、考试就业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时,由于自我确认偏差和认同需要缺失而不能坦然梳理个人的人际关系,对自身良好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挑战。而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中能使他们获得所向往的自由与认同,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等娱乐方式会给这些茫然的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满足和些许精神慰藉,在貌似安然自由的互联网中通过体验各种不同的生活行为方式来寻求属于他们自身的虚拟成就感,玩物丧志,可能会暂时忘却现实中就业压力、学业压力、自理压力的种种不快,漠视交往意识,内心精神需求得到当前满足,觉得只有网络才能读懂自己孤寂的精神世界和渴望被关注的内心。这种选择互联网络宣泄自身情感来逃避失落、茫然的现实情况,虽然符合他们目前正常的心理需求,然而,长久的沉溺于虚拟网络世界,容易造成个体的思维惰性、行为偏激,必然会与社会容纳的正常生活方式脱轨。因为如果缺少同学间的交流沟通和必要的班级群体活动,会导致自身社会交际能力下降,人际关系不健康。由于为人处世、接人待物、考虑问题等方面缺乏应有的历练,还可能对周围生活环境产生厌倦情绪,严重者会出现忧郁自闭或狂躁不安等心理疾病,使大学生自己变得冷漠、孤僻。有调查显示,长期沉溺于虚拟网络的人群虽然在“线上”不用去想任何人、任何事,把挫折和不快进行短暂回避,但回到现实中却往往比正常人群更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大学生很容易会陷入网络娱乐—失落—网络娱乐—失落的恶性循环中,与老师和同学的正常交往日渐减少,与学生的正常学业生活越来越远。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品行塑造与价值观建立的重要阶段,整日沉溺于虚拟的互联网,不提高自律与他律,对大学生自身成长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都有着不良的影响。
3.论坛网帖各抒己见,无责任心的泄愤行为“猖獗”。互联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为大家营造了一个心灵互动的开放环境。很多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发布信息的便捷途径,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有了更多的言论自主性,扮演着“唯我独尊”的角色。对于浏览网页、观看视频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意或是无意地应用自己尚未成熟的意识形态进行判断,以一种娱乐的心态随心所欲地隔空发表留言、评论等,全然不顾责任。另外,由于网络评论不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核,存在很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往往会把学习、生活中的不满情绪或思想疙瘩统统在网络上进行情绪宣泄,即使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也变得伶牙俐齿、无拘无束,或者想当然地在网络上匿名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不计后果。更有甚者,由于在网络世界里缺乏传统道德力量的约束,网络则成为了某些学生无责任心的泄愤途径。这种自控能力差、不严于律己的网络言行,势必影响到他在现实中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由此可见,大力宣传网络道德,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约束势在必行。
1.了解互联网络各种功能,紧跟时代。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大学生如同书本一样的再平常不过的学习工具。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如果能够真正了解并利用互联网络这项高科技的各项学习功能,对他们而言不无裨益。首先就一些简单操作而言,学生利用E-mail来收发邮件信息,省时省力省钱,突破了传统信件邮寄方式的诸多局限;运用word进行文本书写,编辑更改内容便捷,节约了纸张;利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整理,所得各种图表直观鲜明、各种回归分析精准到位,克服了原始的利用计算器的不便。再者,如果高校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后,学会使用Power Point、Photo Shop、Flash 及线性编辑等基础软件,能够综合应用和处理符号、语言、声音、图像、影像等多媒体信息,通过搜索网络资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将网络作品与电视、录像、传真、投影仪等功能相融合,发挥互联网络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等优势,将会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上述各种感官并用的学习方法能极大地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不仅如此,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将会明显提高。
2.及时关注最新时事资讯,视野开阔。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那样你的视野会开阔很多,不仅丰富知识含量,还能提高自身素养。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理应时刻关心国家动态,了解政府出台的政策,丰富自己,做到“放眼世界,拥抱未来”。但由于大学生或忙于学业实习,或参加社团活动等时间紧缺,他们的阅读方式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即由传统意义上通过纸质报纸来获取相关信息改为通过手机互联网络随时随地集中性地浏览国内外的时事消息。网络上这种立体、生动的资讯展现方式更能吸引读者眼球,尤其是官方机构和主流媒体发布的时政、资讯类新闻有着极高的公信力和权威,不仅丰富知识,明晓社会百态,而且“足不出户就可以耳闻九州”,有助于学生通过互联网络对课本知识、专业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另外,网络新闻资讯的时效性极强,通过互联网络阅读,自己总能得到最前沿信息,掌握最新政策,有利于大学生寻求今后更好的发展环境,用长远的目光去看待一些职业,从而对自己学习阶段和未来职业做出明确规划。总之,及时关注最新时事资讯、阅读浏览人间百象、理财知识等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在网络盛行的时代,高校辅导员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信息网络技术对大学生的深层次影响。作为一线工作的辅导员队伍更应从多个角度不断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以不断完善自身素质,这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辅导员自身业务素质。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应正视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网络渠道,并对此现象有高度的敏感性,树立超前思维,时刻关注网络信息对个体学生带来的各种可能产生的预见性问题,通过与教育对象进行耐心平等对话,“春风化雨般”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力图使高校学生的各种网络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从而减少被动性和盲目性。另外,由于网络的开放性、高效性,摆脱了以往时间、空间的束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公共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工具,主动参与网络文化建设,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地利用、整理、筛选和评价,广泛传播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信息,在同学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辅导员通过相应网络交谈信息或网络留言及时捕捉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站在尊重、理解、关心、帮助的角度上,循循善诱,启发大学生把其思想和行为落实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方向上来。
2.辅导员自身观念调整。传统的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多以说教式、命令性为主,这种单纯的灌输式话语模式,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压制,往往不能达到所预期的教育效果。网络文化的传播过程是多向的、自主的、开放的,这就意味着交流主体必须平等,将压制模式转化为引导模式,更多采用互动式和对话式的新型教育方法,以适应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途径获取知识信息的新变化,以平等交往的心态参与学生网上网下的活动,有效发挥互联网络等当代传媒在思想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增强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的能力。通过将学生置于同自己进行交流互动的语境,可积极创设出平等沟通的平台,从而有效缩短心理距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及亲和力,实现在多元化网络社会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积极性导向作用。
互联网络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给专职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1.进行课堂教学的变革。网络教育要求专职教师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熟悉网络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及制作,改变传统的以“粉笔”为课堂主要教学工具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信息丰富、功能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专职教师通过统筹各种网络教学素材,利用超链接和网络的交互性,把所讲授内容通过文字、图像、色彩及声音等各种元素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不仅形成了互动交流的良好学习氛围,而且真正对学生的网络思想教育起到示范作用。
2.成为网络学习服务导航员。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在线答疑、教师论坛、视频教学、班级Q群等网络学习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在互联网络上自主地收集与专业相关信息(包括文本、图片与视音频等),学生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后在网上向老师进行信息反馈,专职教师进行认真分析和评估,对学生的难点、热点进行在线答复,对学生网络资源的使用效果进行及时了解,以便调整和改进。这种不受时空局限的互动学习情境,保证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能够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把学生认知主体的观念意识进行了深层次挖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与网友“狂聊”、迷恋网游的局面,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为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搭建平台。所以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对于建构新型的学习情境和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校各学生部门(主要是网控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及时与否,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网络动态的掌握情况。根据高校目前关于学生网络管理运行的状况,部门间关系的处理工作还需要不断加强。这里所说的加强,就是要打破原有的点或是局部问题的思路,立足长远,解决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问题。
1.各部门信息充分交流。从目前状况看,高校关于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沟通途径和效果比以前有所提高,但仍需不断加强。学校学生部门、教学部门、心理健康部门等要通过开例会、报纸、看板等多种方式增强沟通途径,通过不断变换关于学生网络的讨论主题和环境,使部门之间能够增进了解,因为往往片面性的信息会在某一问题暴露后引发类似职责的讨论,而讨论的结果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通,就极易造成对学生情况掌握的不全面,不能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学生管理部门、心理咨询部门和相关网络专家密切合作,采取全面措施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及网络防护能力。此外,教学部门作为学生专业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也应接受相关网络培训,及早辨识可能面对学业压力的学生通过网络娱乐来缓解情绪的问题,以便对这些学生提供必要的基本援助,或及时向其他部门反映相关信息。通过拓宽各部门间的沟通途径,使关于学生的各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以便得到及时、有效地遏制和解决。
2.有针对性地有效解决问题。对于各相关部门提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网络相关问题作充分的预测,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使当前的主要矛盾得到根本解决。辅导员作为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道支助线,要针对各部门反馈的学生网络问题对学生进行积极疏导,同时把接受心理辅导学生的相关完整资料注意存档,以便为解决后续问题提供参考。但其中要注意的是,为确保学生隐私,只有相关者及全职学生辅导员才可以获取学生的这部分相关资料。心理健康部门作为第二道支助线的积极作用不可小觑。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心灵的指引,使心灵的结构呈优化趋势。心理咨询部门通过网控机构积极掌握学生利用网络的相关情况,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平台,积极开展网上心理问答,尽量消除学生利用网络的不良心理因素,创设有利沟通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行为,帮助学生掌握社交及情绪管理能力,从而发挥心理指导协同发展各个方面的作用。为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局面,学校也可以开发以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教育配套,其中涵盖压力和情绪管理、合理利用网络等课题,引起高校各方密切关注学生网络情况,为有效解决相关问题提供路径,有的放矢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教育。另外,虽然学校各部门可以教育和帮助学生,但来自家庭的支持也很重要。家长可以帮助自己的孩子定下发展目标,同时建立起坚韧的个性,让他们能够应付独立生活后可能面对的各种挑战,合理、适度地利用网络,而不是过度依赖网络娱乐来麻醉自己。总之,加强学生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重视细节,重视实践,应成为每一个高校管理者在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重点。
美国佛罗里达亚特兰大大学的瑞诺迪(A.H.Rinaldi)教授提出了电脑伦理十诫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确实,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网络时代,在鼓励大学生利用网络诸多优势服务本专业的同时,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建设也不容忽视,应把对学生的伦理劝戒和制度约束有机结合起来,以促使大学生合理、有节制地使用互联网络。
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应从创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入手。高校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导,主动占领网络阵地,配备专职人员,建设前沿、先进、正能量的网站,弘扬网络文化主旋律。同时设立专门网控机构,明确责任,对网络信息进行跟踪和监控,建立科学合理的校园网络道德监控制度。对于学生校内上网进行网络认证,通过用户名和密码锁定IP地址,查证追寻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减少学生在论坛贴吧上夸大事实的评论,规范学生网络行为,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当然,互联网络防范只是一种相对的补救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加强道德建设,防止学生深陷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学校可组织专门科研团队,主动研究社会道德与网络观念之间的联系,增设电脑伦理、网络道德、网络思想政治等相关选修课,利用网络中声音、动画等元素生动地呈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促使学生了解并自觉执行《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校园网络计算机用户行为规范》等规则,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避免学生利用网络的各种潜在风险,真正发挥互联网络陶冶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学生自主构建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越来越大,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把信息网络技术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实践的不断创新。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2013-01-15。
[1]胡继红.网络小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64-67.
[2]雍自成.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 全面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63-65.
[3]李大新.浅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0,(14):153-154.
[4]张文哲.网络娱乐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忧和瞻望[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72-75.
[5]隋飞.利用互联网公共资源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88-89.
[6]李玉茹.网络环境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1).
[7]王晓新.网络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南平师专学报,2004,(1):50-51.
[8]马建国,魏英风.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62-63.
[9]滕继波,毛静.从上网心理需求出发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J].改革与开放,2009,(10):202-203.
[10]谢婧.浅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青年与社会,2012,(2):137.
[11]牛序茜.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群体模式到个体模式的转变[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59-61.
[12]郑圭斌.浅析大学生网络突发事件的思想引导——以大学生“网络接力”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144-145.
[13]熊秋平,余自武.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新方法 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新平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52-54.
[14]张乃强,张余坤.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22-123.
[15]张有平,牛光夏.解析大学生网络语言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