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 661101)
1911 年前蚕业生产上使用的农家土种多数结彩色茧,因当时的彩色茧产量低,色泽不牢固,在缫丝精炼过程中易形成杂斑丝,给后期的茧丝印染造成困难。在后来的蚕种改良时期,白茧品种成了主要的选择方向。尽管白茧解决了茧丝的染色问题,但染色所使用的化学染料约有10%~15%的种类含有对人体有害或致癌的物质,染色产生的废水更是茧丝加工区域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1],与当前倡导的“绿色环保”理念相背离。天然彩色茧是利用彩色茧种质资源为基础,经杂交组配筛选得到,其色素来源于饲料或自身合成,色彩自然、制作丝制品时无需印染,对保护人体健康和防治环境污染具有双重作用。彩色茧丝具有保湿、抗菌、抗氧化、防紫外线等特殊性状[1-2],可广泛用于化妆品、保健品中,拓宽了茧丝的应用领域,有利于带动养殖、纺织、化妆品和保健品等行业的发展,为茧丝的利用注入了新的活力。彩色茧的特殊性状与用途,满足了人们对茧丝产品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泰国、越南等国纷纷开展彩色茧丝的应用研究[3]。我国是蚕丝的发源地,有丰富的种质资源,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现收集或引进保存有金黄、淡黄、肉黄、红色、锈色、竹绿等丰富多彩的彩色茧种质资源,并对彩色茧丝的茧层色素构成[4]、色素特性[5]、成色机理[6]、饲养技术[7]、烘茧技术[8]、制丝工艺[9]、品种选育[10-12]、品种性状[13]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天然彩色蚕茧的生产与利用奠定了技术和品种基础,经近年来在河北、广西等地的推广试验,其产量和效益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彩色茧品种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14-15]。
彩茧1 号是2008 年苏州大学选育的天然黄茧品种,在江苏、山西等地成功地进行了试验,是比较成熟完善的品种,为了解该品种性状及对云南高海拔低纬度气候的适应情况,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从苏州大学引进彩茧1 号一代杂交种,于2010 年春蚕期和2011 年春、秋蚕期在实验室进行比较试验,为在云南省推广提供依据。
试验蚕品种:彩茧1 号,天然黄茧品种,由苏州大学提供(2008 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
对照蚕品种:菁松×皓月,由云南省美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于1982 年育成的春用多丝量家蚕品种,1986 年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从育种单位引进推广,现为云南省主要应用的蚕品种之一)。
在2010 年5 月16 日、2011 年4 月24 日和7 月22 日,彩茧1 号与对照品种的正反交均收蚁1.0 g,采用随机排列,在同一间蚕室饲养,4 龄饷食1 d 后数蚕,每对品种的正反交各数3 区(即3 个重复),每区400 头,数蚕分区余下的蚕,分品种继续饲养。本试验地点设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实验室,全龄采用二回育,养蚕用叶为湖桑32 号和农桑14 号,小蚕期按照共育室的操作要求,采用标准温湿度,每日早晚各调箔1 次,严格消毒防病;大蚕期结合云南蚕区的养蚕习惯,采用自然温湿度饲养(温度19.0~26.5 ℃、相对湿度68%~92%),淡化消毒防病措施。1~2 龄全防干育,3 龄起至5 龄起蚕第2 天半防干育,防干材料均为打孔塑料薄膜,5 龄第3 天至上蔟采用普通育。用塑料折蔟上蔟营茧,上蔟后覆盖纱布覆蔟网,蔟中为自然温湿度,气流通畅;上蔟第7 天后采茧,完成茧质调查后,试验品种与对照品种的正反交蚕茧混匀后取样茧2 kg,送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丝产品研发中心进行丝质检测。
主要调查5 龄经过、全龄经过、虫蛹率、死笼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克蚁收茧量、万头产茧量和万头茧层率等养蚕成绩,以及出丝率、茧丝长、解舒丝长、解舒率、纤度、洁净、清洁等茧丝成绩。
对试验结果采用Excel2003 数据处理软件,按家蚕品种实验室鉴定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彩茧1 号实用孵化率高、食桑快、不择叶,壮蚕体色青白、素斑、腹足深黄、眠起和老熟齐一、重复区间差异小、茧长椭圆形、茧型大而匀整、缩皱中等偏细、茧色肉黄、色泽均匀牢固,上茧率高、解舒好、丝质优。
彩茧1 号与对照品种菁松×皓月相比(表1),2010 年春彩茧1 号的5 龄经过缩短15 h,全龄经过缩短31 h;2011 年春5 龄经过与全龄经过均缩短9 h;2011 年秋5 龄经过与全龄经过均缩短23 h。综合3 期蚕的平均成绩,彩茧1 号的5 龄经过和全龄经过分别比对照品种缩短16 h 和21 h。由此表明,彩茧1 号和对照品种尽管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龄期经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彩茧1 号的5 龄经过和全龄经过均不同程度地短于对照品种,表现出该品种发育快的性状特点。
表1 彩茧1 号龄期经过、强健性调查
表1 数据反映出2010 年和2011 年春季,彩茧1号与对照品种的死笼率差异较小,但在2011 年的秋季,彩茧1 号的死笼率明显低于对照品种;彩茧1 号在春季虫蛹率稍高于对照品种,而在秋季比对照品种提高的幅度相对较大,提高了2.44%。由此表明,彩茧1 号强健性好,尤其在气候和叶质条件较差的秋季,更能显现出其优良的抗逆、抗病性能。
从表2 看,与对照品种相比彩茧1 号的全茧量分别提高11.76%、12.72%和14.75%,茧层量略低于对照品种,茧层率明显比对照品种低,分别低17.31%、15.62%、13.15%,公斤茧颗数少21.16%、15.96%、11.11%,克蚁收茧量提高6.20%、17.32%、18.56%,万头产茧量提高6.64%、7.77%和19.67%,万头茧层量在春季分别降低11.75% 和8.83%,秋季比对照品种提高4.03%。因此,彩茧1 号在产茧量方面的优势明显,增产的幅度大,尤其在气候和叶质条件较差的秋季,产茧量增长更为明显,但茧层量春季明显低于对照品种,而秋季的茧层量比对照品种高,表明彩茧1 号在秋季更能发挥出产量的性状优势。
表2 彩茧1 号的饲养成绩调查
从表3 看,彩茧1 号的上车率在春季比对照品种低1.14%~3.60%,而秋季高于对照品种1.76%;茧丝长和解舒丝长春季平均低于对照品种166 m 和129 m,秋季稍低于对照品种;解舒率仅2010 年春蚕期低于对照品种3.8%,其余2 期分别高于对照品种5.3%和1.0%;茧丝纤度各试验期均比对照品种粗,3 期平均茧丝纤度比对照品种粗0.16 dtex;光折和出丝率均不如对照品种,光折比对照品种增加3.85%~16.81%,出丝率低于对照品种3.95%~14.17%;清洁、洁净分值高,2011 年春蚕低于对照品种1.5 分和1.0 分,2010 年春蚕和2011 年秋蚕均高于对照品种,分别提高0.5~1.5分和0.5~3.5 分,能缫制高品位的生丝。
表3 彩茧1 号的丝质成绩调查
通过2 年3 期蚕的鉴定情况看,彩茧1 号表现出孵化整齐,发育比对照品种缩短9~24 h,眠起齐一,壮蚕体型粗壮,食桑旺盛,上蔟齐涌,茧形好,缩皱中等偏细,茧丝色彩柔和而牢固等优良性状;强健性以秋季最好,虫蛹率提高2.55%;产茧量增加的幅度大,万头收茧量提高6.64%~19.67%;解舒率高,达到了78.3%以上,比对照品种提高0.8%;清洁和洁净分别达到98.0 分和94.0 分,分别比对照品种增加0.2 分和0.9 分,但茧丝长、出丝率分别比对照品种少118 m 和3.14%。
彩茧1 号在春季的各项性状指标比对照品种提高的幅度小于秋季,表明在条件较好的春季,多丝量春用品种菁松×皓月的优势性状也得到充分发挥,缩小了彩茧1 号与对照品种的经济性状差异,而在气候和叶质条件较差的秋季,彩茧1 号强健好养的特性得到显现,增产幅度(19.67%)远远大于春季的6.64%和7.77%。
彩茧1 号的出丝率虽然低于对照品种,但蚕体大、蛹体大,在应用优质茧丝的同时,还可以利用蚕、蛹开发食品或保健品等,拓宽蚕业的应用范围。
彩茧1 号及其对照品种的幼虫经过,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存在一定差异,分析认为除与饲养期间的温湿度有较大关系外,还可能受气候和叶质的影响,但在同一试验时期,品种的幼虫发育的差异基本能反映出品种的性状。
云南省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不利于桑叶保鲜,在4、5 龄起蚕要采用半防干育,防止桑叶萎凋过快。
菁松×皓月于1986 年引进云南,经20 余年的自然和人工选择,已经适应云南的气候和饲养习惯,各项性状表现优良[16],因此成为当前云南省主推的蚕品种之一;而彩色茧是2008 年由苏州大学育成,云南省实验室鉴定的各项指标接近或超过菁松×皓月,表明彩茧1 号在云南地区有一定的区域适应性,可为该品种在云南地区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徐世清,王建南,陈息林,等.天然彩色茧丝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J].丝绸,2003,(1):42-43.
[2]徐世清,王建南,陈息林,等.天然彩色茧丝资源及其开发利用(2)[J].丝绸,2003,(2):43-46.
[3]罗玉功.国内外彩色茧研究现状[J].北方蚕业,2004,25(3):14-15.
[4]肖阳,吴福泉,罗国庆,等.彩色茧蚕品种的茧层色素构成[C]//中国蚕学会,山西省蚕学会,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中国蚕学会第八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及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运城: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2011:119-122.
[5]梁海丽,葛君.家蚕天然彩色茧丝的色素特性研究[J].丝绸,2005,(6):20-22.
[6]孔庆明,林健荣,王叶元,等.彩色茧丝资源应用及其机理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7,(2):101-104.
[7]侯国军,张金卫,李江涛,等.不同蔟具及蔟中环境对彩色茧品种秋丰×黄3 茧丝质量的影响[J].蚕桑通报,2011,42(2):22-25.
[8]席建,梁海丽,司马杨虎,等.家蚕天然有色茧品种间色素差异及烘茧对茧层色素的影响[J].丝绸,2010,(3):15-19.
[9]徐世清,王建南,陈息林,等.天然有色桑蚕丝的加工方法:中国,CN1603476[P].2005-04-06.
[10]吴福泉,肖阳,罗国庆,等.家蚕新品种粤彩茧1 号(泰圆·泰黄×7532·湘晖)选育初报[J].广东蚕业,2011,45(3):23-27.
[11]周安莲,张友洪,肖丽蓉,等.用野桑蚕培育彩色茧蚕品种及其利用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9,(6):71-74.
[12]胡必利,楚渠,彭云武.天然彩色茧蚕品种金丝1 号的选育过程及特征特性[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 031-4 033.
[13]肖阳,吴福泉,刘新涛,等.天然彩色茧家蚕品种性状调查[C]//中国蚕学会,内蒙古自治区蚕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蚕业科学研究所.中国蚕学会第六届家蚕和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呼伦贝尔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蚕业科学研究所,2009:111-114.
[14]石松玉.彩色蚕直接“吐出”彩色丝[EB/OL].中国特产报,2009-07-10.http://news.idoican.com.cn/zgtcb/html/2009-07/10/content_38518074.htm.
[15]金秀梅.南宁市引进彩色蚕生产获成功 售价比普通茧高[EB/OL].广西新闻网,2007-09-06.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70906/newgx46dfadb5-1215576.shtml.
[16]黄平,白兴荣,董占鹏,等.中国7 省(市)现行主推春用家蚕品种在云南实验室的比较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3):1 157-1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