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层社区管理的探索与启示

2013-04-06 08:28孙春燕池慧灵
唯实 2013年11期
关键词:街道居民社区

孙春燕 池慧灵

创新基层社区管理的探索与启示

孙春燕 池慧灵

宜兴市宜城街道在新一轮社会管理创新中立足县级城市社区实际,以社区服务为本源,在街道与社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以社区文化建设为引领,加强社区党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发展社区自治服务,全力推进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了社区的和谐稳定与良性发展,成为县级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的宜城样本。

理顺管理体制,充实社区管理主体。宜城街道充分发挥“党委核心力、政府推动力、社区自治力、社会参与力和市场运作力”的合力作用,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五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机制,充实了社区管理的主体构成。一是明确领导机制,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创新社区党建模式,以“社区成立党总支,小区成立党支部,楼道成立党小组”的形式,完善社区党组织网络建设,积极发挥党总支在社区管理中的领导作用。通过在职党员进社区等活动,积极发挥社区党员的主体作用。二是理顺领导关系,发挥街道政府的主导作用。以社区事务工作站为平台,街道直接面向社区居民提供行政性服务,以满足居民办理各类各项个人行政事务的需求。通过提供工作经费指导、进行业务指导等形式统筹引领社区工作。三是完善社区自治,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通过社区居委会“由民作主”,逐步实现社区自治;通过社区志愿者组织提供助残、敬老等服务,完善社区公益性事务的管理;通过社区文艺团队组织和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弥补政府在社区文化服务和管理投入中的不足;通过大力培育社区睦邻点,壮大睦邻力量,协调居民关系、调解矛盾纠纷、提供邻里互助。如大同社区“爱心接待室”、新华社区“党建睦邻点”、茶东社区“阳光便民服务站”、土城社区“楼道党小组”等一批社区党员及居民自发成立的社区组织,成了宜城街道社区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知名品牌,为社区居民提供特色服务。四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挥社区单位组织的共建作用。通过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和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与辖区内市委市政府部委办局建立共建共享联系;通过将两新党组织纳入属地社区党组织的管理这一方式,两新组织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管理中来。社会力量的参与,提高了社区资源配置和社区管理的效率。五是引入市场力量,发挥市场主体的补充作用。宜城街道不断探索政府与市场力量在社区中的分界,谨慎地引入市场力量为社区居民购买服务或提供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宜城街道乐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创造性地提出由企业出资购买、向街道老人免费提供冠名服务项目,在缓解政府社区服务资金投入压力的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如物业管理等项目中,社区通过引入市场力量成立服务公司为居民提供低收费服务,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还带来了小额的经济收益。

培育公共空间,完善社区管理平台。宜城从完善社区办公用房入手,改造社区的硬件环境,为社区管理搭建管理平台。按照街道要求,所有社区均设立了“六室”(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办公室、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健身康复室、老年活动室、警务室)、“四站”(社区服务站、劳动保障站、物业管理站、卫生与计划生育服务站)、“两栏”(社区宣传栏、居务公开栏)、“一校”(社区居民学校)和“一场所”(社区室外活动场所),从物理空间上搭建了一个“五位一体”的社区公共空间,进一步方便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交流、休息的场所,为培育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此基础上实行居、社分离,通过设立社区事务工作站,完善社区公共事务办理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为便捷的公共服务。与此同时,宜城街道以软件工程建设为抓手,培养、壮大专业社工队伍,为创新社区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更新服务理念,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宜城街道作为县级中心城区,面临着从传统农业社区向现代城市社区、从街居制社区向自治社区的双重转变。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摸索中,街道办事处顺利地实现了从经济建设者、农村管理者向城市治理者的转变。围绕社区管理的核心内容,以“服务”就是“管理”的理念来推动社区管理:街道服务于社区——为社区建设和管理提供整体规划、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社区服务于居民——通过成立社区事务工作站把行政性事务从居委会日常工作中剥离出来,还社区居委会与居民自治,通过在社区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艺、社区邻居节、睦邻节等活动,培养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居民服务于自我——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热情,社区居民参与到更多的志愿者队伍等社区组织中去,在社区居民中培养“社区为我、我为社区”的“自我服务”意识,为社区管理的顺利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自上而下全面推行服务意识为宜城街道创新社区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社区管理水平整体得到提升,较好地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各项需求。

整合工作内容,完善社区管理体系。面对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宜城街道以服务为核心不断拓展社区管理外延、完善社区管理内涵、提升社区管理层次,逐步形成了以“行政服务、文化服务、养老服务、物业管理服务和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的社区管理体系。一是实现了行政性事务在社区的全面延伸和覆盖。通过社区事务工作站在社区设立了一站式服务窗口,社区居民在社区内就能便捷地享受到社保、计生、民政等各项行政服务。二是强化了精神文化服务在社区服务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开展“文化百千万”工程,进一步发挥宜城文化名城效应,组好文艺团队、办好文艺演出,建设文化家庭、文化楼道、文化小区……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不仅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而且进一步塑造了社区价值规范,提升了社区的凝聚力,社区更加文明和谐。三是完成了居家养老服务在社区的全覆盖。街道层面建设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全部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为社区老人提供涵盖吃、住、娱、医等全部内容的、更为贴心和便捷的养老服务。四是完成了物业管理服务的全面铺开。针对街道老小区缺乏物业管理与服务的情况,宜城街道在市场力量介入不足的情况下,组织成立非营利性质的物管公司,依托市场化运作,一方面为小区居民提供便捷、低价的物业服务,另一方面为社区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收入来源。五是实现了社区矛盾的就地调处。街道政法综治中心把工作向社区延伸,依托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组织如“党建睦邻点”、“爱心接待室”等化解社区邻里纠纷,平衡社区居民利益,解决社区居民难题,将社会矛盾消解在社区层面。由于有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社区矛盾调解投入低、效果好,既有效降低了维稳成本,更大大巩固了社会和谐的基础。

宜城街道的“五位一体”社区管理模式给了我们创新基层社区管理许多有益的启示:

社区管理必须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联系。宜城街道在社区管理实践中,紧紧围绕社区的“生活区”本质,以全面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为核心诉求,把满足好居民的需求作为管理好社区的基础,厘清了“服务”与“管理”的关系,回归了社区管理的“服务”本位,实现了基层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社区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构建多元主体的管理框架。宜城街道在社区层面探索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整合。在政府主体的推动下,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社区居民的传统力量,完善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共同管理。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与社会的力量,来充实和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这种探索,一方面拓宽了社区管理的内涵外延,实践了社区管理的服务本质;另一方面也在基层社会管理中实践了“国家——市场——社会”的三元社会管理框架,国家、社会、市场协同治理社区,为调和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找到了社区这一平衡点。

文化认同是实现社区管理“善治”目标的重要途径。宜城街道以各种社区活动为抓手,如社区文化建设工程、社区文艺活动、社区节庆活动、社区教育活动、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社区志愿者活动等,使社区居民在类目繁多的活动中不知不觉融入社区,潜移默化中形塑了社区意识、产生了社区认同,对社区成员形成了一种内化于心的社区管理力量。这种文化认同的社区规约、社区情感成为了社区居民间的维系纽带,平衡了社区各种关系,将社区管理落到了实处。

以协调各方利益为核心提供社区服务、开展社区管理是维护社区秩序的最终落脚点。社区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维护社区秩序,为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营奠定基础。但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不在于遏制或减少社会冲突,而在于协调好各方利益。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宜城街道转变了就维稳而维稳的传统社会管理思路,从提供良好社区服务入手,在社区层面思考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公共调配,努力实践公共服务确保公平、救济性服务维护公平、个性化服务提升公平,最终实现了社区管理的善治目标,社区秩序井然,社区居民幸福。

责任编辑:钱国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妇联;中共宜兴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街道居民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热闹的街道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街道生活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