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琰 (陕西省镇安县中医院,陕西 镇安 711500)
自2010年6月~2012年7月笔者参加2010年全省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后[1],采用中汤药雾化吸入及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75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75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2~46岁,病程2~30年;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5~48岁,病程2~30年。其中12例患者来自门诊,63例住院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均低于预期值的80%。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吸氧,静脉滴注氨茶碱,根据病情选用有效抗生素静脉滴注和对症治疗。治疗组45例给予中汤药(苏子15 g、白芥子20 g、莱菔子20 g、葶苈子15 g、麻黄8 g、细辛3 g、天竺黄10 g、胆南星10 g、陈皮8 g、丹参15 g、甘草6 g,上述药物水煎浓缩50ml)雾化吸入,2次/d。病情稍缓解后即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穴位贴敷药物制备:炒白芥子40%、细辛20%、甘遂10%、醋元胡10%、肉桂10%,制麻黄10%共研细末,用老姜汁调和1 cm×1 cm×1 cm的药饼,用5 cm2的胶布贴于穴位上;取穴:①肺俞、胃俞、志室、膻中;②脾俞、风门、膏肓、天突;③肾俞定喘、心俞、中脘;背部穴位均取双侧,1组/次,三组交替使用;方法和疗程:将药物贴于穴位上,每次贴药2~6 h,10 d贴1次,治疗3个月,共9次。对照组30例给予沙丁胺醇气雾剂0.7 mg、地塞米松5 mg、糜蛋白酶4 000 U雾化吸入,2次/d。
1.3 疗效评判标准:治疗2个疗程后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1]。痊愈:咳嗽、喘息和其他症状消失,上呼吸道感染明显减少,上呼吸道感染时无喘息发生,连续观察6个月无复发;有效:咳嗽、喘息明显减轻,其他症状消失,连续观察3个月症状未复发或症状未加重:无效:咳嗽、喘息和其他症状无好转。
两组疗效比较: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支气管哮喘从西医生理和病理方面讲是由于慢性炎性反应和气道高反应性导致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而引起反复性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2]。西医治疗主要依靠糖皮质激素的静脉用或吸入,使用费用比较昂贵,不良反应较多且易形成依赖。此病在中医辨证多属哮证、喘证等病症,病因病机为:“伏痰”(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致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气道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气喘,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伏痰为其主因,故一般认为痰为本病之宿根。运用温肺化痰、宣肺平喘的中汤药雾化吸入使药物直达病所,可以明显提高气管局部的药物浓度,改善局部炎性反应,减轻气管痉挛,稀释痰液,有利祛痰和改善哮喘发作。临证所见,发作时,虽以邪实为主,亦有以正虚为主者;缓解期常以肺脾肾虚为主,但其痰饮留伏的病理因素仍然存在。故对哮证的治疗,发作时未必全从标治,平时也未必全持扶正,当标本兼顾。配合适宜技术中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以穴位贴敷可以起到补肺固卫、健脾化痰、补肾摄纳的作用。故采用中汤药雾化吸入和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总有效率明显提高,不良反应和复发率均下降,操作简单、安全,且降低治疗费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263-266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