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哲学院,武汉 430073;合肥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合肥 230061)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提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确确实实有一个“认识论断裂”。阿尔都塞提出,“从1845年起,马克思同一切把历史和政治归结为人的本质的理论彻底决裂”;[1]222马克思思想历程中的“认识论断裂”表现为马克思抛弃了旧哲学的范畴,使用社会形态、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经济起最后决定以及其他特殊的决定因素等等概念与范畴,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历史理论和政治理论,并彻底批判任何哲学人道主义的理论要求,确定人道主义为意识形态。
应该说,阿尔都塞看到了1845年前后,马克思思想由哲学思辨反思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其研究路径与风格发生了较大改变,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所谓“认识论断裂”。阿尔都塞的主张一定程度是对马克思理论的误读。分析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的偏颇所在,有利于弥补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人的本质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上的困境,有利于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人学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明确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阿尔都塞关于马克思思想中的“认识论断裂”的主张难以成立,理由有三。
阿尔都塞所说1845年以后马克思思想断裂之后形成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等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其实与1845年之前马克思思想中的人的本质概念密切联系,并没有断裂,而是呈现出一种思想渐进过程。
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从种的类特性、人与动物区别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主张人的类本质在于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他提出,“一个种的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2]57不同物种的不同生命活动表现各自种的本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2]57马克思提出人的自由的有意识活动表现为实践,由此,实践构成人的本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2]57作为人的本质的实践(人的活动)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生产力概念密切联系。一方面,生产力是人的活动的第一要素。马克思是在批判李斯特唯心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第一次论证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生产力理论。马克思提出水力、蒸汽力、人力、马力都是生产力,在分析各种生产力时,马克思把它们区分为自然的生产力和人本身的生产力。在现代条件下,马克思着重分析人作为生产力的状况。人作为生产力根源于人的活动中内在地包含了生产力。“在马克思那里,生产力是人的活动的第一要素。”[3]84另一方面,以往人类活动形成了作为全部历史基础的生产力。也就是说,现实的生产力是人类实践活动历史发展不断累积的产物。“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产物。”[4]532由此可见,生产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的提出与马克思对人的实践本质的理解密切联系,从人的本质实践概念到生产力概念体现为思想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理解为断裂。
对人的本质逐步深入思考引导马克思提出生产关系的概念。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把宗教的批判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联系起来,认为,批判宗教,使人的本质现实化,就应该推翻奴役人的现实关系。[4]9-10在被费尔巴哈理解为马克思思想断裂前夕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进一步提出应该从社会关系角度思考人的本质。“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60如前所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先提出生产关系这一概念。他在论述“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时直接运用生产关系概念。马克思此时对这一概念其实并没有很好地把握:他只是从笼统的一般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的。在此后的思想发展中,马克思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生产关系理解为不通过人们意识而形成的物质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由此,马克思逐渐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概念生产关系。通过以上分析,对人的社会本质的提出和深入理解,直接启示并引发马克思提出生产关系概念,这里也不存在认识论的断裂。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呈现出一个的发展历程,如果说生生地切断马克思思想演变的这一逻辑进程,认为生产关系概念取代人的本质概念存在认识论断裂,显然是不合适的。
由此可见,马克思是在对人的实践本质、社会关系本质逐步深入了解中,得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生产力、生产关系,这是思想渐进的过程。
在阿尔都塞看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人的哲学(人的本质)是难以相容的,他声称,只有把人的哲学神话打碎;在此绝对条件下,才能对人类世界有所认识。
然而研读1845年以后马克思的著作,我们发现,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人的解放仍然是其中重要内容,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的哲学呈现出较高的相容性。
在阿尔都塞所谓马克思后断裂时期的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虽然从字面上不再使用早期的概念,如人的本质、异化劳动等人学词语,但是在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与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人的(无产阶级)生存状况与命运、人的价值、人的解放仍然是马克思理论关注焦点。相对于早期从一般意义上,关注人的本质和解放问题,在阿尔都塞所谓后断裂时期的马克思聚焦于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这一特定人群的生存状况和解放问题。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机器,对工人造成的巨大影响。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中机器的运用,或者使工人走向毁灭,或被迫接受低于劳动力价值的劳动力价格。“资本借助机器进行增殖,同生存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的人数成正比……分工使这种劳动力片面化,使他只具有操作局部工具的特定技能。一旦工具由机器来操作,劳动力的交换价值就随同它的使用价值一起消失……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就这样被机器转化为过剩的人口……这些人一部分在旧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反对机器生产的力量悬殊的斗争中毁灭,另一部分则涌向所有比较容易进去的工业部门,充斥劳动市场,从而使劳动力的价格降低到它的使用价值一下。”[6]495-496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中机器还被资本家利用来反对雇佣工人。“它(机器,笔者加)还被资本公开地有意识地宣布为一种和雇佣工人敌对的力量并加以利用。机器成了镇压工人反抗资本专制的周期性暴动和罢工的最强有力的武器。”[6]501《资本论》第1卷记叙了,1758年埃弗雷里第一台水利剪毛机的制成与使用,导致十万名工人失业。马克思还从资本积累的过程的角度,说明随着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上升的趋势。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就是资本中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直接结果就是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下降。由此,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结果是导致相对剩余人口的出现。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时期、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很快时,对劳动力的需求甚至还会绝对地减少。
以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积累规律对无产阶级影响的分析揭示了无产阶级在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中被剥削的地位以及就业中边缘地位,显示了无产阶级这一群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存发展状况及命运。这种状况与《1844年手稿》中所分析的异化劳动何其相似。因此,人、人的本质与人的命运仍然是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重要主题。
马克思在思想中不存在所谓认识论断裂,在早期和成熟时期的思想中,马克思都始终关注人的发展、人的解放,可以说关注人一直是马克思理论的焦点。对于这一点,马克思的研究者戴维·麦克莱伦在《马克思传》中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质、人的异化及其解放的可能性的关注是始终如一。“在后来的这些著作中(《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笔者加),毫无疑问是更系统、更细致、在极为纯粹的经济和历史的背景下探索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题;但是核心的具有启迪意义的思想,即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及其解放的可能性(通过共产主义社会支配自身命运的可能性)并没有改变。”[7]126国内的研究者也指出,人的问题始终是马克思研究的核心问题。“阿尔都塞没有或者不愿意看到,人永远是马克思思想的主要对象。即使是在成熟时期的著作中,关注人的解放也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话题之一。”[8]148阿尔都塞所谓“马克思只是对他青年时代(1840—1845)的理论基础—人的哲学—作了彻底的批判后,才达到了科学的历史理论”,[1]218显然是对马克思理论的误读。
以上,从马克思的著作出发,分析了人、人的本质与人的解放仍然是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重要内容。
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逻辑推演得出这一点。众所周知,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为方法论开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了结论,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化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无法克服,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被共产主义社会取代。共产主义社会根本特征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而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那么,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原则一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生活状态的否定。那么,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特征要否定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怎样的生存状况和生活状态?这种人的生存和生活状况就是人的不自由不全面发展,这就是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所论述的人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内在地所包含人的本质思想。因此,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资本社会主义社会所造成的人(主要无产阶级)的不自由不全面发展状况并寻求无产阶级解放道路。
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认识功能,科学理论也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功能。
阿尔都塞主张马克思思想中存在认识论断裂的理由之一是,他主张1845年之前与1845年之后,马克思思想分属于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和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于意识形态的界定,阿尔都塞作了多种不同、甚至逻辑上难以自洽的界定。“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沙夫认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概念不仅意义众多,还包含自相矛盾的陈述。[9]42在《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一文中阿尔都塞界定了意识形态内容,分析意识形态形式、论述了意识形态作用于人的过程、意识形态能动作用的实质等。阿尔都塞提出,“意识形态是具有特定逻辑和结构的表象(形象、神话、观念或概念)体系,它在特定的社会中历史地存在,并作为历史而起作用。”[1]227-228意识形态或者表现为形象,或者表现为概念。阿尔都塞提出,“意识形态是个表象体系,但这些表象在大多数情况下和‘意识’毫无关系;它们在多数情况下是形象,有时是概念。”[1]229这种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作用于人的过程难以知晓。“它们首先作为结构而强加于绝大多数人,因而不通过人们的‘意识’。它们作为被感知、被接受和被忍受的文化客体,通过一个为人们所不知道的过程而作用于人。”[1]230-231意识形态作为结构作用于人,其具有能动作用。“正是在想象对真实和真实对想象的这种多元决定中,意识形态具有能动的本质,它在想象的关系中加强或改变人类对其生存条件的依附关系。由此,这种能动作用永远不可能单纯起工具的作用。”[1]228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能动作用实际上就是意识形态维护和变革社会秩序的社会功能。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具有社会的职能,而科学具有理论或认识的职能,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功能是迥然不同的。因此,意识形态与科学是根本不同的。“我们要指出,作为表象体系的意识形态之所以不同于科学,是因为在意识形态中,实践的和社会的职能压倒理论的职能(或认识的职能)。”[1]2291845年之前马克思思想被阿尔都塞归属于人道主义,其实质是意识形态,具有实践职能。而1845年之后马克思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科学,其主要职能是认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理论职能完全不同,因此,马克思从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发展为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思想历程表现为认识论断裂。
总之,阿尔都塞主张人道主义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主要职能是实践而不是科学的认识。
1845年之前马克思思想被阿尔都塞归为旧哲学,属于人道主义。即使如阿尔都塞所说的建立在人性(或人的本质)这个总问题的基础上的以往的唯心主义哲学旧哲学仍然具有认识职能。很难想象,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不是对特定时期时代状况的一定程度的反映和认识。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主要包含工人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生产行为本身的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等具体内涵,就是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人的生存状况及人与人关系的状况,这些就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社会现实的认识,只不过是缺乏具体经济学分析和论证的天才式洞见。这些洞见既是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成果,又是特定的正在生成的意识形态。同时,这些认识成果引导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合理论证这些早期的哲学认识结论。因此,被阿尔都塞称之为人道主义(本质是意识形态)的1845之前马克思思想同样具有认识职能,这种认识职能并没有被实践职能压倒。
被阿尔都塞称之为科学历史唯物主义的1845之后马克思思想既包含理论的职能(或认识的职能),又包含实践职能(意识形态职能)。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方法论指导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无法克服,所以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要走向灭亡,被新的社会取代。这一科学的结论不仅具有阿尔都塞所说的认识职能,同样具有他所说的实践职能或社会职能。这一职能就是马克思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论证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灭亡的必然性,论证无产阶级革命及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合理性,激励并指导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对自己哲学的使命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他主张无产阶级把哲学当做思想武器。即是主张无产阶级通过马克思哲学的认识功能,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与历史使命,从而变革资本主义社会。这里就体现了阿尔都塞所说的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辩证关系的统一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既是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武器(实践功能),又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认识(认识功能)。卢卡奇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在其受压迫时代里最强大的武器之一”。[10]311即历史唯物主义引领无产阶级根据自身的阶级地位去正确地行动,解放自身,这就表明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实践功能。同时,历史唯物主义要发挥激励无产阶级变革现实的实践功能,必须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认识为前提,“无产阶级实际上从真正的科学中,从对现实的明确认识中获得自己最锐利的武器。”[10]312由此,卢卡奇主张历史唯物主义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认识,是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结构的理论,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具有认识功能。在卢卡奇看来,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功能和认识功能密不可分。由此可见,阿尔都塞所说的马克思思想断裂后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功能并没有压倒实践功能,而是并存不悖的。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科学,也是意识形态。国内学者黄小寒也持这种观点,“科学与意识形态虽有区别,但二者不是绝对对立的。事实上,意识形态虽然是阶级关系的反映,其中也包含意识形态的成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可以说是科学,也可以说是意识形态。”[8]148
苏共二十大之后,人们批判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解读,提出要用人道主义解读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提出用意识形态和科学的对立来划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范围——科学。这无疑具有一定价值。然而阿尔都塞关于马克思思想历程的“认识论断裂”主张无疑存在偏颇。剖析这一观点的失当之处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阐明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与生产力、生产关系概念的密切联系,不仅可以显示阿尔都塞关于马克思思想中所谓“认识论断裂”的局限性,说明马克思思想演变是一个渐进过程,还能弥补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人的本质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上的困境。对于人的本质概念在马克思理论中的地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一直争论不休。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在批判人的哲学后才能建立科学的历史理论,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认识论断裂,以阿尔都塞为代表。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张“人的本质”概念是马克思一生学术生涯的核心,弗洛姆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虽然看到了人在马克思理论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也存在着理论难题,即如何以“人的本质”概念全面解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进而说明该概念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范畴在内在旨趣上是一致的。[11]马克思在对人的类本质、实践本质深入理解基础上,得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生产力,在对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的逐步分析过程中,引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另一个核心概念生产关系。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早期人的本质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概念存在着内在联系。这也就解答了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人的本质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上的理论难题。
其次,剖析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有关人学思想,有利于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人学的内在联系。与阿尔都塞一样,许多马克思的研究者都看到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即从费尔巴哈的人本异化史观走向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早期关注人的异化与人的本质实现这一主题并没有被抛弃。相反,马克思早期的理论诉求在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得到了更为科学地剖析。关注人的发展、命运、解放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之一。这一点正如张一兵教授所说,“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中的人类主体(无产阶级)的自身发展与现实的主导地位,以及这一问题与共产主义目标的内在关联,正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另一条重要理论线索,这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狭义理解和历史辩证法主体向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逻辑层面。”[12]118
再次,明确科学与意识形态难以绝对区分,坚持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阿尔都塞虽然看到意识形态和科学之间的区别, 但是其错误在于把两者绝对对立起来,割裂了意识形态和科学之间的联系。科学探求自然与社会领域的规律,具有指导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的功能,进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能发挥意识形态的作用。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必然对包括科学在内的社会现象产生影响。因而,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
[1] [法]阿尔都塞. 保卫马克思[M]. 顾良,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6.
[2]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
[3] 何萍.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上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卷4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卷1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6] 资本论: 卷1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7] [英]戴维·麦克莱伦. 马克思传[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8] [匈牙利]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
[9] 黄小寒.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10] [波兰]亚当·沙夫. 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M]. 袁晖, 李绍明,译.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
[11] 颜岩.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人的本质”概念——评马尔库什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解读[J]. 国外社会科学,2013(1): 27-35.
[12] 张一兵.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视角中的人类主体地位——《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C]//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