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艳,周大进
(蚌埠医学院 临床医学二系,安徽 蚌埠 233030)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恋爱的“活跃期”,大学校园里恋爱十分普遍.在这一普遍现象中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恋爱的价值取向,即恋爱观.多数大学生是一感情为主要因素的严肃认真的恋爱观,同时也有一些有不良倾向的恋爱观,其中功利型恋爱观在女大学生中相当普遍.
功利型恋爱观,是实用功利型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恋爱观上的具体体现,是把爱情建立在对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上,或以父母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的优越条件上.这种女性往往具有强烈的依赖思想,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寄托在对方身上,只想找一个理想的“靠山”,稳稳当当,舒舒服服地靠一辈子.从而缺乏进取精神,不愿再拼搏奋斗.
女大学生功利型恋爱的产生存在着社会,个人,主观,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家庭经济条件差,就业压力大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等.笔者也尝试从社会学的理性选择角度出发来分析这一现象.理性选择理论主要是以个人行为作为研究的起点,分析个体凭借对资源的占有情况和对市场信息的了解程度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因此本文的分析重点将着力在微观层次上.
理性选择理论最早来源于以效用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其理论核心是关于“经济人”的假设,即“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趋利避害的,尽可能以最少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最大化的效用”.
社会学对理性选择理论的最早贡献始于乔治·霍曼斯的《交换的社会行为》,他运用社会心理学家的群体动力学以及其他理论重新解释了小群体的行为,从而构建了社会交换的形式,这为学者们在以后的社会心理实证研究中提供了社会交换的理论基础.随后,彼得·布劳在其著作中运用社会交换思想研究了正式组织以外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交换.而到了1984年,受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一书的影响,理性选择理论的后期发展又引入了进化博弈论,并将博弈论作为社会理论发展的工具.随着1989年《理性与社会》期刊的出版和1990年国际社会学协会理性选择研究分会的诞生,理性选择理论开始完全进入运用阶段.[1]但在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发展和运用方面做出突出成就的是科尔曼,他于1990年出版了著名的《社会理论的基础》一书,在书中提出了社会理论研究与发展的新方向,为社会理论奠定了全新的基础.同时,在书中他试图用理性选择范式研究传统的社会问题,通过借鉴经济学的均衡分析和理性选择模式将理性选择理论扩展到社会行动领域.
社会学的理性选择对“理性”的理解,主要是强调一种目的性、有意图的行动,其基本假设的出发点是“理性人”假设,即“对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动会产生不同的效益,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2]
以科尔曼为代表的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是建立在个人行动具有目的性这一基础上的,其关注的重点是行动者,因为行动者的行动都被看作是有目的或有意图的,也是有价值偏好和功利性的,但理性选择理论本身并不关注这些偏好及其来源是什么,而是着重关注行动者的选择体系所构成的客观性行动的事实.虽然理性选择是由行动者的目的或意图引起的,但它至少也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资源的稀缺程度.不同行动者有不同的资源以及获取资源的不同途径,拥有许多资源的人,其目的达成相对容易;相反,资源较少或没有资源的人,其目的达成是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二是社会制度.制度约束可以提供积极与消极的制裁措施,以鼓励某种行动和削弱其他行动.这是因为任何行动体系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社会交换系统,社会系统和结构是通过人们的交往和交换行动形成的,它反过来又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具体到女大学生功利型恋爱问题,其根本动因就在于女大学生对个人效益最大化的追求,而这种追求会受到四个方面影响:一是有实力的行动者在相应资源中所具有的利益及其对资源与信息的掌握情况,即“资源价值”.行动者要有足够的资源信息,才能做出目的性选择;二是个人实力状况,它存在于他所控制的资源价值和信息之中;三是行动者行动发生以前,其控制分布受制于个人实力及其所掌握的资源与信息,而行动发生后,资源信息与个人实力状况又决定了其后续行动中的控制分布状况;四是行动的后果,后果对理性选择过程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后果不仅直接影响到个人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而且还决定了这一行动是否会持续发生.当然这首先有赖于行动者对行动后果的价值所做的判断.[2]
下面笔者从以上四点影响因素来具体分析女大学生功利型恋爱.一是资源信息.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得大学生在毕业后为就业发愁,很多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同时,女大学生由于性别原因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男生来说会更多.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通过对这样的社会事实的了解,很多女大学生在没毕业或者即将踏出校门的时候选择功利型恋爱,为自己以后的出路做好准备.这种选择就是行动者在行动之前通过对信息的了解,权衡后做出的其认为对自己来说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这里的社会就业现实既是一种资源信息,是女大学生在做出选择时的重要依据.二是个人实力情况.具体到女大学生功利型恋爱问题就是说这种目的性很强的恋爱成功与否也和该女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有关.相貌端庄,体态匀称且乖巧聪明的必然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反之可能会困难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漂亮女大学生选择功利型恋爱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是行动前后的控制性问题.女大学生在选择功利型恋爱之前受控与对社会现实的了解既个人素质.在选择行动发生以后,其个人的实力和素质又对其是否掌握恋爱的主动权,是否能顺利通过恋爱达到自己的目的起决定性作用.四是行动后果的分析.后果直接影响到行动者对行动的选择.女大学生之所以选择功利型恋爱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以后过上无忧的生活.通过这样的价值判断,女大学生最终做出选择.
因此,可以看出在社会学中,理性行为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社会交往或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为,这种行为需要理性地考虑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并且在众多理性选择行为中,由于条件和信息的有限性,人们实际上无法达到“最优点”,而只能逼近“最优点”,即“满意解”.满意准则和合理化成为这种“理性选择”行动者的行动基础在此,我们可把这种理性假设称为“社会理性”,其最基本特点就是在追求效益最大化过程中寻求满足,寻求一个令人满意的或足够好的行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理性行为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要追求社会及其他效益的最大化,而且其中有许多因素本身就是相互制约的.
最后笔者认为,女大学生在选择功利型恋爱时应做到三思而后行.从理性选择的角度看,为了生存,女大学生做出的选择是有利于自己以后的生活的,但还要考虑所付出的成本代价.正如文章之前所述,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无法达到“最优点”,只能逼近最优点”.除了经济理性以外,还有社会及文化理性等诸多内容.选择了功利型恋爱就意味着放弃了纯洁的爱情.功利型恋爱者只能感受到爱情的种种实用价值,只能享受一时的情感体验和快乐满足.这种状况势必破坏爱情在他们心目中的高尚性、纯洁性、持久性和严肃性;选择了功利型恋爱就是选择了享乐的生活,为了安逸放弃爱情应有的幸福.它消磨人们的勤俭节约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动摇人们美好的理想信念,让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重新抬头.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大学生做为行动的主体决不是无能为力的,相反具有主动权.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以适应竞争,要有目的的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做出理性选择.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一味的想着依赖和寻求帮助.为了生存放弃真正的爱情,为了享受放弃奋斗的机会,这并不是我们应有的风貌.大学生做为社会的新鲜血液,有责任肩负起振兴国家的重任,一味的为了个人目的而放弃社会道德,只是局部的实现了自己的经济理性,却忽略了社会和文化理性,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这不是真正的理性选择.做为青年一代,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恋爱观,把握好人生的方向.
〔1〕周长城.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J].社会科学战线,1997(4).
〔2〕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献出版社,1990.
〔3〕罗晴.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与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4〕胡艳萍,曾汉元.当代女大学生功利型恋爱观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