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伟
(安徽新华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长期以来,“师道尊严”、“填鸭式”教学,一直被众多人视为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无论是过去的私塾,还是当下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无不遵从于斯.而在此“规矩”制约下培养教育出来的“精英”中,高智低能者比比皆是.
时至今日,世界已变成“地球村”.中国这头“醒狮”,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崛起、经济振兴大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则是不由之路.具有真才实学、能够发明创造的勇于探索创新型人才队伍又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要培养出这样一支数以万计的“精英团队”,就有必要摒弃传统的“一言堂”、“个人英雄”的教育模式,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业挑战”、“主动合作”及“师生互动”的教育实践这一国际公认的新型教育思想意识,别无他途.突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发展的教育势在必行.
有关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师道尊严”、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等传统教育根深蒂固.国家教育部门虽然三令五申予以禁止,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是思想意识的转变,更非一朝一夕之所能企及.真正破除师道尊严,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式”的教育与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在校生学习状况、启发式互动学习、授生以“渔”、知识服务对象、人生价值提升等方面,仍在相当数量的学习没有被落实为评估学习教学质量、衡量教师教育水准的主要指标.而升学率、论文档次和数量、学历职称的占比率、“名师”数量等仍堂而皇之地占据“名校”的“高地”.“师生互动式”教学仍是当前中国学校教育的一块“短板”.为数不多的教师为了自己的论文、科研成果、课外辅导挣外快,同时又要完成教学计划,故而“一言堂、赶进度”,学生则囫囵吞枣地被乏味地灌输,根本无暇“互动”.据了解,当下学校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表示很少成几乎从来与教师进行过互动、讨论,多数师生(特别是高校)都说除作业和考试形式外,极少相互反馈信息.事实上,及时对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是教师职业的基本属性,关注学生职业规划与将来发展是教师职业的特殊属性.尤其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就业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巨大的当今,学校教师不及时给学生学习反馈、不关注学生将来职业发展,确应引起学校高度重视.
大量研究事实证明:师生之间以多种方式进行的正式或非正式交流,对学生成长、成才及潜能特质的发掘均具积极影响.而师生互动强调的即是彼此交流的相互性.它不仅要求学生倾听教师“传授”并做出积极反应,同时更要求教师应细心倾听学生意见,体验学生的感受,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学习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形式多样的对话、沟通、合作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互动以双方人格平等为前提,教师不应只是权威者自居,把学生作为控制、灌输的对象,而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发表的新想法、新观念,真心实意地鼓励学生积极参言.互动尚应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不论课堂上还是课后,从学术至情感、从学习期间到毕业以后,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设计不同情境进行双向互动.
师生互动通常是由老师发起,邀请学术参与完成某项任务.这样就会使同学们争先恐后参加互动,从而调动学术思维,引导、激发、培养学术好奇心和创新意识.
学生在根据教师教与学整体设计的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就可在讨论中得以解决,而有些难题经讨论后,可能还是似懂非懂,这恰是学生渴望启发最强烈之际.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进行适当点拨和引导,针对问题要素,一语中的,使学生在渴望心理状态下,明晰道理,收到教与学的高效.如:教师设计用食用碱水掺和在起好的酸性发面中,可蒸制出疏松可口的馒头,与学生互动操作完成此过程;然后从化学理论上验证这一日常生活现象(馒头蒸制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不断从发面内排出,因而形成多孔的疏松馒头.通过教师精心设置,创设简明、呈现梯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直接参与并直观其结果,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其中道理;同时有成就感,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兴趣的目的.
首先,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氛围.一方面,学生受教师语言、行为、态度、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依教师要求适时调整自己认知倾向与行为态度;另一方面,教师也受学生种种言行举止、价值取向等影响,在反思中微调自己的教育理念与实践视角.如此,就构成师生双向交互性影响,表现为一个既交互链状又螺旋上升的连续循环过程.使教学相长,双方共同提升.
其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知识之间传统的师生单维度的“主体——客体”关系,变成以对话为主要形式的“主——客——主”的三维关系.形成教师与学生以课程内容(客体)为中介的“双向理解”的交往关系.在民主的、自由而宽松的外在环境氛围中,构造了健康、和谐、亲切、温馨的内在师生关系.也只有在平等、宽容、对话、交流、共享、创新的基础上,才能促使师生双方身心自由愉悦畅达灵动,增进彼此悦纳理解、相互信任、鞭策,因而形成师生间百家争鸣、情感互生的理解场景,达到创造、创新、科学发展的目的.
学校犹如池塘,师生互动恰如大小鱼儿优哉游哉地游动.在此过程中,大鱼前导,小鱼尾随,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不为而成.具体到课堂教学活动,若要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其学习热情,不懈探索未知领域,就要在教与学活动中融洽快乐地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尾随”,同事也助推教师向前,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见解,以己喜欢独特方式去学习和探究.让学生真切感受“自我”的存在价值.只有这样给予学生自由探究表达空间,才能使他们保持积极、活跃的心态,焕发勇于质疑、探索难题、大胆求异、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学生只有真正感受到“自我”的崇高价值,才会自信自强,自律合作,勤于思考,大胆想象,迸发灵感,积极进取,万折不挠,勇往直前.
陶行知先生说过:做“先生”的最大乐趣,就是教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由此可见,教学活动应从“知者”(师)与“未知者”(生)间的“一言堂”的唯我独尊式问答,转变为“智者”(师生)之间的交流.在相互沟通交流中彼此了解,相互尊重,平等自由的原则基础上,取长补短,讨论争辩,相互激励,共同成长.曾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教育家迪斯多蕙曾说过,“教育必须有独创性”,“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是予学生以教育”.他提出了“全人教育”的思想.他把“自动性”视为人的发展的主观基础,以社会中的真善美为教育的客观基础,只有将这两者结合才算是培养了“全人”.他指出,教育必须符合人的天性机器发展规律.教学的形式目的与实质目的是紧密联系的.如果学校中还存在单纯的熟读死记的遗迹,就不能放弃教学形式改革创新这一思想.
一个人生来就具有多种能力,如观察、感觉、思维、语言等.人的天性中潜藏着渴求发展的特性,即自动性.教育的目的就是使这种自动性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全人”,使人的自动性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应以多交流、多互动的感性方式为前提,适应学生个性特点,促使其独特发展、成才.
可见: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激发”,而学生则是自我活动,即主动.教师在课堂中既要传授知识,更要促其智力得到全面发展.
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更应与时俱进,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应随着教育对象的变换而创新.作为教育基地的学校和教师,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接受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尤应关注受教育者的承认成才及潜能的发掘.
师生互动式教学,强调的是实实在在的以学生为中心,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有效沟通,善于合作,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为其将来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与此同时,也让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更新教学观念,增加师生情感,促进教学相长.
〔1〕陈再琼.课堂教学互动刍议[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
〔2〕何浩峰.简论课堂互动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2002(7):3-5.
〔3〕马德炎.互动式教学方法初探[J].教书育人,2000(13).
〔4〕时光,张绍学,罗晓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与“互动式”教学模式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10):164-168.
〔5〕谢少安.大学AIDAS互动式教学的心理过程及其策略[J].教育探索,2009(8):125-127.
〔6〕张利云,袁水林,对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