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2013-04-02 07:02张秀芬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假新闻职业道德工作者

张秀芬

(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广播电视中心,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先做人,再作文”,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杰出工作绩效的保证.职业道德是在良好的个人品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闻工作者只有增强自律意识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客观.新闻工作者本身应该是正义的代表之一,因为在他们之中有很多人为了揭示社会的阴暗面而不顾自己的生命安慰.但随着新闻业的蓬勃发展,有这么一群不负责任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不顾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制造了大量假、俗、恶新闻报道,致使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在某些方面遭到受众的质疑.

“媒介”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很多时候,它是客观公正的文化表征,是社会普遍道德原则的灵魂和化身,它对国家的安危、发展,对社会的稳定,对公众的生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新闻工作者的地位也随之变得特殊起来.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媒介或新闻工作者自身放松要求,人们的思维和行动都越来越现实,起码现阶段的物质需求欲望大于精神需求的欲望.大家都认为经济是一切行动的命脉,行善成了发了财之后的消遣.于是新闻工作者们似乎顺理成章的行为着一些“潜规则”,勇敢的向“钱”进,索要辛苦费、出场费、交通费已成家常便饭,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我粗浅分析以下几点:

1 影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几个主要的因素

1.1 政治因素

新闻工作者的把关行为必然要受到所处社会政治体制的制约.美国的新闻界一直标榜自己是自由、民主的,但实际上它受到政治体制的制约是非常明显的.美国的传播学家赫伯特?简认为所谓的“美国新闻界永恒的价值观”实则是美国资产阶级新闻学者的一个“自供状”,其观点在美国所有的媒介中几乎都有所涉及的东西.比如说美国的媒介总是在有意无意地维护着资本主义现行的秩序,对破坏这种秩序造成的后果极力地渲染.这在美国的媒介实践中运用得非常多.

1.2 经济因素

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素材筛选把关的时候,必须顾及由信息带来的经济压力.播什么样的信息,能不能给自己的媒介和单位挣到钱,这在当前我国媒介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永远要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否则会严重地损害了媒介的公信力和新闻从业者的形象.

1.3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把关的时候,应该使我们的信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体系和受众的文化取向.传播的东西必须让受众能够理解,或者说跟他认知的这种社会文化行为的方式相符.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迎合,要抓住不同受众的文化心理,努力地去提高受众的文化层次.从根本上讲,媒介的作用就是提升我们的社会文化水平.

1.4 信息因素

这包括信息本身的因素、个人因素和受众因素三个方面.比如说时效性、接近性、新闻价值、真实性这样几点.个人因素,指的是传播者个.也就是说,传播者个人有很多条件的不同,导致了新闻筛选把关的不同,影响了新闻的筛选.具体而言有三项因素对把关的影响比较大.第一,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二,个性特征;第三,个人的传播方式.

作为新闻的筛选把关者,新闻工作者必须通过前馈、反馈这些手段来了解目标受众的构成、需要、心理和行为等等信息,因为现在的社会已经日趋多元化.在多元化的背景中,受众出现越来越多的不同的生存状态和背景,比如说年龄不同、收入不同、职业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注意受众因素,才能较合理地满足受众的需要.

2 新闻工作者应遵守什么样的道德规范

新闻职业道德是用于调整新闻行业内外的矛盾关系,规范新闻传播职业行为的一种道德.它是以新闻职业责任为核心的一个综合价值体系,是新闻传媒及其从业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和道德规范.新闻职业道德不应该只是对职业工作的负责,对事实对大众的负责更为重要

国外较早就提出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1874年,瑞典舆论家联谊会成立时就强调要提供正确的消息给读者,同时新闻和意见必须明确地划分,新闻是新闻,评论是评论,意见是意见.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威廉斯博士公布了《记者守则》八条,其中强调新闻媒介要为大众服务,要坚持一个超然的地位,就是永远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介入社会生活,用平静、客观的笔触去描写你所看到的新闻事实.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在舆论监督上声名显赫,其报道之严厉、批评之尖锐,人所共知.但是,在批评报道极容易惹官司的今天,尚未有人或单位与《焦点访谈》打官司,这是因为,“用事实说话”是《焦点访谈》的立足点;它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务求每个画面、每句话都是真实的,每一个评论都是准确的.正是因为《焦点访谈》在新闻真实性的问题上,始终坚持一丝不苟的原则,其报道内容和结论经得起核对和检验,真正做到确凿有据,使人无懈可击.因此,《焦点访谈》在受众中有很高的可信度.这是新闻记者苦苦追求的,更是难能可贵的.无疑,“用事实说话”,是记者职业道德的根本所在.

新闻界有句话说得好:“先做人,再作文.”新闻工作者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给予的,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以人民利益为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和发扬廉洁奉公的优良传统.“道德只有由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人们的内在品德,才算是真正得到了实现”.

3 如何解决当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

我国早在1993年就出台了《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也很早颁布实施,但是到现在为什么有偿新闻还是屡禁不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郑保卫认为,尽管已经有了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也一直对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而导致规章制度的执行常常出现“梗阻”现象,导致对教育后的效果检验和行为监督缺少相应的手段而流于形式的现象.

3.1 加强自身修养,坚持实事求是

只有传播者、新闻工作者对自身素质坚持更高要求,才能不断地进步,加强自律.另外,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仔细核实新闻,许多假新闻还是可以避免的.

3.2 强化监管职能,建立媒体信用等级评价机制

监管就是要发现假新闻,鼓励媒介之间互相举报假新闻.同时,建立一个媒介等级信用评价机制,发假新闻多的媒介信用等级相应降低.在这种机制的制约之下,权威性强的媒介、从不发假新闻或者极少发假新闻的媒介就会脱颖而出,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支持,得到更多的信任.

3.3 加强政治和业务教育

要加强政治、业务素质教育,使新闻工作者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进行自我约束,自觉地遵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新闻工作者就应该客观地报道,而且不要在新闻报道中掺杂个人的感情色彩.因为这个职业既平凡又特殊.平凡,是因为它是诸多职业中的一种,新闻工作者不是官,是普通老百姓;特殊,是因为它既直接接触上层,又直接深入下层,更为重要的是它传播新闻事实,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是新闻职业出现之后,新闻从业人员在长期的新闻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新闻工作的特殊性,新闻职业道德除了一般职业道德的共性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道德的个性特点.可以说,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所应当具备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实现同样不是一日之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既要立足国情,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积极主动地推进各方面的前进,又要着眼长远,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时刻拥有充满希望的信心、历经过程的耐心以及长期执行的决心,坚信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一样,前途光明而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假新闻职业道德工作者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司法职业道德》课的教学探讨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