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长效培养机制的实践探索

2013-04-02 07:02李晓雷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辅导员素养政治

李晓雷

(沈阳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1 职业素养的概念

《辞海》对素养的解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常修习培养,如:艺术素养、文学素养;二是平素所豢养.[1]从素养的概念我们不难看出素养是一种不断修习的动态过程.简言之,素养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将知识、体验和感悟内化而形成的涵养、品质和习惯.“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更强调的是“后天的养成性”,任何一种职业素养,都应按照其职业的标准和要求,经过后天不断的努力学习和实践锻炼,培养出能够高质量完成职业任务所应具备的一切条件,包括“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等等,这其中更为侧重的是精神层面的涵养.因此,大学辅导员的职业素养是个人将知识和时间内化后,通过其语言、行为来影响学生对外界判断的自身涵养.换句话说,“80后”辅导员的职业素养是可以通过后天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环境建设得到培养和提升的.

2 构建“80 后”辅导员职业素养长效培养机制的策略

2.1 “80后”辅导员个体实现职业素养提升的策略

“80后”辅导员个体自主发展是职业素养形成的核心和关键所在.“80后”辅导员只有根据社会赋予大学辅导员这一特殊角色的定位,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可获得与角色期望相符的职业素养.

2.1.1 明确职业角色使命是“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形成的基础

大学辅导员队伍在不断向着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完善的进程中,角色定位也在随之发生变化,从最初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展成为如今的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和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的双重职责和使命.这个角色定位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辅导员提出的新要求.“80后”辅导员必须认识到自己这一职业角色在新时期所担当的责任和重任,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开拓进取,大胆创新,督促自己快速融入社会角色,使自身在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感召下加深职业素养的内涵建设.

2.1.2 培养终生学习能力是“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提升的途径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成员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进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交替转换,不断缩短与职业理想角色定位差距的过程.“80后”辅导员只有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接受新事物,不断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内涵,才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工作中的亮点,从人文主义角度不断地更新德育内容和手段,深入挖掘人文精神中的德育资源并赋予时代意义,最终实现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人文底蕴、人格魅力和审美情趣来赢得学生的认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

2.1.3 提升职业价值认同感是“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提升的核心

职业价值认同感就是辅导员对本职教育工作和自身教育能力与影响力的自我信念、判断与感受.[2]目前已有研究表明,“80后”辅导员职业价值认同感水平普遍较低.职业价值认同感降低会直接影响“80后”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进而产生职业倦怠感和职业失落感.因此,“80后”辅导员应从思想上积极树立职业信念,热爱本职岗位,善于从学生的点滴进步中感受自己职业崇高价值所在,学会理性看待工作中的不如意之处,随时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强烈的教师责任感对待自己的职业活动,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增强职业价值认同感.

2.2 高校促进“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形成的策略

高校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主要阵地,“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形成需要充分利用高校自身软硬件资源优势,全面促进年轻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形成.

2.2.1 以创建“辅导员团队活动”为载体,为“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形成提供精神文化支持

团队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常期的团队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各个团队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团队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多层次、多角度开展,有利于职业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高校应关注“80后”辅导员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从多角度创建满足其心理和精神需要的和谐团队.如根据学生需求和工作需要,整合学生工作队伍的人力资源优势,创建就业指导咨询室、党团建设教育室、心理问题疏导室等工作团队,既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和质量,又能全面提升辅导员的整体业务能力[3];结合辅导员个体的兴趣爱好,组建辅导员舞蹈队、摄影队、合唱队等活动团队,丰富年轻辅导员的业余文化生活,使辅导员从中找到“职业归属感”.

2.2.2 以高校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为沃土,为“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形成提供夯实的理论基础

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是“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的沃土.各高校应有效依托自身学校的学术机构,一方面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专项科研基金,鼓励和资助“80后”辅导员潜心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规律,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另一方面应依据“80后”辅导员的兴趣爱好、发展意愿和专业背景,分类组建辅导员学术研究小组,并从校内外聘请在各领域有资深研究的专家和老辅导员,担任学术研究小组的指导教师,以小组形式开展学术研究,为“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形成加深底蕴.

2.2.3 以校本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平台,为“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形成提供所需的全程支持

“80后”辅导员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发展过程,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培训内容.各高校应有效利用校内丰富的教学资源,为“80后”辅导员提供学习的机会和环境.在培训模式上,可以实行学分制管理,每年定期为全体辅导员开设一定门数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80后”辅导员不同成长阶段的实际需求,按照“学有所用,用有所成”的原则,分年级、分专业,分专题,从思想、知识、能力和素养四个方面,建立可供辅导员选择的课程菜单,聘请相关专家授课,并规定辅导员每年必须选修的课程门数.培训结束后,学校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对辅导员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考核合格后才可取得相应学分.[4]

2.3 社会保障“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形成的策略

国家和社会应高度重视辅导员这一社会角色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确立职业准入规范,健全专业学科设置,建立辅导员协会等组织机构,为“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形成提供保障.

2.3.1 确立职业准入规范,严把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入口关

高校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发展指导,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应设立严格的准入机制,保证队伍建设的起始水准和发展潜力.可以借鉴医生、律师、会计等行业的准入制度,由国家相关部门组织全国性的辅导员资格证书考试.该资格考试应对应试者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察,考察其是否具备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基本思想政治素养、是否掌握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发展指导的专业知识,是否拥有解决学生工作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样可以吸收优秀的人才从事学生工作,从入口关就将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定位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2.3.2 健全辅导员专业学科设置,从源头上保障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形成

1984年我国教育部就通过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种正规化的方式培养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门人才和骨干力量,此举使辅导员队伍的整体职业素养得到了实质意义上的提高.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信息化趋势的到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与知识框架,无法再满足学生工作的全方位需要.因此,加强辅导员专业学科建设,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资源,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等多个方向设置科学合理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形成包括硕士、博士等专业学位教育在内的健全培养层次,是提升“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当务之急.

2.3.3 建立辅导员协会等组织机构,为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形成营造发展氛围

“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形成,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大学辅导员协会或类似的组织机构.这样的组织机构在培养职业人员的综合素养、保护职业人员切身利益,维持职业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服务的意识形态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虽然也成立了诸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毕业生就业指导分会等相关协会,但是这些协会在辅导员职业发展中的作用微乎其微.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高校学生事务专业协会成功发展的宝贵经验,通过定期出版专业会刊、开展专题研究、举办学术会议、颁布职业素养标准,帮助“80后”辅导员更好地解决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使其在浓厚的职业发展氛围中提升职业素养.[5]

〔1〕徐复,等.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310.

〔2〕谢俊荣,胡小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其自我效能感培养[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33-135.

〔3〕徐建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D].复旦大学,2006.

〔4〕实行学分制管理构建科学培训体系推行360 度考评——复旦制度保障辅导员队伍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7-12-22(1).

〔5〕李永山.美国高校学生事务队伍专业化发展及其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09(04):61-65.

猜你喜欢
辅导员素养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