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莉莎
(东北石油大学 体育部,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的内涵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传统的健康概念只是强调体质的强健,其内容呈现出明显的局限性.而新的健康概念则涵盖了体质健康、心理健康以及道德健康等内容,使得健康成为社会个体实现自我发展、体现人生价值的必要基础.在健康体系的构成要素中,心理健康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个体实现其身心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共融的重要基础.当今社会的竞争形势日趋白热化,致使高校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与就业压力,导致其心态的紧张、压抑甚至焦虑.如若不能得到有效的疏通与缓解,就会诱发心理疾病的形成.高校体育教学承载着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其终身体育思想自主形成的重要使命.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全民健身运动的载体作用,通过体育教学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对高校体育教学在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与维护途径进行阐述与分析,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健康自我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同时,还能够引导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有机的适应性发展.这对于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最为密切的连接点.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无论在教学理念制定以及教学模式的构建上,都具有极其明显的特征,因而也凸显出独特的功能.首先,高校体育教学具有突出的育人功能.教书育人、促进学生体育素质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是高校体育教学特有的功能.通过系统的理论与技能的传授,使学生能够具有较高的体育理论水平,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并能够在理论的导向下,运用自身的技能开展行之有效的体育活动,进而达成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是学生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得以彰显的重要途径.其次,高校体育教学具有超强的渗透功能.高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建立的体育素质体系,是其未来参与体育运动、提高与维护健康水平的重要基础.而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理论的导入、思想的渗透以及技能的传授等诸多环节的共同作用,方能得以实现.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能够对学生未来的体育实践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存在彰显出高校体育教学所蕴含的渗透功能.尤其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核心目标以来,渗透功能的重要作用与应用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凸显.而高校体育通过对渗透功能的发挥,能够在学生的意识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进而对其体育行为产生积极的规范与引领作用.第三,高校体育教学蕴含着重要的传承功能.高校体育教学传承的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全新的教学思想已经形成,具有适应性与实效性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地建设与完善.但是,这些发展成果的取得是建立在传承基础之上的优化、整合与创新,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传承功能保障下而实现的.
所谓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的、积极的心理状态.麦灵格尔将心理健康的概念解释为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是心理的适应效率、满足感以及愉悦的心态三者有机的融合.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和的情绪,拥有豁达开朗的性格、阳光向上的态度,具有敏锐的智能、愉快的气质以及适应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相对于高校学生而言,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造成了学生学业与就业压力的剧增,导致其心理健康水平已呈现出下滑趋势,甚至病变的状态.而由此所引发的心理焦虑、烦闷、孤独、恐惧以及自闭等心理表现,是学生产生厌学、厌世甚至轻生的主要诱因.由此可见,心理疾病或心理亚健康状态已成为影响高校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已从单一型向着复合型转变,这就需要学生要加强对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健康是学生综合素质体系构建的基础条件,是学生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必要保障.因此,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就成为高校体育教学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的发展取向.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能够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更是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竞争能力、实现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更是凸显高校体育教学功能、实现其社会价值转换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高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去要对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以外,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实现自我全面的发展,还需要对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学习,以填充自身的知识结构.由此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而这种压力一旦无法得到有效的释放或缓解,则必将对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与技能的传授,使之提高对体育内涵的认知程度,进而形成良好的自主参与意识.使之在体育活动当中,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压力得到有效的释放,使之情绪趋于愉悦,心态趋于平和.
在高校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缺乏自信而产生畏难情绪或恐惧心理,不仅会对其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对其心理造成损害.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高校体育教学具有强化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重要职能,通过体育学习能够促使学生树立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使之意志趋于坚定,态度趋于专注,进而有效地增强学习的自信,规避各种消极因素对其心理的影响.
现今的高校学生属于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物质生活的丰富以及家庭的溺爱,使得学生具有较为强烈的“唯我意识”,即一切以我为核心,追求享受的最大化.此种现象极易于导致学生狭隘的自私自利思想,凸显出孤僻、难以沟通甚至自以为是的行为与思维特征.而一旦受到挫折,会因心里难以承受而产生极端行为.高校体育教学具有促进团结、增强交流以及有效地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通过体育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其合作与团队意识的形成,使之在享受由合作而带来的幸福感与快乐的同时,消除“唯我意识”,实现心理的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理念引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彰显.个性是每一名社会个体所特有的性格特征,是人格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个性的发展受到限制,就会诱发压抑、困顿、委屈以及消极等心理问题的产生.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学彰显出尊重个性、理解差异的教学思想,使之成为培养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高校体育教学的引导与支持,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的彰显,心理得到有效的满足,进而形成对自身人格完善的强烈愿望,这对于促进学生实现爱我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学能够规范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与维系学习兴趣,在实现对体育重要作用理解与认知的基础上,产生自主参与意识.受此影响,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体育健身的相关理论与技能,使之能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体育健身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剂与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更能够形成对社会不良因素侵蚀的自觉抵制意识,进而实现对心灵的洗涤,使之心里呈现出积极、阳光的发展态势.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健康教育的内容,实现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维护和促进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积极构建体育与健康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其健康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双向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对开放式、互动式、自主式以及创新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来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与尊重,进而构建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平台.以便于对学生心理活动与心理问题的及时把握与了解,并能够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加以疏导.这种建立在师生情感交流基础上的心理疏导,更具实效性,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维护作用.
〔1〕田金华.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37-39.
〔2〕罗加冰.影响中国大学生身心健康若干因素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333-1344.
〔3〕林志超.影响学生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及干预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8):66-69.
〔4〕杨小红.体育课中应加强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