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索

2013-04-02 04:55鲁宁陈芳燕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2期
关键词:网民思政政治

鲁宁,陈芳燕

(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索

鲁宁,陈芳燕

(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传媒不但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还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当代高校青年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对于新媒体的探索与应用已经成为做好学生思想教育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这就要求当代教育者们必须充分体现新兴媒体的积极作用,抓住新媒体基础建设,加强后台管理,以达到教育思想引导的目的,更深入地进行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

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被人们广泛应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对新媒体技术使用的主力军——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重要影响.在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户外媒体等众多新媒体中,尤以互联网媒体应用最广泛,影响最深远.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团中央也在2012年5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动高校团支部建立组织微博的通知》的通知,要求各高校组织团支部开通微博.因此在新媒体技术不断成熟的背景下,明确以新媒体为手段的工作方针,对于该环境下的教育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新媒体在高校思想工作中的现状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以其快捷、内容触及点广泛等特性正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12亿人,占网民总体的46.3%,同比增长8.7%,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普及率达到60.1%.同时,在网民规模不断增长.与此同时,中国青少年网络使用时间也在逐渐增加,在学生网民群体中,大学生网民上网时间最长.由此可见网络模式渗透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并且大学生活跃的思维往往从网络发布中体现出.

正当互联网火热地“生存”在高校之时,手机新媒体客户端已如雨后春笋般悄然兴起.手机作为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几乎是人手一部.我国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以后,手机的功能日趋丰富,微博、微信等微时代工具正逐步融入大学生的生活.我国的手机用户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底,中国青少年手机网民达到1.7亿人,同比增长21.4%.中国青少年手机网民手机上网应用较为活跃.72%的青少年手机网民使用手机在线聊天服务,使用手机搜索和手机音乐的青少年手机网民也达到了62%和58.2%.互联网、手机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推广,促使校园新媒体成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对外沟通工具,对大学生的视野、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有着不容忽视.

2 新媒体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2.1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影响

2.1.1 新媒体加强了信息的传递和沟通,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

新媒体依托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信息容量大、里面内容丰富、传输速度快、用户量大、形式多元等优势,跟以往任何一种媒体交流工具相比,都是一个跨越式的改变.大学生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发布信息,信息量大大增加.这可以使学生增广见闻,获取海量知识.同时大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QQ、MSN、E-mail交友,也可以通过淘宝、京东等网上商城购物,还可以通过网络游戏放松娱乐,这一切足不出户就可享受.

2.1.2 新媒体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更快促进网络文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持,为创新意识、思维的发散性、社会道德品质的培养提供了空前的优越性,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网络对于大学生本身以及大学发展都有相应的影响,包括思想观念的形成,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新媒体为大学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人际交流与沟通方式,其形式的新颖,内容的丰富,信息扩散迅速且广泛,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由于新媒体衍生而成的网络教育使教育的主、客体地位发生彻底的变化,让大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性到主动性,从单一方式到多样性,以避免课堂的局限性.同时,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因此丰富起来,通过网络论坛、博客、微博、人人等现代媒体获取和传递信息,表达了大学生的自主观点和意见.这些思想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培养.互动性和时效性的鲜明特点使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创新意识的培养.

2.1.3 师生互动,新媒体扮演重要的中间角色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是以课题教学为主,课下讨论的模式存在,这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手段.然而在新媒体教学时代,各式教学模式地出现再也无法局限学生和教师在学术之上的交流,灵活、快捷的特色让新模式以一个崭新的姿态成为教育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于新媒体本身的特性决定了信息地发布更具个性化,在较短的时间,通过简单易懂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把需要传达的内容迅速的传达给信息接收者,使思想教育更直接、更深入.通过新媒体,中国学堂式的教育不必在受地点、时间的限制,可以轻松地通过互联网途径得到全面的学习资料,开创了奇偶碍于的新模式.

2.2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利影响

2.2.1 新媒体容易带来大学生价值观念地畸形形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治、道德与法制观念的教育.大学时期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最佳时期,如不及时的进行引导,很有可能导致价值观畸形发展.普及率极高的互联网的实用,已为每个网民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何况是我们的大学生网民,他们本身就存在着一个被过度保护的现状,长此以往更急会导致大学生沟通障碍,导致个人情绪紧张、孤僻、冷漠以及其它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这种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介质的交流代替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从而使人产生虚拟幻想.

2.2.2 新媒体容易引发大学生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置身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社会中,传统道德规范无法起到应该具有的约束作用,导向功能减弱.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自由度加大,言行无法规范,内容真实性无法保证,以至于到了公开承认的场合,虚假的言论也可以被自身网络警惕性不够来掩盖事实.面对如此的现实状况,新媒体的人际信任额度极具下降,长久时间下,麻木地适应性会使大学生网民无法脱离虚拟世界,与他人的交往中也会形成谎言也无所谓的意识,当然也不会为他们的所做所为负责.同时,在互联网中,人们所处的角色的虚拟性,交流的间接性使其在虚拟社会中表达坦率、真诚,一旦揭下虚假的身份,被迫回到现实生活,极有可能会继续用“美丽的谎言”来包装自己,从而失去真我.长此下去,就会出现双重人格,现实人格的固有和虚拟个人的习惯性形成频繁转换,必然会出现心理危机和人格障碍

2.2.3 新媒体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背景下,新媒体的成熟发展,虚假性的惯性思维一旦形成,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而这种认知方式在不知不觉之中剥夺了青年学生的独立性知觉,或者说是“造就”了一个“虚拟时空”的存在,青年学生不自觉地受这一存在形式的强制性影响和被动性接受,自我理性.这样无疑是对于教育者自身的教育模式的挑战,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得到自身改革,可是改变传统模式的速度却远远跟不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步伐.特别是在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主体大学生和高校教师之间缺少应有的交流,他们在“当局者迷”的怪圈中仍然模式化地照旧开展教育事业,却不知道这样的麻木性教育置身于世界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了,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前沿认知.

3 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3.1 建立健全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工作队伍积极性和专业化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在高校教育工作的大背景下,一方面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业务水平相应的要提高,如此形势下,他们不仅要熟知高校政治思想引导工作的本质,还要掌握新媒体的基本技术手段以及了解其传播特性,紧紧跟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步伐,研究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工作规律.在这样的条件下,高校思想工作者还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开展工作中的优劣性,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工具如何长期有效地作为资深工作的辅助工具.另一方面面对被誉为“网络高手”和“网络迷”的“90后”,高校思政教育者在掌握基础技术的同时,更需要努力去融入这个具有鲜明时代的特色大学生群体—“90后”,深入了解现在的大学生对网络的兴趣点所在,如创建师生交流互动平台,主动开展形势丰富多样的的师生互动平台,去了解大学生的网络习惯,进而更好更快更准确地找到适合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真正地做到根据时代的发展看教育.

3.2 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交流平台,积极创建形式多样的媒体互动渠道

事实上,新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也必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新关注点.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更应该主动在传承的基础上改变“学堂式”的教育模式,在不断提升和提高自己的前提下,推进和创新网络思想教育的模式;在学习、掌握电脑知识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最新网络交流平台,如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大学生常见的媒体平台,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做到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转变学生们对于传统教育的麻木性,转而利用新媒体途径,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挖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力.先从新媒体媒介开始思政工作者的工作节奏,待到时机成熟,慢慢地将重现以往的面对面形式的教育,做到网络与实体教育双向监管的作用,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文章前面所提到的虚拟世界所带来的弊端.

3.3 加强媒体的正确引导和监控,保证信息安全

新媒体的自身发展已经将全世界的信息发布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但是相应的信息发布弊端也随之出现:信息虚假、诈骗等行为屡见不鲜.所以在针对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新媒体运动中,首先要建立健全信息传送机制.在高校的组织中要实行科学管理新媒体平台信息的播放量和播放内容.在不框死信息的灵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设立网上评论员、舆情调查和分析、等措施,及时掌握信息动态,出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同时,高校思政队伍要成立信息监管大服务体系,对学生在各类媒体上发布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了解学生在各类媒体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并作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其次要建立反应快速的应急机制.高校不能忽视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的设定,新媒体本身的特点是给予广大网民一个自我的平台,对于大学生网民来讲,有时缺乏理性,过于随性的发布一些言论是极其缺乏正确的思政认识的,因此高校应着力建立快速反应的机制,一旦发生了重大的校园舆情事件,能够快速、精确的做好应急处理工作,建立一整套反应机制,努力形成以宣传部门为主导、学工、团委等部门相配合共同引导校内舆论的工作局面,发现有错误的信息,要及时反馈和处理.尽可能的缩小负面影响.

4 结语

新媒体平台在高校被广泛的运用已经是一个时代的潮流,为广大的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不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而且还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信息获取渠道,成为思想文化的新阵地,宣传工作的新版块和新手段.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建设来讲,新媒体技术运用和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是一个具有社深远意义的话题.一者,从新媒体的本身受欢迎程度看,这是一种信息时代发展的技术趋势;二者,从思政教育的现状看,培养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一直是一大工作重点,两者的必要性决定了新媒体对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认识新媒体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提高自身的新媒体素养,将新媒体全面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更广泛地影响全体青年大学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而努力.

〔1〕焦红强.“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河南教育(中旬),2012(6).

〔2〕熊晓梅.发挥现代传媒积极功能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3〕张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4〕胡梦恒.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科教导刊,2011(01).

G641

A

1673-260X(2013)06-0254-03

猜你喜欢
网民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