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职业化与本土化:社会工作课程设置探究

2013-04-02 04:55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职业化伦理

胡 莹

(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1 问题的提出

2004年7月1日,“社会工作者”作为一门职业标准,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并正式公布.2006年7月,人事部和民政部联合印发《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评价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时间、统一组织的考试制度,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考试合格者,将颁发人事部统一印制、人事部和民政部共同用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由民政部或其委托的机构对证书进行登记管理.《暂行规定》首次从国家制度层面把社会工作者纳入了专业技术人员范畴进行管理,明确了社会工作职业水平的级别和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途径.2008年6月民政部会同考试中心进行了全国社会工作师(助理师)职业水平考试.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在制度层面进入职业化时期.

自1987年北京大学成立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始,短短的20多年时间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迅速,2008年后新开设专业的学院超过100所,截止2012年,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227所,专科层次11所.[1]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对社会工作人员的从业给予保障、激励,并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其行为;要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从政策层面推进职业化进程.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进一步做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划,为社会建设和培育一支专业型、复合型、务实型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

2 专业化、职业化与本土化下社会工作课程设置面临的转变与挑战

社会工作课程设置指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它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基础与核心.目前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着目标与地方人才需求差异,课程设置缺乏职业需求基础的问题.[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多沿袭西方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相对统一,分支课程设置比较分散,专业实习与国际标准差距明显.[3]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反省和思考,以应对专业化、职业化以及本土化的需求.

2.1 重视价值观教育,发展适合本土的社会工作伦理实践守则

职业化是指通过相关职业人群发挥该职业的专业功能、达成专业目标、实现专业理念与价值的过程.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的灵魂”,价值观在专业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最高价值追求就是践行社会正义与公平.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实践.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而目前的课程中对于价值培养和伦理的伦理冲突是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困扰之一.伦理冲突源于价值观分歧,体现在案主、社会工作者、社会机构及社会等各方利益交织冲突时,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两难抉择.[4]因此,需要发展在普适性之外的具有我国文化特点的价值观与伦理操作守则.

2.2 加强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注重实务能力的培养

专业实习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行的国际社会工作培养标准中,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学生学习的课程除了政治理论课程、基本技能性的训练课程之外,还要修满一定学分的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程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还可选修老年、青少年、儿童、妇女、残疾人、家庭、医疗社会工作等课程,且必须完成800课时的专业实习.对学生来说学习过程是由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和实务教学中的经验学习两部分组成.由于社工专业涵盖的面十分广泛,学校实习老师难以涵盖社会福利政策、家庭社会工作、青少年犯罪与预防等不同领域的专业指导.机构的工作人员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缺乏对学生的指导方法与技巧.因此,必须加强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注重实务能力的培养.

2.3 关注学生、社会需求,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纳入多方评估

社会工作课程体系设置需考虑多方利益需求,如教育者及其组织、社会、受教育者.目前关于课程设置的探讨多从教育层面来进行,关注于教育的科学性与专业性.而受教育者,即学生,这一未来的从业者的需求往往因处在被教育的地位发声缺位,被动接受.而在很多学者的调研中,学生虽然认同专业理念,但是因职业上升渠道不明朗,薪资待遇与期望差距使得毕业生流失的现象较多.因此,在课程设置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与现实收益.同时,课程设置也需关注就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应该以职业能力为目标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否则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需求,造成供需脱节.在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等方面既要遵循国际通则和国家规范,又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将多方需求纳入课程评估体系当中.

3 社会工作课程体系设置

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中国社会工作具有“教育先行、专业滞后”的发展特点,高等教育有着“重理论、轻应用”“重学术、轻实务”的导向.[5]致使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更多的按照“目标模式”进行课程设计,强调课程设置与设计的规范化、体系化、学科化.而国际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越来越强调行动和反思性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基本标准、文化特色以及国际性发展相互融合.[6]因此,在此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在基础课程、实务课程以及价值与伦理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具体思路如下:

3.1 专业化要求基础课程注重规范性与标准化,根据院校特点开设相应领域的实务工作课程

社会工作职业化要求提供具有专业性的服务,专业性就体现在具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与规范以约束专业培养的质量.完善社会工作实习机制、规范社会工作教材编制,是增强学生专业课程认同的关键.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的课程主要涵盖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社会工作实践技巧训练、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等五部分.参照这一设置,目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以及专业辅修课.在专业化要求下,专业基础课程需要注重知识内容的规范与标准,其目的是让初入门的学生进行引导.之后高年级开设的专业必修与辅修课程则在社会工作不同实务方法与领域里学习知识技巧,需要根据不同院校的资源与特点开设“医疗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不同领域的课程以及“家庭治疗”、“行为治疗”等不同实务技能的训练.

3.2 职业化要求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技能,完善督导体制与实践环节,缩短学生就业的适应期

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社会过程.它以该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活动群体的规模及素质、社会对它的认可程度为转移.职业意识与能力培养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十分重要,在职业化趋势下,学生自身对职业的认知与接纳以及职业技能影响着职业发展.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完善社会工作的课堂教育、价值教育以及实习教育;丰富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平台与方法,提升教学效果.[7]能力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持续、密集的能力训练,熟练地掌握必备的技能,为社会工作学生提供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和提升能力的机会,使其在社会工作岗位上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督导体制同时,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互动,探索校企合作的渠道,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

3.3 本土化要求课程设置关注我国文化背景,发展社会工作本土价值的探讨与课程开发

在专业教学中能否帮助学生建立起专业深层次的认同感和牢固的专业价值理念,是专业教育与专业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中的问题照搬西方教育模式的痕迹仍然明显.由于制度、文化、专业学科体系和社会结构等的差异,社会工作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将经历不同的发展道路.[8]作为一个价值为本的专业,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必然不可回避可能出现的价值与伦理问题.如果在该议题上没有加以引导和澄清,仅仅侧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或直接套用西方伦理准则,则会失去东方文化背景的依托,影响学习与服务效果,陷入伦理困境.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中依据本土文化,探索适合我国的一套价值体系与伦理实践守则.

〔1〕中国教育在线.[EB/OL]http://gkcx.eol.cn/searchSchool-Name.html?keyWord=%E7%A4%BE%E4%BC%9A%E5%B7%A5%E4%BD%9C.

〔2〕王绍文.对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5).

〔3〕衡孝庆,刘玉兰.大学生专业课程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5).

〔4〕杨玺泽.浅议社会工作中易出现的伦理冲突[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4).

〔5〕史柏年.“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与发展”笔谈[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4).

〔6〕刘斌志.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及其本土策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7〕刘斌志.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及其本土策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8〕熊跃根.从社会诊断迈向社会干预: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反思[J].江海学刊,2012(4).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