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迷信心理与对策

2013-04-02 04:55田一竹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2期
关键词:信仰科学心理

张 典,田一竹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

“迷信”一词转译自西方的概念,对应的英文单词为superstition,原意是凌驾于某物之上.中世纪晚期,基督教为使整个欧洲都皈依他们的信仰,便以“神之名”将其他宗派如地方神灵、巫术等归为异教、异端,并称之为“superstition”;殖民时期,非西方社会中的宗教信仰都被贬低为“superstition”.根据清代的文献,与之对应的中文“迷信”基本上可以等同于“信仰”,是个中性词,但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迷信”逐步被赋予了贬义的色彩.

1 迷信的产生与含义

迷信产生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过程中,远古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遇到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如风雨雷电、生老病死等,就把这些现象归结为神秘的力量,并逐渐对这种力量产生敬畏和崇拜,遇到苦难时会请求神灵的庇护和帮助.在原始社会条件下,这种认识起着同科学知识同样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原始信仰和崇拜发展出三种走向:一种是部分原始信仰在经过系统化、抽象化、理论化后形成原始宗教,最后形成现代宗教;第二种走向是部分原始信仰通过民间流传,逐渐成为各种各样的现代迷信;第三种走向是部分原始信仰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转化为社会心理现象,形成民俗信仰[1].可以说迷信与科学同时存在,科学要想完全取代迷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迷信这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本性,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也是迷信和科学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

目前,学术界对迷信并没有统一的定义.Jahoda将迷信大致分为四类:一是迷信所形成的宇宙论和世界观;二是传统世俗迷信(如黑猫会带来厄运)、占卜术;三是个体的神秘经验,如超感官体验;四是个人迷信,如幸运数字、幸运饰物等[2].从狭义上讲,迷信就是相信鬼怪、命运、灵魂等超自然超物质的东西存在,相信这些东西主宰着世界和人生的一切[3];广义的迷信,就是一切和近代科学相冲突的信念以及与它们并存的行为.

2 迷信形成的心理机制

我国对迷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和民俗学的领域,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涉及不多.雒焕国从心理学的角度将迷信看作从迷信者的迷信行为中反映出来的通过学习所获得的一种对涉及自身利害关系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体验,是其在所谓的凶吉问题上的知、情、行的有机统一体[4].汪凤炎对迷信心理进行了分类,包括忌讳、盲信、崇拜和依恋.中国人的忌讳心理很多,最突出、最常见且影响最大的三个讳言是“死”、“性”和“心病”.忌讳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的崇拜心理[5],中国人的崇拜包罗万象,日月天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等等这些都被人为的附有灵性,甚至可以主宰圣哲贤人忠孝义烈;人们为保佑平安,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设置了诸如门神、灶神、地区神等多种保护神.这些迷信心理的背后都包含着一定的盲信的成分,盲信天,盲信命运,盲信善恶报应.

国外心理学者对于迷信心理的产生和存在也有多种不同理解:弗洛依德认为迷信是投射的结果,荣格认为迷信是人类灵魂的一种基本属性,总之,精神分析的观点是将迷信看作心理构造的一部分,强调无意识对迷信的产生有重要作用.斯金纳认为迷信是偶然强化得来的.持观察学习观点的人认为迷信是一种从众行为,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学习来的.归因观的研究者认为,对因果关系的寻求是人类的本能,建立了迷信的观念是由于人们在复杂的事物之间建立起了荒谬的联系或者错误的因果关系.持动机观的研究者则认为,迷信跟人们寻求心理安慰与个人对控制感的需要有关,在个体无法把握未来事件发生的情况下,人们常有危机感,为求安慰,不得不求助于外界某些能“预测”自己未来命运的载体,得以安慰达到心理平衡;或是在压力情境下,迷信可以为人们提供控制感,可以防止习得性无助[6].

3 中国人的迷信心理现状

中国人的迷信自古就有,并且很早就通过诗词、喜剧、小说和风俗习惯等各种形式在生活中体现出来.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都有了正确的认识,中国的一些传统迷信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人们也常认为科学与迷信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按照这一命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迷信会逐渐衰落直至消亡,但即便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迷信心理盛行,不仅是在农村,我国的城市、高校、机关单位都存在.并且当今的迷信已经披上了科学化的外衣成为“现代迷信”,现代迷信就是指将迷信、骗术、巫术或伪气功等混为一谈,盗用一些科学名词,但其实是一种群众性和流行性特点的歪理邪说,往往使受众产生“似懂非懂、迷迷糊糊,有一种东方古老的和西方现代科学的相结合的迷人感受”[7].值得一提的是,迷信心理也盛行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黄建榕,熊艺采用大学生迷信心理问卷对三所大学的全日制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47.7%的大学生迷信程度属于中等水平,1.9%的学生迷信程度中等偏高,迷信程度属于高水平的学生占到了0.3%[8].当代大学生的迷信观念主要分为五种:第一是世俗传统迷信,比如相信日期、数字会带来好运气;第二是迷信“鬼魂、神仙”,相信“天堂、地狱”之说,讲究因果报应;第三是迷信“特意人体功能”现象,比如相信未卜先知、心灵遥感、超自然力量等一些神秘现象的存在;第四是个人崇拜迷信,即盲目崇拜将相帝王,或者所谓的“大师、伟人”;第五是迷信近年来西方的星相学预测,对星座、星象预测深信不疑[9].根据调查,在大学生中特别流行的迷信行为主要有:网络占卜、看手相面向、找算命先生、烧香拜佛求签、用占卜牌算命等等.

4 对策

通过对“迷信”的追根溯源,可以发现“迷信”其实与“宗教”、“民间信仰”之间存在非必然的关系[6].这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不能将“宗教”和“民间信仰”武断地归为“迷信”,并胡乱批判,前

面两者的存在都有特定的意义,宗教是整体性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民间信仰更是人们借以赋予生命意义的方式之一.我国较长时间都处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长期受各种迷信思想的影响,至今仍有不少人依然认为万物皆有灵,信天信命运,相信因果报应.传统迷信在大众心理深层产生的影响根深蒂固,短期内难以彻底清除[1].迷信心理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破除迷信要遵从事物自身发展规律,完全相信迷信和完全依赖科学都是迷信心理的表现.我国不仅应该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正面引导人们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应组织建立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心理咨询机构,完善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心理科普,才更有利于保证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其实,通过发展教育全面提高全民素质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在旧社会,被统治者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获取知识经验的渠道狭窄、内容单一,人们的思想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被建构起来的;科学知识教育是另外一种建构个体的方式,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自然的视角,使人们拥有自由和公平,也告诉我们,面对复杂纷繁的自然与社会,要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不盲从,不迷信.

〔1〕刘连忠,徐汉明.迷信存在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J].医学与社会,2005(18).

〔2〕Rudski J.What Does a “Superstitious” Person Believe? Impressions of Participants.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3, 130(4): 431-445.

〔3〕陈永艳,张进辅,李建.迷信心理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

〔4〕雒焕国.迷信的学习机制探析[J].甘肃高师学报,2001,6(4):85-89.

〔5〕汪凤炎.中国文化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188-207.

〔6〕王淑娟,李朝旭.迷信的信息加工机制和心理安慰功能[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7〕崔景贵.现代迷信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现代教育科学,2002(3):51-53.

〔8〕黄建榕,熊艺.现代迷信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1(7):71-75.

〔9〕李丹.大学生迷信心理与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信仰科学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心理感受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