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2013-04-02 03:41:30张晓艳
滁州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活动

张晓艳

创新是科教兴国伟大事业的核心,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国家输送大批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生创新过程的实质就是吸收并整合各类创新元素,以输出新价值的过程,其中,对各类创新元素的吸收和整合能力就是创新能力[1]。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还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更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启迪学生心智、能够帮助学生积极追寻自身价值、刻苦拓展职业素质、努力发挥自身潜能,关心社会需求,激发成功欲望[2]。如何构建一种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目前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今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有偏颇

首先,部分学生将校园文化定义为除第一课堂以外的各类课外活动,这种理解是狭隘的。校园文化包含了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大方面内容:显性文化主要包括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和环境绿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以及维系校园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系统-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隐性文化主要是指包涵学校延续的校风、学风、传统习惯、思想意识、情感观念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体。其次,多数师生以“客人”的身份置身于校园文化建设中,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校领导和管理人员的职责,自己仅是参与者,殊不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每一个个体都是“主人翁”。而且,校园文化建设时刻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每一个成员的努力。再次,学校把形式多样化、宣传力度大、获奖多等作为衡量校园文化建设优劣的唯一尺度是非常片面的。因为建设不能单看结果,过程是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提升作用、创新思维的促进作用、后进力量的开发作用以及其他学生的影响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二)校园文化活动参与面窄

只有坚持活动开展的群众性和经常性,才能满足广大师生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文化需求,才能体现出校园文化活动的无限魅力。据调查显示,经常参加活动的同学仅占少数,且这个群体中大多是学生干部和具有特长的学生。这里列举一例,某院系曾推选某一名学生多次参加校级比赛,原因就是该学生集文笔、书法、朗诵、歌唱等多项特长于一身,可以为该系挣得荣誉。这表明,当前校园文化活动注重的是学生原有特长的施展,而非与学校育人和学生成长紧密结合。

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涉及面要广,更要具备特色、亮点与创新。校园文化的发展只有与时俱进、呈现特色、在继承中创新,才能够实现水平层次的纵向提升和横向扩展。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校园文化发展在不断革新,很多方面获得显著成效,但这其中仍存在问题与不足。例如,很多老师带领学生组织策划各类常规活动时,经常回顾前一年活动的开展方式,或是通过网络搜寻照搬照抄,希望能够快速便捷地应付工作,这便偏离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三)校园文化建设未能实现广大学生的社会化

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个必经之路,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既是目标又是手段。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现今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孤独文化,导致大学生社会化障碍的产生。首先,不论是以书本为载体,还是以活动为载体,大学的围墙使得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落差甚大,不能勾勒出真实的社会,学生在向社会过渡期很难构建正确的社会角色,极大影响了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和能力培养。其次,政治教育书本化、形式化,学生政治敏感性不强。主要表现为两种现象:一类学生对社会政治漠不关心,这也是爱国情感缺乏的一种表现;另一类学生政治情感较为偏激,对待政治现象时而批判,时而全盘否定,不能以辩证的观点加以对待。再次,校园文化建设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缺乏主动适应性,且文化氛围过于童话和完美,学生的理想主义和创业过程中的各种挫折背道而驰,较高的落差感和较低的安全感、免疫力使得学生难以灵活应对,从而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具有互动性。

(一)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极大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实践技能的提高,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平台

第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具有重要影响。任何思想都不可能凭空臆造,而是受到一定的启发之后才能够产生,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学生能够增强信心,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例如,一些高校开展的“创业意识讲座”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讲座伊始,播放著名创业人士的案例及采访视频,渲染浓烈的气氛,引起学生们的关注,之后从各个角度分析创新创业的前景优势、潜在问题以及如何克服困难等,使同学们认识到具备新的观念和创造能力迫在眉睫。第二,校园文化直接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培养这种能力一定要通过具体的实践行动,理论联系实际,挖掘潜能。例如,高校每年开办的“创业培训班”除了有理论授课以外,还配备了以下几种培训方式:“沙盘对抗”,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学生置身于商业场景中加以体验;“模拟企业”,通过较为真实的企业场景,演练企业运作流程;“实战经营”,学生利用以上两种方法的技巧投身于真实的创业环境中,进行实战培训。通过开展类似新颖别致的校园文化活动,同学们将会放弃创业可望而不可及的想法,怀揣创新精神勇敢做出创业的选择。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寓于校园文化中,具有反作用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会有效的提升学生对创业相关信息的兴趣,因此大学生在自身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能够比较集中地关注学校的各项事务和校园文化建设。例如,专业学科的改造、各类课程的设置、规章制度的制订、建筑景观的设计、校风学风的形成以及校园人文环境的构建等一系列平时不被学生所熟知和关注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学生在经过引导和教育以后,发散性思维受到了启发,便能别出心裁,在原有和借鉴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加以创新和改进。学生的素质能力提高了,校园文化的软硬件便会顺应而上。

三、如何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一)强化教育引导,深化学生认识,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推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其一,发挥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实现学生精神上的独立是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学校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应充分发挥媒体的魅力,通过各种宣传方式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学生实现自我管理。例如,适当让学生自主地组织教学、文体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可以将“行动学习法”的理念贯穿于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结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帮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国家政治形势和社会发展走向,拆开围墙的束缚,打消学生的理想主义。例如,在各大高校每年开展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科技帮扶、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文化艺术等一系列类别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国情的了解和对社会的认知。

(二)以创业教育为抓手,创新校园文化发展理念,坚持推进校园文化制度改革

校园文化制度是指校园文化领域中政策、管理体制等共同构建的制度体系,是学校根据校园文化发展的需要,对该领域中关键问题的执行提供办事规程与行为准则的体系。校园文化制度直接关联校园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制度改革应当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创业教育为手段,努力打造适合创新理念的新制度。从现今高校的校园文化制度来看,我们应当抛开部分传统文化的影响。例如,考研是很多学校的优良传统,高学历是提升学生竞争力的一项有力手段,但是“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明显存在,学校不能顾此失彼,应当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正确道路方向。此外,创业教育的形式较多,比如,校企合作,学生进行小型创业等,只有坚持创新创业的发展理念,才能够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对于高校而言,高校教育体制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接轨,实现“教——学——行”三者一体化,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以活动为载体,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充实校园文化内容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学校应当着力举办好一系列活动,同时保持活动参与面的广泛性,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反作用于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一定的技能或特长作为基础,举办好技能、特长培训活动是提升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开展大学生实验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科技创意大赛等可以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这需要面向广大的学生群体,而非本身已具有特长的少数学生,不只关注奖项的得失,而是给予学生指导,如此,学生的能力才能够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切实得到培养。其次,创业实践应以创业理论为支撑,学校应举办好创业理论培训课,全面系统地将基础创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实战打下基础。再次,举办好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例如:开展“创业导师行动”活动,即优秀企业家和高校学者组建的创业导师团队对创业学生以“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灵活方式加以帮扶;开展以地区为单位、各高校联合举办的“大学生创业舞台梦”活动,打造“以实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大学生创业新路子,发挥大学生标新立异、挑战未知领域的榜样作用。

(四)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热情,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活力

以发现学生自身价值为出发点,使学生体会荣誉感、树立自信心是关键,这就要求学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里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例,各高校在转发上级单位文件的同时,可以配合制定校内文件,对入选参赛的优秀作品给予初步的荣誉激励,使学生具备动力和信心,有利于潜能的激发,使作品得到最大程度的完善。最终获奖的作品会得到相应的荣誉和物质奖励,并且这些作品已经过专家评委审核考察,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学校可按照科研项目的奖励方式,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奖励,令创业计划能够切实延续下去,而不是以竞赛为唯一目的。开展类似这种激励方式,能够催人奋发,因为摆在学生眼前的并非虚无缥缈的言语鼓励,而是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支持其创业的物质基础。所以,采取有效的激励方式可以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我进取的精神,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进来,进而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五)面向社会,努力整合校外资源,多渠道支持学生创业,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采用“校内主导,校外支持”的模式,需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支持的局面,鼓励学生创业。一个集体,大到国家,小到学校,都不能固步自封,只有请进来,才有机会走出去。首先,关注当前有利政策,与政府多加联系,使政府行为成为学生创新创业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屏障。其次,与其他高校建立伙伴关系,使学生有机会扩展商学知识和创业技能,并且考察他校的成功案例,用以启发学生,推陈出新,发展本校文化。再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聘请成功企业家或引用其成功案例,开展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可行性建议和指导;还可利用企业的雄厚实力帮助学生达成创业梦想,达到双方的互利共赢。例如,在上述激励机制中,单纯通过校方的支持,难免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资金实力是实施力度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倘若引入校外企业的力量,相信更能体现出机制的有效性。

[1] 陈华杰.地方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的构造[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7):33-35.

[2] 刘星喜.基于就业实践导向的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模式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5):96-99.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大学生活动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