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生活化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改革研究

2013-04-02 03:15胡玖英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生活化改革体育

胡玖英

(四川民族学院体育系,四川康定626001)

体育生活化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改革研究

胡玖英

(四川民族学院体育系,四川康定626001)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多年来,大学生体质与健康问题相对于中、小学来说,显得更加严峻,已成为困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突出问题.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融入体育生活化的教育内容,既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也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补充.体育生活化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的研究,是基于贯彻执行“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的逻辑起点,对促进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发展,以及加快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体育生活;高校体育;改革研究

1 前言

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是对体育的价值存在的贬低,而是体育意识难以付之行动则为难点.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统一是体育生活化实现的根本.据国家体育总局网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发布关于《国民体质监测解读:学生体质与健康问题与成绩并存》一文中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介绍说: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普遍低于中小学生,大学生过多的将时间用于上网、看电视、玩游戏机[1].这不能不引起所有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引领着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当前大学生生活方式还存有一些不科学、不利于健康的习惯,导致在享受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正逐步失去健康.诸如长时间上网、玩游戏等,导致运动不足而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如何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水平已经越来越成为世人所关注的焦点.因此,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是值得研讨的问题.体育走向生活是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而自发发展的,是人们主观意识和客观条件的统一[2].“体育生活化”的提出,是符合新时期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在体育生活化的视角下审视高校体育,将体育生活化与高校体育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为高校体育改革提供新思路,促使大学生形成一种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生活方式.

2 体育生活化

2.1 体育生活化的概念

国内相关学者对于体育生活化的概念各有侧重,梁利民认为,体育生活化是一种隶属于现代生活方式系统,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变化发展影响下,起变革传统生活方式的推动作用[3].卢元镇认为,体育生活化是一种现代健康观念和体育观念指导下,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全面干预的、理性的体育行为[4].裴立新、肖剑认为,所谓“体育生活化”就是指将体育作为个体或家庭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使人们自觉自愿、经常性的参加体育活动,形成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一个过程[5].沈钟提出,体育生活化是以体育活动为形式和内容,以保持终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自发的需要和日常行为的过程[6].王娟认为,体育生活化就是把体育健身活动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的结合,成为衣、食、住、行以外的又一个生活要素[7].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体育生活化概念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有所改变,但其核心是将体育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倡导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从时空上体现社会生活主体对体育的“生存——享受——发展”模式的需求.因此,体育生活化的出现,标志着一种社会文化的创建,它反映了一种个体成员新人格的塑造,它代表了一种国际性生活标准和趋势.显而易见,体育生活化已成为时尚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标志人们崇尚文明、进步、健康生活的趋向.

2.2 体育生活化的发展趋势体育在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显著.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和健身需求也有了质的变化,追求健身的科学化和生活化,期待高品质的生活成为新形式下的新要求和新目标.

2.2.1 更多的家庭把体育作为生活内容之一

实践体育生活化的基本社会单位是家庭[8].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观念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把注意力转移到对自身和家庭的健康问题上来,把通过体育健身的手段获取健康看得越来越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了“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幸福美满的家庭需要高品质生活,而体育正是实现家庭高品质生活的有效途径,体育生活化的推出,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将会是更多家庭生活内容的选择.

2.2.2 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入小康社会,以身心健康为基本前提.因病致贫,亚健康引起的各种问题频频发生,然而当一个人失去了健康,小康生活对于躺在病床上的垂危者而言不存在任何现实意义和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健身悄然兴起.通过轻松愉悦的体育生活,不仅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能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的沟通交流,使人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因此体育生活化的效果不仅仅是健身,还在于健心、健美和健群的功效.不言而喻,体育将成为更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2.2.3 体育健身将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伴随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的机会和时间大大缩短;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使得文明病滋生蔓延,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表明,体育运动是防止现代文明病的有效手段.人们在体育生活中进行社会交流,不良情绪得到及时有效的排解同时,提高了大家的健康水平,活跃了大家的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体育生活化是一种现代健康观念和体育观念指导下,体会竞争、集体的归属感和服从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良性运行.

3 体育生活化引发的高校体育改革新思路

基于对“体育生化”基础理论的理解,从体育生活化的视野来看高校体育,将拓宽高校体育改革的空间、延伸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高校体育改革将赋予更多、更新的理念.

3.1 以政策与法规为导向,倡导高校体育生活化

相关高校体育政策与法规对体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受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影响,制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无疑是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为高校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为高校体育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它将要求高校体育更加注重学生身心、能力、人格品质的和谐统一,实施体育生活化教育正好符合这一特征,体现社会生活主体对体育的“生存——享受——发展”模式的需求.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体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力度,更新思想观念,加强相关领导对“体育生活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增进学生对体育的价值、意义、功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倡导体育生活化的理念,增强参与意识,形成每天除课堂体育教学之外的课余时间都有个人或集体形式参加的各类健身活动,更有花钱到健身房或俱乐部进行健身活动的体育消费现象.形成“好体魄,好生活”的体育生活理念.因此,转变思想观念是体育生活化融入高校体育改革中的纵深发展思路,普及推广是体育生活化融入高校体育改革的横向发展手段.

3.2 树立高校体育生活化可持续发展观念

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就高校体育而言,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和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社会体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又自成体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和未来的国家栋梁,是先进文化思想的传播者,也是体育生活化的领头羊.通过高校体育融入体育生活化的教育,掌握相关的体育健身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努力形成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统一.因此,体育生活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时代发展对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体育的正确发展方向.总之,高校体育生活化,理当形成高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三者的合力与互补,才能是具有现实意义之上的可持续发展.

3.3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高校体育生活化内涵

文化是体育的“灵魂”,对校园体育生活化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改善了学生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高校体育教育怎样利用更多更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体育文化内容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体育的文化功能让学生自觉接受人文熏染和人格塑造,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多样化的体育文化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并自然地接受积极健康的人文熏染,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心态.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大学生相关的体育生活方式包括课外体育活动、体育协会和俱乐部.与体育教学强调统一、严密性不同,这类体育锻炼以其自主性、灵活性、开放性等特征吸引着学生的参与.因具有不受时间、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巩固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优良的品质,发展自己的个性.体育生活方式既可以完成体育技能和体育素质的练习,又能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4 建立高校体育改革反馈机制

加强高校体育改革的市场动向和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高效体育改革反馈机制.体育生活化的运行,离不开人的需要与创造,没有人的需要,就不会选择体育运动形式,从而也无所谓体育生活化;没有创造,人只能是本能性、自然性或被动性的活动或运动[9].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功能日益丰富,它已经从单纯的强身健体扩大到以强身健体为基础,追求体育所能带给人的审美、娱乐、休闲、交往等多种功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体育生活化的需要为核心,既要考虑该项活动是否具备多方面的功能,是否能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还要考虑该项活动是否具有日后推广参与健身的价值,满足大众参与的市场的需要.因此,架构一条体育生活化与高校体育之间的桥梁,取长补短,为高校体育改革提供具有可参考价值的建议,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改革的良性发展.

3.5 营造良好的高校体育生活化环境

良好的健身环境和健身氛围,是高校体育生活化的根本保证.高校虽然具备比较齐备的场地与设施,但存在开放不够的难堪境地.比如以当前的难点问题:学校体育场馆如何向社会开放为例,在国内部分城市进行了相关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开放机制还有待完善,还需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这样,高校体育生活化环境就损失掉了一次难得的生活化机会,关闭了一道由学校向社会之间的大门.因此,高校体育生活化需要依靠健身环境和健身氛围,使体育健身成为学生生活的内容之一,从而有效的推动高校体育改革.

4 结语

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是对体育的价值存在的贬低,而是体育意识难以付之行动则为难点.在全社会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的形势要求下,从体育生活化视角对高校体育改革进行分析研究,充分体现了高校体育改革的时代特征,突破了高校体育改革的局限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适应当代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多元性需求,为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能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理念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为高校体育改革开拓新视角、提供新思路.

〔1〕国家体育总局网[OL].http://www.sport.gov.cn/ n16/n1077/n1467/n2056653/2057887.html.

〔2〕朱清华.对“学校体育生活化”的探索[J].山西教育,2009(2):56.

〔3〕梁利民.体育生活化的理论构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5):26-29.

〔4〕〔8〕卢元镇.体育的本质属于生活[J].体育科研,2006,27(4):1-3.

〔5〕裴立新,肖剑.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状况与“体育生活化”可行性的再研究[J].体育科研,2006,27 (4):4-7.

〔6〕沈钟.我国群众体育生活化的现状与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2008,30(6):24.

〔7〕王娟.体育生活化与现代人的健康关系[J].湖北体育科技,2011,30(3):293-294.

〔9〕梁利民.需要与创造:体育生活化研究的逻辑起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5-7.

G807.4

A

1673-260X(2013)03-0156-03

猜你喜欢
生活化改革体育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改革之路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改革备忘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