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邦启
(池州市博物馆,安徽 池州 247000)
1
2012年8月28日池州府儒学广场地下停车场建设工地地表下50厘米处出土一碑刻,已残断两截,出土处无碑座。经考,该碑刻系一整石雕凿而成,青石质,呈长方形,长125厘米,通高290厘米,厚22厘米,重达2200余公斤。榫头呈梯形,上长76厘米,下长60厘米,高12厘米,碑刻正面上部正中镌刻 “池州府重建儒学记”八字,两竖排阴刻篆书,每字10厘米×13厘米见方;碑刻正面上部两侧分别阴线雕刻“凤鸟”纹饰,正面四周阴线雕刻飞鸟、花卉纹;碑刻背面素文。碑刻正面正文21行,竖排阴刻楷书,共884字,其文如下:
池州府重修儒学记
池北郭隅之广原,青乌家①所谓佳丽地也。庙夫子、宫墙多士者,盖已二百馀年,土木之工不三十年而辄毁,以故旋圮旋葺。前贤之官于此地,各与有劳勩②,载在册书,不容泯灭。而要未有若我三韩喻公今日建学之盛也,何则?今之时亦大异于昔之时矣。期会簿书,日不暇给,非若向者之从容就理也。职修虽具,然不关乎六计③,无操约程范,务以兢兢,非若向者之可以入三年报最之中也。而且军兴旁午,长吏多以时具茭刍④、供饩⑤脯⑥,劬劳⑦鞅掌⑧,非若向者之时乘农隙百废具修也,无怪乎郡若邑群委谢,后来而自视若蘧庐⑨然矣。我喻公则不然。公谓“今天子右文至意正,以学宫为人心根本之地,学宫饬⑩则心安,学宫不饬则心不安。余亦体上意,尽心焉已耳。”是以良画夙(11)具,断不道谋,竭力捐俸钱,而外闲有事于募助,令六邑之有力者各自占高下助资,而财可称任矣。 铲凿畚锸(12),茨(13)络圬墁(14),聚百工,非有专官不能朝视,而暮考也。于是遴府幕及吏胥之能者视作登记,纤(15)悉备载而力可称任矣。物力有馀,故经费无逗挠(16),趋作无怠偷。自丁巳冬月(17)经始至戊午(18)六月,劳执事而落之,为夫子庙如制,上可建三丈旗,下可容千馀人,盖堂堂焉可以冯(19)鬼神。庑下周还奂美,两两如翼,可以宅幽为謻(20)室,奉启圣公,若明伦堂,若文昌祠,皆次第修举,不遗馀力。戟门外寙(21)地为泮水,其外为一大阖,以隔纷嚣,颜之曰“泮宫”,公亲书之,字势遒紧斌秀,在近代黄庭坚(22)、赵孟頫(23)之间,瞻者叹慕不置云。
史英曰:“喻公知为政之要矣,夫士民之秀也,规其地宜则易化,示之象仪则易从,明旦职事则无不当。昔文翁(24)治蜀,申之以教化,而后蜀中诸生比于邹鲁之乡(25),一时有长卿(26)渊云(27)之属蔚起焉。 宗泽(28)官龙游(29),兴庠序,延师儒,而擢(30)科者相继,彼其民皆未知学也。矧(31)公乘昌时视形胜而临训诲之,有不追美于曩日(32)也哉?夫以科目订(33)人才非通论也。顾士不由之无由自见,如靖难(34)之陈公、黄公皆是也。余闻公于两公祠宇皆加意营造,公之所以勖(35)池人士者深矣,仅科名云尔乎?或曰学之役不自公为郡始也,公以建德令迁监郡,即谋之于旧太守,周公江防,祝公洎六邑之令长,而身任其事者,公也。公之厥(36)功懋(37)(哉! )”余曰:“唯唯”。
于时学博吴门陆君德元、京口包君斌属,余同籍章孝廉授之书,兼示状于余。余乃握笔而为之记。公讳成龙,号武公,金州人;周公,讳梦熊,号公望,恒山人;祝公,讳万祉,号介庵,遼东人;别驾田公,讳庶,号牧圉(38),大兴人;贵池令刘公,讳光美;青阳令吴公,讳国柱;铜陵令裴公,讳国熙;石埭令姚公,讳子庄;建德令张公,讳登进;东流令郑公,讳国印,督工经历陈君肇复例得并书。
落款为:
赐进士第翰林院侍读学士桐城张英撰文
通议大夫广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郡人张自昌篆额
奉政大夫河南开封府同知郡人柯仲实书丹
绅袍陈达、曹继城、吴运新、郎应徵、章世德、李廷弼、危映壁、柯玉章
教授陆德元,训导包斌,教谕林搏云,训导邓世楗
康熙十八年(1679)已未仲春月日立石
督工生员杜松、沈瑄敬书。
2
池州府重修儒学记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鉴赏价值、文物研究价值和保护利用价值,具体表现如下:
(1)该碑刻记载了清康熙年间池州知府喻成龙举力修缮府儒学之盛况,系池州府儒学建设历程之珍贵实物见证。
此碑刻较详细地记载了清康熙丁巳(康熙十六年,1677年)冬月经始至戊午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池州知府喻成龙合举时辖贵池、铜陵、青阳、石埭、建德与东流六县之力,多方筹募资材,主持修缮了府儒学夫子庙、启圣宫、明伦堂、文昌阁、戟门、东西庑及宫墙等盛况,“十七年(康熙十七年,1678)知府喻成龙大修并筑宫墙”(39),时系池州政治经济领域一大盛事,是池州文化教育事业一个浩大工程。
儒学,即儒家学说,春秋时兴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其主要内容、表现形式与社会功能随社会的推进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仍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系中国文化主脉。池州十分重视儒学教育,自唐武德四年(621)首立起,即设置府儒学,“府儒学旧在城东南隅”(40)(今安徽省池州市城区毓秀门市场附近)。宋开宝癸酉(973)知府成昂移建城西北,至和甲午(1054)知府吴仲復又移建府儒学于城东。明隆庆元年(1567)知府尹士龙“以旧学基地卑湿,形势无据,从毓秀门移建今址”(41),即城西北仙台山下(今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内),知府冯叔吉续建竣工。经明万历年间池州知府李思恭、金本高,天启年间知府潘应龙,清顺治年间知府梁应元,康熙年间知府朴怀玉、喻成龙、李英以及雍正年间知府王书,乾隆年间知府李暲、宝宁、李本樟、张士范等相继修葺,至清朝咸丰时,池州府儒学布局完整,规模浩大,教育培养出伍乔、黄观、杜宗鹤等六位状元,费冠卿、康軿、殷文圭、佘翘、汪珊、李崧祥、毕铿、施尧臣、吴运新、章世德、王懿修、郎应徵等100余位进士和一大批举人、贡生等优秀人才,为祖国建设和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出各自的聪明睿智。
池州府儒学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120米。门前设置照壁,正对牌坊街,东西树立“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二坊,经泮宫,过泮池状元桥,穿棂星门、大成门,进大成殿,上明伦堂,后达崇圣祠,东西两侧为厢庑,大成门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文昌阁位于泮池左侧。府儒学徽派建筑风格,布局规整,中轴线严谨对称,砖木石结构,雕梁画栋。祭孔子,美风俗,立功名,池州府儒学脉胳相继,兴学美俗之风久盛。因战争和年久失修等多种因素,池州府儒学主体建筑后大多塌圮。在府儒学原址曾建立池州师范学校(今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前身),2009年4月至2011年8月池州市政府将府儒学复建工程列入市政重点工程,集中力量,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地恢复建设了池州府儒学,再现府儒学当年风貌。
(2)该碑刻撰文出自时任赐进士第翰林院侍读学士、后升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安徽桐城人张英之手,系研究张英及桐城派文章之宝贵资料。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池州知府张士范主持修纂的《池州府志》和清光绪九年(1883)陆延龄主修、桂迓衡等编纂的《贵池县志》均明确刊载了《本朝张英池州府重修儒学碑记》,该碑刻落款第一行为“赐进士第翰林院侍读学士桐城张英”,印证了志书的记载。
张英(1637—1708),清代名臣,文学家,字敦复,号梦复、乐圃,安徽桐城人,系清代著名“父子宰相”之“父”(“子”系张英次子张廷玉)。世家儒业,幼读经书,康熙二年(1663)二十六岁中举,六年(1667年)进士,选庶吉士,十二年(1673)累迁侍读学士,十六年(1677)被选直入南书房,开创了清代词臣赐居紫禁城内之先河,三十八年(1699)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晚年隐居安徽桐城龙眠山,卒谥文端,雍正时赠太傅。曾任《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著有《聪训斋语》、《恒产琐言》、《文端集》等,史载:“一时制诰,多出其手”(42)。
本碑刻系张英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年方四十有二,在时任池州教授陆德元(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进士)、训导包斌(丹徒京口今江苏丹徒人,拔贡)和桐城章孝廉等托拜之下,欣然提笔,撰写了这篇碑记。碑记通篇清顺通畅,清真雅正,旁引博论,条理清晰,辞句精练,简明达意,充分展示了文华殿大学士才思敏捷的个性,显示其才华横益的大师风范,系研究张英等桐城派文风极其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3)该碑刻镌刻着修缮池州府儒学诸多人物及事迹,为研究池州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诸多领域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首先,该碑刻记载了以喻成龙(43)为首的池州政府官员,在“百废具修”、“期会簿书,日不暇给”情况下,“以学宫为人心根本之地”(44),“顾无以兴教化美风俗,中心怦怦是惧思学校为守土亲民根本之地。”、“夫余今日所孜孜祈望以兴教化而美风俗者,均靡不于是乎取衷焉,而修学特其根本之地耳,”(45),重视兴办儒学,细谋划、高标准、严要求、高效出色地完成了府儒学建设任务,体现了他们明社情、察民意、知根本、美风俗、尚教导的崇高境界。
其二,该碑刻由张英撰文外,由时任广西布政使司郡人张自昌篆额、河南开封府同知郡人柯仲实书丹,池州知府喻成龙、周梦熊、祝万祉、田庶等,他们亲民廉政,政绩卓著,均系清代重臣。同时还镌刻六位县令和陈达、吴运新、章世德等众多地方官绅,这为研究地方人文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其三,张英撰写的《池州府重建儒学记》,清乾隆《池州府志》和清光绪《贵池县志》虽有明确地记载,但两者有些出入,主要有两处,一处于文章首句,前者为:“池北郭隅之广原,青乌家所谓佳丽地也。庙夫子、宫墙多士者,……”,后者为“池之北郭,庙祀夫子、宫墙多士者,……”;另一处于文中,前者为:“……两两如翼,可以宅幽为謻,奉启圣公,若明伦堂,若文昌祠,皆次第修举,不遗馀力。戟门外寙地为泮水,其外为一大阖,以隔纷嚣,颜之曰‘泮宫’,公亲书之,字势遒紧斌秀,在近代黄庭坚、赵孟頫之间,瞻者叹慕不置云。……”;后者为“……两两如翼,若启圣祠,若明伦堂,若文昌祠,皆次第修举,不遗馀力。戟门外寙地为泮水,其外为一坊,以隔纷嚣,颜之曰‘泮宫’,公亲书之。……”是前者还是后者记载与原文一致,不甚明了。对照出土的碑刻,前者记载与碑文基本一致,只有三处稍有不同,一是前者将“……后来而自视若蘧庐……”少写“而自”二字,二是前者将“余亦体上意”之“亦”误写成“一”;三是前者将“曰泮宫”之“曰”误写为“日”。 由此可见清乾隆《池州府志》所载、碑刻文字与张英原作一致,化解了人们疑惑。
其四,该碑刻落款有教授、训导、教谕等众多职官,均系清代学官名称。教授,学官名,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宜,元代诸路散府及中州学校和明清的府学亦置教授。训导,系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在清朝官阶约为从七品,主要职能为辅佐地方知府,负责教育事务。教谕,系“正式教师”之意,宋代始设,负责教育生员。按照清朝儒学职官配置,府儒学教授、训导,县儒学教谕、训导,均置一人,这为考证清初教育体制提供了重要依据(46)。
(4)该碑刻艺术鉴赏、文物研究与保护利用价值明显。该碑刻由一整青石雕凿而成,体量较大,通高290厘米,长125厘米,厚22厘米,重达2200余公斤,系池州目前发现体量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块碑刻,文物价值较高。该碑刻文字共1000余字,除标题阴刻篆书外,其余均阴刻楷书,宫阁体,气势恢弘,字体结构严整,书风秀逸洒脱,书法遒劲有力,具有较高艺术鉴赏价值。目前,池州市正在筹建博物馆,该碑刻的出土,如同上苍赐宝,极大提升池州府儒学文化内涵,明显提高池州博物馆文化品位,保护好、利用好该碑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
综上所述,池州日前出土的池州府重修儒学记碑刻系由清代著名宰相张英撰文,印证了志书的记载,较详细记载了清康熙年间池州知府喻成龙主持大修府儒学之盛况,既是池州府儒学发展历程之珍贵实物见证,又是研究张英及桐城派文章的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鉴赏、文物研究和保护利用价值,保护好、利用好该碑刻,意义明显(47)。
注释:
①青乌家:又指青乌公、青乌先生。
②勚:yì,劳苦。
③六计:指府之六计,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办。
④茭刍:jiāochú,干草。
⑤饩:xì,资助。
⑥脯:fǔ,干肉。
⑦劬劳:qú láo,劳苦。
⑧鞅掌:yāngzhǎng,事务烦忙。
⑨蘧庐:qulu,旅舍。
⑩饬:chì,整顿。
(11)夙:sù,早。
(12)畚(běn),用木、竹、铁片做成的撮垃圾、粮食等的器具。 锸(chā),铁锹。铲凿畚锸,在此指工人生产动作。
(13)茨:cí,茅茨。
(14)圬墁:wūmàn,涂饰墙壁。
(15)纤:xiān,细致,细小。
(16)挠:nao,削弱。
(17)(康熙)丁巳冬月:康熙十六年冬,1677年。
(18)(康熙)戊午:康熙十七年,1678年。
(19)冯:píng,同“凭”。
(20)謻:yí,古代宫殿的侧门。
(21)寙:yǔ,懒惰,同“余”。
(22)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在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在书法方面,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代四大家”。
(23)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24)文翁:(前 156~前 101),名党,字仲翁,西汉官史,庐江舒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
(25)邹鲁之乡:邹鲁是儒学的发源地,以鲁国出孔子、邹国出孟子而著称于世。
(26)长卿:,指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27年,字长卿,汉族,蜀郡今四川省南充人,西汉大辞赋家,代表作品有《子虚赋》等。
(27)渊云:分别指汉代的王褒和扬雄。王褒,字子渊,扬雄,字子云,皆以赋著称于世。 班固 《西都赋》:“秦汉之所极观,渊云之所颂叹。”
(28)宗泽:(1060~1128),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汝霖,浙江义乌人,刚直豪爽,沉毅知兵。进士出身,历任县、州文官,颇有政绩。
(29)龙游:指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宋元符元年(1098),宗泽曾任衢州龙游县令。
(30)擢:zhuó,提拔。
(31)矧:shěn,而且。
(32)曩日:nǎng rì,昔日。
(33)订:同“定”。
(34)靖难:即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明朝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建文帝朱允炆。
(35)勖:xù,勉励。
(36)厥:jué,其它。
(37)懋:mào,盛大。
(38)圉:yǔ 音。
(39)清乾隆《池州府志》卷之十六·学校,二,张士范主修,《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9》,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8年,255页。
(40)清乾隆《池州府志》卷之十六·学校,一,张士范主修,《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9》,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8年,255页。
(41)清乾隆《池州府志》卷之十六·学校,二,张士范主修,《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9》,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8年,255页。
(42)《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五十四,赵尔巽主编,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
(43)喻成龙 (?-1714)字武功,汉军正蓝旗,奉天人。以其父有军功入国子监,康熙五年(1666)由荫生官任安徽建德县知县,以政绩卓著,康熙十四年(1675)任池州通判,康熙十七年(1678)任池州府知府,后历任江西临江府知府、山东按察使(三十年,1691)、布政使(三十二年,1693),太常寺卿(三十四年,1695)、大理寺卿、邢部右侍郎。康熙四十二年(1703),因督修高家堰有功,擢湖广总督。其善工诗,著有《塞上集》、《九华山志》十二卷、《西江草》一卷等,其尝云:“丈夫既捐躯,岂能依骨肉。”
(44)见碑文
(45)清乾隆四十三年《池州府志》卷之十六·学校之九、十、十一,张士范主修,《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9》,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8年4月第一版,259-260页。清光绪九年《贵池县志》卷十一·学校志·学宫之十九、二十,陆延龄主修,桂迓衡等编篡,《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61》,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4月,192—193页。
(46)《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 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清史稿·职官志三》:“儒学:府教授、训导,州学正、训导,县教谕、训导,俱各一人。”
(47)本文释词主要参考《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辞海编辑委员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