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薇,熊晶晶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进入21世纪,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大学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各高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但从现实情况来看,90年代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与各高校较重视教育资源的硬件建设,对大学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不足,教师数量与质量问题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高等教育学的奠基者,同时也是辛勤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大学教师,潘懋元先生一直以来都在密切关注大学的教与学,关注大学教师的发展。20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他已相继撰写了相关论文数十篇,如《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方法的特点》(1952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启发教学》(1954年)、《略谈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1959年)、《因材施教与天才教育》(1956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959年)、《再论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联系实际》(1962年)、《少而精教学原则初探》(1964年)、《教学法专题报告》(1982年)、《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系》(1988年)、《选材、培养、指引——我对博士生培养的一些看法与做法》(1989年)[1]。1996年,潘懋元等以《学习 -研究-教学实践三结合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潘先生在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提出树立大学教师发展理念的必要性与重要性。2009年潘先生等人以《学术沙龙:情理交融中的人才培养实践》获福建省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潘先生荣获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称号。本文将概括潘先生对大学教师发展主要内容、主要特点的看法与观点,并结合潘先生对大学教师发展的亲身实践进行探析,以期为当前我国大学教师发展的认识及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1.广义与狭义概念
潘先生认为,广义上大学教师发展指所有在职大学教师,在终身学习理念下通过各种途径、不同方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自身各方面水平的过程。狭义上大学教师发展主要指初任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发展,新教师培训是此阶段的主要发展手段。2002—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45.87万的专任新教师是大学教师发展的工作重点[2]。新老师人数占全体教师人数的45.7%,数量极大,由于这些教师较缺乏教育工作经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将成为一项艰巨任务。
2.发展与培训的区别与联系
一直以来,人们对“大学教师发展”与“大学教师培训”的概念界定不清,经常将学校组织的新教师入职培训、教师在职培训与外出进修等同于大学教师发展。依据现实发展需要,潘先生详细说明了这两个不同概念的关系:大学教师发展与大学教师培训是密切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培训强调以外部社会、组织的要求为出发点,要求大学教师接受相关规定、规范;大学教师发展强调以教师主体性发挥为出发点,重视教师的自主性和个性化,教师通过自我要求、自主学习以达到发展目标[1]。两者联系之处在于大学教师发展离不开各种形式的培训,培训是大学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但非唯一途径。
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大学教师发展的内涵因社会发展需要的变化而不同。此外,不同机构也会对大学教师发展内涵的界定有所侧重。潘先生根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独特文化背景,将大学教师发展的内涵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学术水平的提高、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师德的提升。
学术水平方面主要强调教师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跨学科知识、前沿学术信息的准确把握;职业知识与技能方面主要强调教师掌握教育知识与教学技能,将自身知识准确传递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的能力;师德方面主要强调教师应拥有崇高的学术道德、职业道德意识,为人师表,做到“诲人不倦”“行为世范”。[3]
潘先生对大学教师发展内涵的概括同时也是如何成为一名优秀大学教师的重要线索,是对大学教师不同发展阶段要求的具体阐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大学教师,较高的学术水平是基础与首要要求,掌握专业化的知识是大学教师区别于中小学教师的独特之处;精湛的职业知识与技能是大学教师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知识的重要法宝,没有高深的教学能力,再优秀的老师也只是“闭门造车”,不能“孕育桃李”;高尚的学术道德与职业道德是大学教师“为人师表”的精神所在。
潘先生认为加强教师的绩效管理、整顿教师的评聘制度、制定教师的培训计划、鼓励教师脱产或在职进修是促进大学教师发展的主要方式[4]。他在多数文章中强调了教师在职培训与外出进修对于促进大学教师发展的重要性,认为此方式能更有效地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提升教学质量。但同时他也指出了这种方式的不足:外部推动力下的培训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当前中国大学教师人员不足形式下,外出进修可能性较小;进修与培训的内容往往缺乏实际针对性,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在结合国外经验基础上,潘先生认为在学校提供经费、学术假期等优厚条件基础上,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是个较好的选择[1]。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大学教师发展的自主性。
此外,潘先生还重点强调改革新任教师教学方式是大学教师发展的重要任务。西方国家的教师发展方式,如模拟教学、课堂录像、公开教学观摩课、教学咨询、研讨活动、普及现代技术与提供工具性平台,值得我们借鉴学习。[3]
潘先生认为发挥教师自主性与积极性是大学教师发展的重点,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教育研究、教学改革三方面[5]。改变大学教师传统教学主导观是促进大学教师发展的基本保证;重视并正确评价多数教师的“非学术水平”研究成果,不挫伤广大教师高等教育研究积极性,是保障大学教师发展的重要条件;鼓励与支持大学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认真掌握教育规律与教学规律,倾听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正确意见与建议,是对大学教师能力的积极肯定,对调动教师积极性起到关键作用。
然而就实际情况而言,存在许多挫伤教师自主性与积极性的问题。如在多数研究型大学,基础课程教师较不受重视,教学负担较重,科研能力有限,晋升难等,很大程度上伤害了这类教师的发展积极性[6];由于人们对高等职业高校的传统印象根深蒂固,高等职业教育地位仍较低,对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关注更为欠缺[7]。社会地位的认可成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自主发展积极性的一大问题。许多高等学校存在教职工与学生比例低、分配不当的现象,致使大学教师待遇难以提高,教师积极性受到打击[1]。
如何才能激发所有教师强烈的发展动机?如何保障大学教师发展的自主性?如何将教师内在动机和外部激励有机结合,达到最佳效果?这些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答。潘先生认为我们仍需下功夫加深这些方面的探讨与研究。
社会不断发展,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承担人类知识传承与创新的大学教师已脱离不了终身学习的要求。不管是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还是从教师自身追求的角度来说,倡导终身学习理念是促进大学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
教学理论知识、学生成长变化知识等可以通过入职教育达成,但真正的教学态度、专业态度和价值观是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教师需要通过进修等手段达到专业方面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因此,潘先生所指的大学教师发展着眼于教师在其职业生涯所有阶段的专业发展,强调入职教育与在职教育的统一联系,提倡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8]。但是如何设置入职教育与在职教育相统一的课程成为一大难题,这种课程既要保证课程内容的不重复性,同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师发展阶段所遇到的不同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潘先生认为有必要让那些承担教师发展各阶段培养任务的相关人员深入研究并确定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任务、方法,并认为对“如何界定不同发展阶段”“如何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情况确定教育目标、任务、方法”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2006年召开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潘先生一直坚持在国际视野下捕捉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动态,把握住高等教育质量改革的根基在于大学教师。因此他积极倡导国际学术交流,在比较分析国外相关进展的同时,深刻认识到中国大学教师发展的本土需要。潘先生立足中国已有情况提出相关概念界定并做出剖析,并指出不仅在研究型大学要注重教师发展,更要将此机制拓展到不同类型的高校。此外,为人师表是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潘先生的大学教师发展观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铸就的,十分注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精神构建,强调个人发展基础上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这点与国外许多国家所倡导的大学教师发展观十分不同。美国的大学教师发展观强调大学教师个人发展,主要包括教师个人交往能力、职业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身体的获得[9],有明显的“个人”倾向。日本的大学教师发展在其国内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理解,但总体强调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高[10],将教师发展理解为一种任务、责任,忽视教师个体自主发展意识的培养,对于“为人师表”方面的精神目标还未涉及。英国大学教师发展强调教师职业需要中的技能、知识、能力的发展,对教师师德方面内容未谈及。[11]
潘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教师,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教育学人才,桃李满天下,为建设我国高等教育理论骨干教师队伍和研究队伍做出了重要贡献。几十年如一日,潘先生始终坚守在教书育人第一线。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理想就是当教师,当一个好老师”,“我一生最为欣慰的是,我的名字排在教师的行列里”。[12]
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潘先生铸就了深厚的学术底蕴、具备了深邃的学术眼光与宽广的学术气度。先生曾学过哲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对文学、历史和逻辑学也曾涉猎。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他又先后研究了中国近代教育史和高等教育理论,深刻掌握了高等教育特点、高等教育基本规律、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原则、大学生心理特征等。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先生逐渐形成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在完善的理论构架基础上,先生不断充实自身的教师实践经验。潘先生当过小学教师、校长、中学教师、教务主任。40年代起,先生在当大学教师的同时兼任过教学科长、教务处长、副校长、校党委常委[13]。丰富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深厚理论基础的结合,使先生总能以独到的视角剖析高等教育现象与问题,并提出深刻的见解与主张。“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是潘先生的座右铭,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先生数十年不变的作风。1983年潘先生编撰的《高等教育学讲座》出版。1984年他主编出版的全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奠定了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基础。随后,潘先生编撰了《新编高等教育学》《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论集》《潘懋元论高等教育》等数十部理论著作,并出版了国家级重点课题成果《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等。此外他还在许多重大刊物上发表了众多论文[14]。现已93岁的潘先生仍在高等教育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近年仍有相关论文发表。先生说,防止思想落后于时代的有效方法便是积极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他十分注意向年轻人学习,向实践学习。厦大教育研究院每周一早上的学术例会,潘先生仍会坚持参加。这种终身学习、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确为后辈教师的楷模。
潘先生15岁就担任小学教师,但他对自己第一堂课的教学情况并不满意。崇高的责任感促使先生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40年代起潘先生开始担任大学教师,在后来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中逐渐确立了“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结合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曾于1996年12月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3项奖励。该方法主要通过教师精心的组织与安排,让学生系统学习一门课程并深入研究一两个课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15]。潘先生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统一,强调教师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16]。潘先生常说只要学生的学术观点有理有据,不必与导师一致[17]。在课堂外,潘先生还在家中举办每周六晚的“学术沙龙”。每次先生都为学生们准备了许多水果、瓜子、糖果等,让大家边吃边聊,畅所欲言。潘先生的沙龙大多不确定主题,参加的学生可以自由提问作为论题,也可以由先生临时提出一两个问题引发大家的讨论。在讨论期间,潘先生耐心地听学生们讲述他们的观点、看法。当学生讨论偏题,他会及时给予点拨。当学生的问题讨论未果,潘先生会以简练易懂的话语为学生指点迷津。潘先生的见解独到而深刻,总会引起新一轮的讨论高潮。其乐融融的氛围是先生沙龙留给我们的最深刻印象。在先生沙龙里,没有高高在上的学术大家,只有儒雅而幽默的老师。潘先生总是用亲昵的语气询问学生的学业状况,耐心地为学生解答疑惑。
作为一名老师,潘先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问,要先学会做人”是先生自己的处事原则,也是对学生的期盼与基本要求。先生告诫学生做学问要做到深入浅出,要下功夫,首先要端正思想。高深学问不应成为炫耀的手段,更不应该成为故弄玄虚、追求地位的阶梯;做学问要联系实际,不能凭想象说空话;做学问应怀揣一份责任感,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好学问[18]。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些话的深刻内涵。七十六载持鞭教坛,坚守不变的信念令人为之钦佩;恪守严谨务实的学风,始终如一的态度让人为之折服。潘先生文风朴实,却又透着学者的睿智;严格的要求,却满载对学生的爱护之情。“仁且智”的理想教师品格,在潘先生身上表露无遗[19]。2005年7月,挪威学者阿里·谢沃所著的反映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创始人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英文传记《潘懋元——一位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创始人》在挪威出版。阿里教授在该书中谈到,他非常敬佩潘懋元教授创建高等教育学科的勇气。这本书把中国的高教研究成果和实践观念介绍给国外更多同行,是中国高教研究走向世界的标志[20]。2010年10月9日潘先生从教75周年庆典暨“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学术研讨会在厦门举行。潘先生以其崇高的师德风范获得了各界的高度赞扬,教育部在贺信中指出:75年以来潘先生无限热爱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优秀人才,希望厦大广大教师以潘先生为榜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锐意创新。2010年10月30日,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会议上潘懋元被授予“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特别贡献奖”,会长周远清宣读了颁奖决定[21]。时至今日,潘先生依然奋战在高等教育教学科研第一线,孜孜不倦,老而弥坚。
[1] 潘懋元.潘懋元文集第三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77-833.
[2] 潘懋元.大学教师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在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16-24.
[3] 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5-8.
[4] 潘懋元.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趋势[J].临沂大学学报,2011(1):4-5.
[5] 黎琳.潘懋元先生的教师作用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0(1):19-26.
[6] 潘懋元.基础课程也能出名师[J]中国大学学报,2003(9):9-10.
[7] 潘懋元.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J].天津职业大学报,2003(6):13-15.
[8] 潘懋元,吴玫.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7):13-17.
[9] 章建丽.中美大学教师发展内涵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4):75-78.
[10] 蒋妍,林杰.日本大学教师发展的理念与实践[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9):29-45.
[11] 涂文记.英国教师发展政策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纺织教育,2010(4):84-87.
[12] 潘懋元教授:我的名字排在教师的行列里[EB/OL].(2006-09-09)[2012-12-19].http://edu.sina.com.cn/l/2006-09-09/1522135214.html.
[13] 殷小平.开风气育人才——访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J].理工高教研究,2006(5):1-4.
[14] 林金辉.论潘懋元教授的治学风范和治学原则[J].云南高教研究,2001(12):83-86.
[15] 林金辉.“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结合”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0(3):31-34.
[16] 潘懋元.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C].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384-388.
[17] 高宝立.潘懋元先生的学术风格与治学特色[J].教育研究,2010(9):37-44.
[18] 殷小平.潘懋元教授的博士生培养之道[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43-145.
[19] 汤晓蒙.化学术为德行——潘懋元先生的为学与为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4):51-55.
[20] 赖铮,高晓杰.让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潘懋元——一位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创始人》(英文版)评介[J].教育研究,2006(1):88-89.
[21] 潘懋元从教75周年研讨会教育部致信[EB/OL].(2010-10-11)[2012-12-27].http://www.chsi.com.cn/jyzx/201010/20101011/131576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