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素材在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2013-04-01 18:33:51魏晓晓
滁州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影视语言英语

孔 凯,魏晓晓

语言的生命在于交际,人们通过言语实现互相沟通的目的。因此,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个能力包括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大学英语教学最基本的目的是教授大学生学习汉语之外的一门语言,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初衷是掌握一种文化交流的工具或手段[1]。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一部分的高职英语教学理应突出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但现实却恰恰相反,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真实的语言氛围、情景与充分的语言输入和相关的背景知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重书面,轻口头,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最后导致学生基本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英语交际能力完全没有得到培养。因此,加强英语听说的教学势在必行,这不但是外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要求。

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无论作为教学手段还是教学内容,电影都具有其他教学媒体如录音、投影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2]。影视作品(电影)题材多样,是将多种艺术融为一体的视听艺术形式,情节生动有趣、人物个性突出、场景对话精彩、人文历史鲜活。

2006年上映的由黑人影星Will Smith主演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取材真实故事,主角就是当今美国黑人投资专家Chris Gardner。成功诠释出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刻苦耐劳的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本文将以此部电影为例,阐述如何将影视素材应用于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

一、英语影视作品在英语听说教学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传统英语听说教学模式一般如此:教师播放录音或录像,学生听后做选择题练习。首先很多材料都是出于教学目的,学生课前已经准备充分,仅仅着眼于选出正确答案,但是没有机会练习已学过的内容。其次,这些材料缺少真实性,对话是事先写好的,录音效果良好。最后,大多数对话缺少语境: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和空间使用这样的表达。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材料让教师们不愿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只关注文章字面理解的教学,而忽视了信息整体的解读,学生的交流能力无法得到锻炼。但是如果使用语言密集程度高、交际环境真实自然的影视作品作为英语听说教学的内容,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和听觉,使其注意力集中起来。教师要力求将单纯的言语描述转变成直观的语言交流,极大程度上为学生创建摆脱了母语负迁移、调动感官及大脑对语言信息综合反映和自然吸纳的语言环境,让英语影视作品在英语听说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帮助英语语言学习者区分英语语音的特征,增加英语词汇量

语言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循序渐进地丰富英语表达,同时也可以加深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的理解。每一部优秀电影中的台词都是帮助学生扩大英语词汇的好材料。学生可以不用死板地记或背单词,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对词义的透彻理解,是英语的思维的第一反应。

比如:电影中有一句对白是“You want something.Go get it!”,其中的“get”是“得到”的意思,但是英语中的每个“get”不一定每个都与中文的“得到,到达”相对应,比如:get away(“离”开),get the phone(“接”电话),get ready(“做好”准备);get married(“结”婚),get tired(累了)……这些日常生活英语用语中的“get”,没有一个可以译成“得到或到达”之意。所以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英语单词时,如果将这些单词融入进电影语言中,不同语境所展示的词语词义和用法会渐渐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较为稳固的自然记忆。

(二)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英语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的营造要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及参与性,教师在多媒体环境下有目的性地播放英语影视片段,为学生或者引导学生主动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话题供课堂教学活动使用,可以有效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比如,在老师给学生展示《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的海报时,上面最明细的是电影的英文名称——“The Pursuit of Happyness”,其中的“happyness”明显是拼写错误,正确的拼写应该是“happiness”。这其中必定有其含义。电影中的一个场景都有描述男主角儿子上学的幼儿园的墙上“happyness”这个词,男主角多次提醒儿子应改成“happiness”,但未果。事实上,这是一个隐喻,也是男主角的座右铭,影片中他一直强调的“拼搏”和“不幸运”,其实都是他追求幸福的一部分。最后当在其他人看来他已经成功,但他自己认为,这还只是幸福的一部分,因为他的人生还包括了执着的梦想,不停寻找的机遇和不懈的努力而组成的,它们缺一不可。而最后留给希望成功的朋友他只 有 一 句 话 “There is an I in “happiness”,there is no Y in“happiness”,it's an I.”(别问为什么幸福不在身边,幸福其实一直在身边,就在身边奋斗的过程里。)

通过以上这些电影主题和场景的内涵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平时话少的同学也会侃侃而谈,他们显示出了交流、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思考更贴近大学生生活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使用英语交流,同时使学生渐渐克服交际时产生的紧张和不适。

(三)提供地道的英语言语和真实的语用环境

语境对理解说话人言语的意义起决定性作用。在英语听说课堂上引入影视素材,可以培养学生语感,锻炼英语发音,提高听说能力。第一,英语影视素材中的词句用法很可能与我们日常所熟知的有所不同,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汲取这方面的知识。第二,影视素材中所包含的语言地道自然和感情真挚质朴,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与使用英语的外国朋友接触时不会紧张。英语要听明白,还要说地道,这就需要一个恰当的英语语言环境。

比如,影片有一个场景是男主角在出租车中与人力经理的对话,人力经理Jay Twistle始终沉浸于魔方游戏中,对男主角的自我介绍毫无兴趣。不过正在这个时候男主角及时扩大了说话范围,主动放弃徒劳的自我介绍,取而代之的是向其表示自己能够帮助他解决魔方难题,最终他依靠自己出色的数学天赋和执着精神,获得了人力经理的褒奖和信任,为取得宝贵的面试和实习迈出了坚实一步。整个对话是在这样的语境中进行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并将事先整理好的电影对白、电影片段和关键对话的讲解等资料通过电脑网络发放给各组,各小组可以在课外进行排练,回到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对话的语境,学生可以通过准备必要的道具等手段模拟真实的场景,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的掌握英语语言地道的用法。

(四)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胡文仲教授早在1992年就指出——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文化无所不在[3]。学习语言,不仅要掌握语法知识,培养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体会所学习语言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法错误可以包容,但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却让人难以容忍,进而引起误解,阻碍交际顺利进行。影视作品是一面镜子,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文化和生活,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其中的主题内容和演员台词都在展现和传达着不同的文化信息,包括民俗习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这些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英语语言的理解,拓宽视野,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减少文化冲突。

比如,影片中体现了美国人的时间观念很强。一方面,表现了美国人精打细算利用时间,将生活安排细致。男主角上班坚持不喝水来省下时间从而争取更多的时间联系客户,下班后迫于生计而去推销测骨仪,晚上加班看书“充电”。另一方面,表现出美国人很守时,例如男主角约好客户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赶到,客户则是多一秒钟也不停留,并拒绝在娱乐时间谈论与工作相关的事情。这就体现出美国文化采取的是单向性计时制(Mono-chronic time,M-time)时间观念,他们把时间看做一条分段的线,每段时间只关注一件事情,人们严格按照事件表操作。这种做法往往让我们这些采取多向计时制(Poly-chronic Time,P-time)的东方人无法理解,这就是差异所在。在他们看来,这不仅可以保证个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又是对他人时间权利的尊重。

(五)视听结合的方式提高了学生记忆效率

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在视听结合的条件下,人类记忆效率远胜于单一的视觉或听觉记忆的效率。实践也证明,视听结合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口头等感官,提高记忆效率。学生在听影视素材对白的过程,在大脑中实际上是一个复制再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官得到调动,可以多渠道地输入信息。如此这样,学生可以在“形、声、神”三者兼备,“物、情、景”互相交融中学习英语,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影视素材选用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当我们在选择影视素材作为英语听说教学内容的时候,不能选择那些超过学习者语言和理解能力的素材,影视素材的选用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重视学生兴趣

影视素材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比如那些喜剧和具有浪漫色彩的影片往往故事背景简单,情节流畅,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那些最近比较流行的影片也是选择的范畴。

(二)明确教学目标

影视素材引入英语听说课堂如果仅仅是为了娱乐,那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其真正的目的应该是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比如,如果要指导学生掌握英语日常对话,那就应该选择演员对白较多的电影片段。

(三)推敲影视素材

1.内容方面

教学素材的选择要让学生感觉适应。好的素材应该直接展示主题,并可以和学生自身有契合点。那些充满暴力、语言粗俗、宣扬极度自由等主题的影片应该排除在外。再者,还要考虑到学生年龄和心理成熟等情况,尽量不要让学生中间的一些心理敏感的同学产生抵触情绪。如果不重视这些,教师的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学生们也只懂得皮毛,语言更深层次的含义得不到解读。

2.主题方面

教师在英语听说教学中注意一点:具有相同主题的影视素材不能多次出现在课堂上,这不利于学生通过影视素材开阔视野,了解异国文化。电影中那些和社会问题相关的内容,为教师和学生开展探讨提供了很好的话题。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将自己的经历与之相联系,在课堂上也会更主动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些电影会鼓励学生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毫不掩饰地说出他们的想法。学生更会有机会去体会其他人的生活,了解这些人的思想。好的电影会给人们留下遐想的空间,启迪人们的思想,用崭新的视野看待当今的世界。

3.语言方面

通俗易懂是素材选择的重要原则。影视素材的场景要综合考虑对话的平衡因素,例如:对话语速不能太快,画面和声音要清晰,口音要标准等。有时情节比较吸引学生,但是语言表述、口音、语速等因素会影响学生理解。有些电影演员或许是要表现角色的特点使用英语方言,教师如果把握不好,以错误的手段使用不合适的素材会让学生产生焦躁、沮丧、疑惑等不良情绪,以至于无法明白所谓“地道的”英语。教师可以选择那些具有英文字幕的电影,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语言含义。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就要主动走出去,发掘那些早已存在的影视资料的精彩。教师通过对真实对话、场景和活灵活现的角色展示的有机结合,开发英语听说教学项目,帮助学生体会目标文化的魅力。

三、结束语

“语言能力的获得主要靠习得的途径,学习者只要在较小的心理障碍的情况下,借助语言环境,大量地接触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就会自然而然地习得第二语言”[4]。

为此,高职英语听说教学就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准备“自主”空间和完成“个性化”的学习项目。影视素材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学习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对这些有趣的内容和扩展知识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使用目标语言进行学习交流。一旦学生理解并感受到地道英语电影的魅力,他们会在闲暇时间更有信心观看其他英语电影。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提倡这种英语听说学习方法,学生们会逐渐将英语的地道表达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能力,为今后的的职业发展提供语言基础。

[1] 许艳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08.

[2] 龙千红.电影与英语听说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3(3):48.

[3] 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1):4.

[4] Krashen S 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32-33.

猜你喜欢
影视语言英语
影视展
环球时报(2023-03-15)2023-03-15 17:22:12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江南(2022年3期)2022-04-30 08:23:53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影视风起
商周刊(2017年11期)2017-06-13 07:32:30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影视
读英语
我有我语言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