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锋,张 长
人类动画意识的萌芽可追溯到远古时代,阿尔塔米拉洞窟石壁上狂奔的野牛,激荡着人类最神奇的想象力。布莱克顿、温瑟·麦凯、迪斯尼、宫崎骏、万氏兄弟……一个个辉煌的名字像一颗颗珍珠点缀着百年动画史,他们为人类最可宝贵的想象力建造了一座座绝美的花园。
1926年的上海,一座简陋的小屋里,中国第一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诞生,中国动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艰难起步。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动画事业真正步入正轨。“……这部神奇的作品不但具有一般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美的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1]这是1978年伦敦电影节期间,西方媒体对中国动画长片《大闹天宫》的高度评价。“中国动画学派”渐渐引起世界动画界的瞩目。
“中国动画学派”发轫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熟于六七十年代,收获于七八十年代。数十年间出品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2]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为初步繁荣期。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为中国动画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探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下,动画艺术家们创造出各种形式的动画片,这一时期重要作品有《猪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等,开始形成了中国动画独特的民族风格。
文革时期,中国动画进入低潮期,受当时大环境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片作品少,内容单一,鲜有优秀作品。
文革结束到八十年代末是中国动画的再度辉煌期,这一时期作品形式多样,中华民族的独特风格进一步发扬,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三个和尚》、《天书奇谭》、《哪吒闹海》、《山水情》、《黑猫警长》、《葫芦娃》等,不仅受到国内观众喜爱,在国际上也产生深远影响。
从解放后至八十年代末,中国大陆(主要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了数百部动画片,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制作发行条件等原因,“中国动画学派”作品鲜有动画长片,以短片为主。作品风格多样,有传统二维动画,也有偶动画、剪纸动画等,还有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水墨动画。“中国动画学派”作品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屹立于世界动画艺术之林,剧情多来自中国民间故事,或当代中国现实的人和事。角色造型多汲取中国广博深厚的民族艺术,比如京剧脸谱、剪纸、中国画、壁画等。其动画角色的动作表演或借鉴传统舞蹈,或来源于戏剧表演,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动作相糅合,具有鲜明特点。
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多采用这种风格。如1964年出品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取材于真实新闻事件。配合题材,动画角色、背景的造型设计写实。与之风格相适应,角色动作表演没有更多夸张变形的处理,角色动作表情略显生硬,很多动作是当时流行的革命舞蹈中的造型,缺少生活化的细节表现。在影片高潮部分,小姐妹俩在暴风雪中艰难跋涉,羊群惊慌四散奔逃,动作设计较为精彩。1983年出品的《天书奇谭》,角色造型和动作设计极有特色,白袍神仙动态飘逸,动画师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描之美,将衣纹的飘动表现得写实传神。
这类风格作品不少,以其幽默诙谐的造型、夸张搞笑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如1962年出品的《没头脑与不高兴》,是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动画系60级的毕业创作,也是“中国动画学派”作品中风格较为独特的一部。影片造型单纯,不强调空间透视,追求画面的构成感。动作处理流畅,强调夸张变形,简洁而有弹性,配上动感的背景音效,更显俏皮。对比当时流行的“高大全”的形象和表演,片中既有大家喜闻乐见的戏曲表演,表演的动作又不是简单照搬,而是经过动画特有的夸张变形的处理,极具幽默感,这类风格也更受小朋友的欢迎。在这部片子之后,类似风格的还有阿达导演的动画片《三个和尚》等。
这类作品中的动作表演首先受到戏曲动作影响,具有程式化特点。在《大闹天宫》孙悟空的动作设计中表现的较为突出。片中设计了大量表现“猴性”的动作,如单脚着地、手搭凉棚做远眺状、双手下垂做作揖状等。这类动作在京剧等戏曲表演中能找到本源。在打斗戏中,更是汲取京剧中打斗戏的动作设计,不追求打斗的真实,追求动作造型的美感,强调动作的假定性和舞蹈化。本片背景音乐大量使用民族乐器,特别是京剧中常使用的京胡、锣鼓等,配合这些乐器,戏曲化的动作设计也顺理成章。在动画片《哪吒闹海》中,哪吒重生,获得太乙真人所授神器后那段练习兵器的动作设计,如耍枪、转枪、左右脚踢枪等都借鉴了戏曲表演,原画师用动画特有的处理手法加以夸张,更为精彩生动。
“中国动画学派”作品中角色表演风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有技术的因素,也有民族、时代的因素。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其成因:
“中国动画学派”对民族风格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早期作品中学习借鉴美式风格,解放后主要学习前苏联和东欧的动画风格。1955年出品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获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奖项,让中国动画人尴尬的是某些评委认为这是一部苏联动画片。
中国动画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戏曲、民间艺术、敦煌壁画等艺术形式中找到能代表中国的独特视觉语言。1956年特伟和李克弱导演的《骄傲的将军》,堪称“中国动画学派”的开山之作[3]。通过这部作品,中国动画找到了一种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动画表现形式,从题材、造型、动作表演各个方面开始深入探索。片中将军的造型来自京剧花脸,不仅借鉴了京剧中的脸谱形象,而且借鉴了京剧中的动作设计。如将军下马走路,伸手指人时,和京剧中的表演一样。将军得胜归来步入大厅的姿势,就是京剧里的“亮相”。这些动作设计既保持了和造型风格的统一,又为当时的观众所喜闻乐见。
作为中国动画片巅峰之作的《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角色造型由著名漫画家张光宇设计,在这个头戴软帽、腰围虎皮、有着心形勾脸的角色出来前,京剧和其他剧种舞台上就有自成行当的猴戏。《大闹天宫》中动作设计大量汲取了京剧中猴戏的表演精华,特别是打斗动作,如舞棍的手部动作、翻跟头等。片中摘蟠桃的仙女飘舞的裙带,更是受到中国传统戏曲里的水袖表演的直接启发。
水墨动画是中国动画的奇葩,摒弃单线平涂的造型形式,用晕染淋漓的水墨效果来制作动画,开创了全新的动画表现形式。但大量绘画感极强的角色造型,赋予画面强烈的民族风格,也增加了角色动作表演制作的难度。在水墨动画《山水情》中,琴师和孩子的表情动作简洁传神,不追求过于繁复的表演,其实更符合影片的意境。同时通过音乐和镜头的移动变化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在《小蝌蚪找妈妈》一片中,原画师用白石老人的水墨蝌蚪造型,用忽快忽慢,极富动感的动作设计把这些简单的墨点赋予了生命,创造了动画制作的一个奇迹。
一个角色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性格的表现是关键。动画角色的动作表演是角色性格塑造的重要手段。《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和龙王说话时候手舞足蹈动个不停,表现其好动;小猴子爬金箍棒时从下面帮一把,表现他的爱心;和玉帝等天上神仙说话时挺胸昂头,双手叉腰,表现他对权威的藐视。这些动作的设计不光单纯为了推进剧情的发展,更让角色丰满生动起来。
“中国动画学派”作品民族风格的体现不仅反映在美术设计上,也反映在塑造角色性格的民族性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注重整体和谐,强调社会秩序的有序和稳定。“中国动画学派”作品在角色表演上,更为关心个人在整个社会中的存在,较少从人性的角度表现一个人的个体存在。中国人讲究温文尔雅,生活中肢体动作比较克制,动画片恰恰需要动作的夸张变形。内敛的个性、含蓄的表情动作,这些是一些中国动画片在动作表演上不够吸引现在的观众,特别是小观众的原因之一。
新中国成立,新的社会制度,需要树立新的社会价值观。文学艺术是宣传社会新风尚的重要方式,动画片作为儿童喜爱的艺术形式,成为重要的宣传载体。这一时期的动画片题材很多是反映革命斗争,或者是对儿童的教育说教。为培养儿童正确的社会道德观,也为了强调片中所说道理的严肃、正确,角色的对白动作往往刻板僵硬,表演流于表面肤浅;还有直接表现社会阶级斗争的动画片,如《红军桥》、《小号手》等,片中角色很多动作设计直接临摹革命样板戏或革命舞蹈中的动作。片中正面角色大多是“高大全”的形象,反面角色都是坏到极点。人物的塑造追求大忠大奸,善恶分明。这种脸谱化的处理,会使角色性格显得平面单薄,但某种程度上更适合动画这一艺术形式来表现。动画角色的表演,不能和真人表演一样,因为动画片造型的简洁、制作方式的特殊,使动画角色很难做到复杂微妙的动作表演,这是动画的劣势,也是优势。原画师可以通过动作的夸张变形让角色将情绪表达的更直接。但“中国动画学派”中一些作品没能发挥动画片的这个优势,动作表演比较简单,角色性格塑造平面化,缺乏细节。
“中国动画学派”成就于那个热血的时代,回荡着“一定要民族化”的豪情。为世界动画奉献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同时也囿于那个艰难的时代,我们和世界缺少交流,渐渐放慢了创新的脚步。
“中国动画学派”作品深烙着中华民族的印记。满眼间,弥漫着黑白水墨的烟云,悲喜着善恶分明的脸谱,舞动着飘逸轻盈的水袖,回响着京胡锣鼓的板眼。骄傲的将军,机灵的悟空,可爱的哪吒、威武的黑猫警长……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颦一笑,一怒一喜,举手投足间,中国动画人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动画世界。在这个美轮美奂的艺术家园中,我们能够闻到中国传统艺术醉人的花香,能够听到华夏儿女千年的心跳。他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1] 冯 文.中国动画的昔与今[C]//余为政.动画笔记.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267.
[2] 朱 剑.中国动画艺术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27.
[3] 张临慧.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63.